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謠”在國人潛意識的社會里還不被廣泛接受,但不少城市青年、文學愛好者、學者卻對它滿懷希望持期待的態度。它是在歐洲文化觀念和后工業音樂(追求自由和深刻思想政治的音樂風格)里扎根的民謠音樂類別。新民謠宣泄著一種心態的認可與平衡。新民謠用自己特有的力量折射出了各時代民眾的意愿。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民謠中的譏諷因素和貶砭時弊的色彩較以往更加濃重[1]。當代民謠伴隨城市生活而鮮活地存在著,這些音樂中有的如過眼煙云曇花一現,有的則是徹底憤怒后的吶喊而久不平息。
一 新民謠的界定
首先,我們要清楚的是,新民謠是傳統民謠在時代背景下發展的產物,與傳統民謠是一種相輔相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學術專家將民謠定義為:民間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稱為民謠或民歌[1]。民謠歷史久遠,作者也大多在時代的演變中遺漏流失。民謠內容豐富多樣,涉及宗教、愛情、親情、友情、戰爭,以及日常生活的娛樂活動和祭祀大典。民謠是一個地區或國家民俗和歷史風尚的表現,是一個民族區域文明和聰明才智的集大成,有著強烈的民族氣息和獨特音階曲調。因此,中國在悠久的社會進步與歷史演化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豐富多彩的“民謠文化”。而當東方文化與西方文明交匯之時,民謠便多了些獨特的韻味,意義上的“新民謠”也就在這文化的交流中被界了。
二 中國新民謠音樂的發展歷程
每個的時期新民謠的發展又在其所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下產生了其特定的藝術特點,從而貼上了各個時期階段鮮明的時代標簽。
(一)1949到80年代
新民謠音樂的精神溯源可以追溯到新中國的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這一階段的民謠基本上僅有民謠的曲調,是具有濃郁泥土氣息,渾然天成的大眾音樂,但它沒有刻意在音樂材料中融合生活中真實的情感,沒有民謠的靈魂;僅采用了“采風—記譜—填詞”來創作的“延安模式”,文化上的那些固有的陳舊意識仍舊捆綁著民謠的“手腳”[3]。而王洛賓卻在吸收西北民謠的基礎上大膽進行了作品的改編,如《在那遙遠的地方》、《掀起你的蓋頭來》、《半個月亮爬上來》。這些歌曲以其濃郁的西部色彩和創新的創作技法而深受海內外民眾的喜愛,也為今后民謠特色化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素材。
(二)90年代時期
進入九十年代,城市民謠興起。民謠也就成了城里人創作的一種平民音樂風格,溯其根源,它是一種跨越東方的外來文化的形式。這一時期,黃群、黃眾兄弟創作的《江湖行》、謝東寫下的《笑臉》和毛寧等歌手都因曲風透著民謠的色彩而更富流行,這一切都使90年代的流行音樂從本質上和民謠的聯系更為緊密;同時校園民謠也以強勁的勢頭興起,它不僅映射了年輕人的生活,更是對西方音樂洪水橫流的一種深層次的有聲的抗議和抵制。經過臺灣校園民謠的長期熏陶,大陸校園民謠和詩歌文化也日漸鼎盛,民謠和詩歌的繁榮都應該是文化多元化的產物。嚴謹來說,那時的流行音樂與民謠音樂仍然是種并集的存在。
這一時期的歌曲開始注重個人情感的真實表達,李春波憶起《小芳》時的甜蜜,寫下《一封家書》時對現實的冷靜審視;艾敬的《我的1997》則是對未來的美好期許。民謠在關乎人文色彩的同時又多了對現實的質問。大陸校園民謠則以沈慶《青春》、郁冬《紅色的天空》、高曉松《同桌的你》、小柯《等你愛我》為代表。
(三)新民謠問世——“94”
1994年,民謠和搖滾都還并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還沒有因為代表性的作品和音樂家而實現大范圍的掃盲和普及。而經過近十年的訓練和熏陶,尤其是在網絡時代到來之后,受眾群體逐漸獲得了一個分類的能力,例如能分辨出樂器的不同音色、懂得音樂的循環結構,并給予各種類型音樂一個基準。這一時期的“新民謠”能夠形成一些社會效應的原因,完全可以將其看成是由于音樂類別學知識體系的建立所產生的最直接結果[4]。然而,這并不是一種“自明”的知識,而與文化工業對作為文化商品的音樂產品的分類有著直接的關系。從中也可以得出結論——“流行音樂”并沒有一個萬金油式的價值定性或者意識形態,我們必須將其置于歷史狀態下來討論和分析進而給予準確的定義。
然而,隨著港臺和歐美流行音樂的“侵蝕”,R&B及搖滾樂的興盛,民謠音樂又逐漸從時代的主流舞臺回歸地下[4]。步入新世紀之時,民謠音樂在大陸的生存狀態不僅要受到來自受眾人群品味和市場的強力挑戰,而且做到了回到民間——這也要受益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受眾人群的分類細化。新民謠革新的運動也伴隨新時代民謠歌手的涌現和城市文藝復興的呼聲而躍進了大眾視野。
結 語
雖沒有流光溢彩絢麗萬分的百平大舞臺,卻用孤獨的身姿撐起民謠音樂的一個時代;雖沒有華麗的編曲鋪陳和繁瑣龐大的管弦樂隊伴奏,卻用簡簡單單的吉他演繹出了顆顆富有生命質感的音符。對于那些習慣了喧囂和吵鬧的聽眾而言,如此真實的場景曾是多么遙遠的奢望,而新民謠則還給了我們久違的感動與自省,關于人性,有關社會。
有烏托邦色彩的“象牙塔式民謠”雖一去不復返,然而另一種根基更為堅實、內在更具生命感的新民謠卻又悄聲萌芽。作為一種更加犀利、去繁瑣化地表達情感和體現群眾普遍心態的音樂方式,新民謠音樂在當代流行樂夾縫中的生存現狀仍處于比較尷尬的境地,它的發展所經歷的跌宕起伏和遭受的艱難困苦以及白眼冷遇都讓人不禁感慨。然而當今流行音樂則面臨太過功利的商業化動機和心態浮躁的健康生態問題,與之相比新民謠音樂則更為真實和去功利。我個人覺得,在特殊文化背景下的中國,新民謠較之搖滾樂更可以呼喚民眾的意識的警醒。它比搖滾柔和、平靜,可以讓以旋律為優先審美趨勢的中國人更易于接受其間所蘊含的深刻力量,它所具有的批判意義也是當今中國社會所不可或缺的。 新民謠音樂,是腳踏實地的歌手親吻新世紀時的真情告白。
參考文獻
[1] 劉斐.新民謠:通俗音樂的自我敘事和歷史記憶.[J].藝術廣角,2012年03期
[2] 路斐斐.周云蓬:民謠是一點點生長的東西.[J].三月風,2007年08期
[3] 王少紅.當代民謠.[J].音樂時空,2011年08期
[4] 魏小石.新民謠在中國:誰的幻想?.[J].書城,2010年04期
[5] 飄飄十字JUN團.鐘立風—百度百科.[EB/OL].http//:www.baidu.com.cn,2013-04-12/2013-
04-21
作者簡介:李鐵林,1987.3,商丘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流行音樂、音樂劇、文化產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