王妍
2013年江西高考作文題目是,要求考生圍繞“中學時代,學生有三怕:一怕奧數,二怕英語,三怕周樹人。”我想到了曾經接觸到類似話題“中學生學語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說明文,三怕寫作文。”由此可見,作文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廣大教師和學生,救其原因可以說也是多方面的。我認為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單一的、模式化的作文教學模式,這以教學模式忽視了當代中學生思想靈活,接受新事物快,想象力豐富,有很強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等這一特點。《語文課程標注》要求“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因此,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體現出學生的寫作能力,我提倡對作文教學實施個性化的寫作。以下我將從開放性、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三個方面來談論個性化寫作。
一、開放性的個性化寫作
我國當前的作文教學有許多條件限制,這些限制條件往往要求學生在寫作時既要遵循這個規(guī)定,也要符合那個條件,既不能這樣也不能那樣,條條框框多如牛毛。對寫什么,怎樣寫,寫多少,都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制。學生如果在寫作過程忽視了這些形形色色的要求,那么作文成績肯定不會理想,當然教師更不會容忍學生的這種行為,因為應試教育的目標是唯成績論英雄。而這種寫作標準和考核要求付出的代價是嚴重限制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揮。雖然近幾年在中考和高考作文命題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話題作文,在命題思路上體現了極大的開放性,取消了許多束縛考生手腳的限制條件,體現了個性化作文的基本趨向,但總體上看,在應試教育導向下作文的考核、評價仍然存在嚴重束縛,包括字數限制、文體限制等。
基于以上因素的考慮,實施開放性的個性化寫作我認為變得尤為重要。個性化作文的開放型首先應體現寫作形式即文體的開放。在訓練中應鼓勵學生結合自身喜好自選文體。學生完全可以選擇自己擅長的、適合自己發(fā)揮的文體,也可以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選擇與之相應的文體。文體的開放性必然帶來文體的多樣性、豐富性。 其次為內容的開放性。個性化作文不論古今中外,社會、自然、現實、虛擬、事物、言論,只要有所想所感,均可入文。再次為寫法的開放性。在寫作方法上,由過去的不能越雷池一步,變成了“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給予學生很大的自由性和行文的自主性,讓學生以自己最擅長的手法充分地表達思想,展現自我,超越自我,發(fā)揮創(chuàng)新意識、展示創(chuàng)新能力。
二、靈活性的個性化寫作
個性化作文的核心在于體現“個性”,而靈活性是個性化的題中應有之意。靈活性首先意味著要不拘一格而又準確地把握選題的內涵和外延。無論是材料作文還是話題作文,都要求在寫作前確立寫作意向,表述自己的思想認識,展示自己的情感意向,即所謂“立意”。“意”是文章的靈魂,意勝則文達。作文立意的訣竅有人總結為“準、深、穩(wěn)、新”四個字。準,即切題不跑題;深,即深刻不膚淺;穩(wěn),即穩(wěn)妥不走險;新,即新穎不俗套。為此,在作文中必須靈活地進行思維,包括多向思維、逆向思維、集中思維、發(fā)散思維和聯想思維等。盡力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揚長避短,以期尋求與他人不同的思維角度,異中取勝。當然,創(chuàng)新離不開借鑒 ,古人強調寫文章要“善偷”,是指要靈活借鑒他人立意的技巧,謀篇布局的構思以及語言表述的精致,而不是生吞活剝,更不是照抄照搬。不少投機取巧者,沒有真正吃透古人“善偷”的精髓,結果偷雞不成反蝕米。
三、創(chuàng)造性的個性化寫作
個性化作文在于給學生創(chuàng)設更大的自由發(fā)揮、自由創(chuàng)造的空間和情境。在這個廣闊的空間中,學生可以大膽設想,任意馳騁,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知識積累和語言積累,在主客觀世界的交匯中爆發(fā)出創(chuàng)造的火花,產生新穎的思想,新奇的構思,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寫作水平。真正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包含“質疑——構想——實現” 三個環(huán)節(jié),這是一個復雜的由量變到質變的思維過程,往往催生出發(fā)明和創(chuàng)新的成果,因此要求是比較高的。但對于中學生作文來說,這種寫作的創(chuàng)造性不同于一般的物質發(fā)明和技術創(chuàng)新,只要有獨到的見解、獨特的表達,豐富的材料,也應看成是具備了創(chuàng)造思維的特質;能夠在他人想不到的地方獨辟蹊徑,寫出個性來就是發(fā)揮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此,這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要求對于中學生而言相對較低,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達到的。
總之,在中學的作文教學當中提倡個性化的寫作,我認為不僅有利于學生個性化思維的開放,達到訓練學生開放性思維的目的,而且還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我國當前的作文教學情況,有利于真正達到作文教學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