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營+王飛
一、詩歌鑒賞教學策略及其現狀
很多中學語文教師都認為詩歌比較難教,他們在上詩歌課時往往都是走復述大意、歸納主題、概括表達方法的詩歌教學老路子,年年如此,課課如是。坦率地講,當前詩歌教學的基本模式就是:教師費盡口舌地對一首詩全面分析講解,但卻把本來完整、優美的詩歌給肢解得支離破碎。即使是這樣的分析也大多依照教參,做唯一不變的解讀,使學生形成思維定式。同時,學生并沒有感受到詩歌的魅力,反而對干巴巴的分析感到粗糙無味,因此逐漸喪失了學習詩歌的興趣和熱情。詩歌教學嚴重脫離詩歌本身,不進行美的賞析,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只會造成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想學的局面。
二、詩歌鑒賞教學的具體策略
詩歌教學的重點是教會學生如何鑒賞詩歌,并通過鑒賞來提高審美能力。因為鑒賞是審美活動,在美的氛圍中學習詩歌,“與其說是知識傳授,不如說是個體生命之間的心靈交流,作為審美中介的教師,其作用不過是引導學生以赤子之心融入詩歌的境界與氛圍中去,理解詩人的境遇及其對天道與人道的體悟,伴隨他赤裸的靈魂飛翔在自由的天國里,尋覓現實生活中所欠缺的人性人情之美。這里,人情的美讀勝于蒼白的說教,入境的體驗勝于枯燥的傳授”。對于學生鑒賞文學作品,新課標提出的要求是:“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的情感世界。”質言之,就是“披文入情”,鑒賞要走進詩歌的情感世界。
在詩歌鑒賞前,教師可大致向學生講解一下詩歌的有關知識,像古詩的格律,新詩的流派等方面,為詩歌鑒賞提供必要的理論指導,但不可做過多過細的講解,以免造成分析有余而鑒賞不足。
詩歌鑒賞的最大訣竅在于先要找到切入點,一個好的切入點可以讓學生很快了解詩人所想要表達的情感。本文所講的找切入點是指通過“詩眼”切入,從語言切入,由意象切入意境三種主要方法。
(一)抓住詩眼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而詩眼就是詩歌的大門,通過這扇門我們便可以了解到詩歌的內在意蘊。劉熙載在《藝概·詞曲概》中說:“眼乃神光所聚”,這表明“詩眼”是全詩神韻的集中表露。所謂“詩眼”,“是一首詩或一句詩中最精彩最關鍵的詞句”。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應該讓學生主動去尋找詩眼,抓住詩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詩立意。詩眼有“句之眼”和“篇之眼”兩種,“句之眼”通常是一個字或一個詞,而這些字詞又多為動詞,因為動詞能表現事物的發展變化、矛盾斗爭,最能體現詩的意境。如杜甫的《旅夜抒懷》中“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垂”、“涌”這兩個動詞把星星、月亮、平原和大江聯系在一起,構成了一幅雄渾壯闊的“旅夜”圖畫,如此雄壯蒼茫之景,讓人體會到宇宙的浩渺無窮,人生的短暫渺小,也傳達了詩人凄愴孤寂的情感。這兩個字自然成為了詩眼。另外,還有不少以形容詞或數詞為詩眼的,這里就不一一舉例了。“篇之眼”就是全篇最為傳神的詩句。像《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兩句,鏗鏘有力的十六個字是詩人思想和個性的體現,表達了詩人寧愿寄情山水也不肯媚附權貴的反抗精神和豪邁氣概。
可見,鑒賞詩歌時抓住詩眼確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好地認識了詩眼,對全詩的了解也就抓住了重點,另外詩眼多為名句瑯瑯上口,我們還能叢中感到審美愉悅。
(二)從語言切入,即“因文悟道”
再好的詩歌內容也是借助語言來表達的,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詩歌的魅力就是語言的魅力。古人講究煉字煉句,就是對詩歌語言的錘煉。英美新批評派有“構架─肌質”論:構架即作品的意義結構,肌質即詩的細節、語言的質地、具體的色澤和紋理。新批評派認為只關心構架不關心肌質的人們“只是把詩當作散文加以論斷”,因而他們提倡對文本的“細讀”,關注于詩的肌質即詩人對語言的組織和運用。詩的美和意義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和語言有著一種不可分割的血肉聯系。古人提倡詩歌中“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沈德潛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教師在教詩時與其要求學生空洞地概括大意歸納主題,還不如先問他們喜歡哪些句子、比喻和描寫,好的詩句必然會吸引或打動學生。教詩,就要喚醒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把他們的關注力集中到詩的語言本身。例如《再別康橋》為什么流傳至今為多數人喜愛,不正是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類優美的句子打動人心。再比如鄭愁予的《錯誤》,其中“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一句引起了多少人的喜愛和討論。這些都說明了語言本身的魅力和耐人尋味之處,在體味到語言的魅力后,感受到詩中的情感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三)由意象切入意境
“意象”一詞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于內心并借助于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托物。而“意境”是“詩人通過種種意象的創造和聯綴所構成的一種充滿詩意的藝術境界。”意象是鑒賞古詩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我們要體會詩歌中的優美意境,可以通過意象的分析進入其中。
李白《將進酒》中有“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二句,就是將“青絲”、“雪”這樣典型的意象拿來比作頭發,使讀者的感受相當清晰,更容易理解。王維的《山居秋暝》則通過“明月”、“清泉”、“浣女”、“漁舟”這一系列的意象向我們展示了詩人安詳寧靜的內心世界。又如《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一節形成一個結構,節與節之間彼此呼應,共同展示出天上和地下交相輝映的兩組意象。我們從這些意象中可以發現詩人對康橋的無限留戀和心中的淡淡哀愁。感受到意象組合的美妙,學生就不難領會“意”與“象”的互相滲透、和諧統一了。
對詩的解讀離不開對意象本身的把握,詩的創造力、想象力、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引導學生從詩歌意象創造的總體氛圍中去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啟迪讀者的東西,通過意象去理解意境,這是個有一定難度的過程,教師要巧妙運用各種方法來完成。
參考文獻:
[1]王升.主體參與教學策略的分層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01,3.40.
[2]方守金.遵循詩歌特性開展詩歌教學——中小學詩歌教學淺說[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3,1.84-88.
[3]吳艷梅.誦讀 切入 聯想——古詩詞鑒賞教學三法[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6.59-63.
[4]趙玲.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方法談[J].安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6.37-38.
[5] 王家新.“它來到我們中間尋找騎手”——談新理念下的中學語文詩歌教學(上)(下)[J].中學語文教學,2005,2/3.
[6]葛宇虹.意象與詩歌鑒賞[J].課程·教材·教法,2001,9.45-47.
[7]談勝軼.“詩眼”“詞眼”的賞析[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12.67.
注:本文系2015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模式研究》(JCJYB150105002(教基研[2015]796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