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維+張鈴+刁宇凡
摘要:海寧皮影是中國皮影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就海寧皮影戲的教育意義及皮影戲的傳承展開討論,運用文獻調查、實地考察以及訪談的研究方法接觸海寧皮影。結合實際方法就海寧皮影戲的教育意義展開分析。
關鍵詞:皮影; 人文; 教育; 傳承
一、海寧皮影戲概述
皮影戲盛于宋代,中國皮影分為南北兩派,其中南派就是以海寧皮影為代表的。[1]在歷史長河的積淀中,語言表達方面方面海寧皮影戲將官話與方言結合,唱腔方面保留了海鹽腔和弋陽腔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曲調,流露著鹽曲的影子,慢慢成為海寧的獨特劇種。
而在影偶形象方面,海寧皮影保留了“少鏤刻、重彩繪、單線平涂”的宋代“繪革社”影偶,繪畫風格是中國畫“工筆重彩”畫法的直接運用。[2]鮮艷的服飾色彩,精細的表情刻畫,靈活的人物關節(jié)銜接打造了海寧皮影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
二、海寧皮影戲的教育功能
皮影戲是一門綜合的藝術表演形式,其強調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動手能力、創(chuàng)造力都是青少年階段最需要接觸和培養(yǎng)的幾項能力,同時皮影戲本身就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提高青少年藝術修養(yǎng)的同時也可以增加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
(一)有利于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工作和學習中,我們一直都在強調“小組合作”以及“團隊合作”。在青少年成長發(fā)育的這個關鍵時期,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培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一臺皮影戲絕不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單是負責皮影道具操縱的“燈底下”就需要兩個以上的人員,除了道具操縱以外還有負責演唱的稱為“前聲”以及掌管各類樂器的“上檔”和“下檔”。一臺好的皮影戲不僅在個人的專業(yè)技巧,更重要的是團隊的合作。皮影人物的一舉一動節(jié)奏踩準器樂伴奏和人聲演唱,各部門緊密合作,才能為觀眾呈現一臺精彩絕倫的皮影表演。青少年也能在排練演出的過程中收獲友誼、增強團隊協(xié)作能力。
(二)有利于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
正常情況一臺戲需要兩到三個“燈底下”,一個“燈底下”需要一只手操控一個皮影道具,也就是一只手要操縱三根皮影木桿,表演時還要考驗手指的靈活程度,幾根手指交替使皮影人物充滿生氣、活靈活現,撐起一臺大戲實屬不易。不僅皮影道具的操縱培養(yǎng)動手能力,皮影的制作也是一系列非常精細的工作。傳統(tǒng)的皮影制作需要經歷幾十道復雜的工序,讓青少年們參與到皮影形象的剪裁、雕刻、描繪等幾步工序中能在培養(yǎng)其動手能力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細心和耐心。
(三)有利于審美水平的提高
皮影戲作為一門優(yōu)秀的古老藝術,囊括了皮影的剪裁、雕刻、色彩描繪以及舞臺美術、器樂演奏、戲曲表演、皮影人物動作設計等等,能在視覺、聽覺上帶來藝術沖擊。青少年能在皮影道具制作上色的過程中,提高平面剪裁的操作能力以及色彩搭配的美學素養(yǎng),在欣賞皮影戲的同時,提高對傳統(tǒng)音樂的鑒賞能力,接觸與皮影戲相關的傳統(tǒng)樂器,了解海寧皮影戲的獨特唱腔特點,甚至學會唱幾句經典的皮影曲調。皮影戲是一門綜合的藝術,散發(fā)著傳統(tǒng)、原汁原味的魅力。
(四)有利于開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
皮影戲表演中一些具有難度的動作,例如一些包含打斗場面的劇目,該如何利用合適的操縱技巧將打斗翻飛的畫面在一個二維的平面中體現出來都是要通過創(chuàng)造性思維來精心設計的。除此之外,皮影戲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劇目也會隨著歷史變遷重新編排。如海寧皮影藝術團編排的劇目《水漫金山》,依靠表演藝術家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讓新興劇目呈現,讓經典劇目再現。在對皮影戲的劇目編排有一定了解后,青少年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來改編故事,甚至可以新編一個皮影劇目,為皮影文化注入新的血液。
(五)有利于培養(yǎng)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意識
雖然海寧皮影戲是留存下來的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重視下得以留存至今,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這個科技發(fā)展迅猛的信息時代,電視電影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皮影的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有人來保護傳承,通過一些皮影文化活動,讓青少年們在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好的同時,樹立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意識,將老祖宗賦予我們的財富繼續(xù)傳承給后代。
三、海寧皮影戲的教育融入方式
固然海寧皮影具有較好教育意義,為了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其教育融入方式的選擇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開展校園皮影文化活動
中小學校方、民間皮影團體以及政府三方合作。在各大中小學開展特色的皮影藝術節(jié)等皮影相關的文化活動,邀請富有經驗的皮影藝人為青少年們帶來精彩的皮影戲表演,并提供皮影的簡單制作教學,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皮影的由來、歷史、制作工藝、藝術特色等皮影知識,了解皮影戲的發(fā)現狀,在接觸之后發(fā)自內心地去宣傳、保護皮影,引導學生更深入接觸了解皮影,愛護皮影,培養(yǎng)中小學生保護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人翁意識。
(二)皮影元素融入中小學藝術課程
現今的中小學生教育不僅是注重語文數學等課程的基礎教育,音樂、美術、手工等課程也占到了學生素質教育的很大一部分。皮影戲本身就是多種藝術的融合體,在教學過程中可將皮影拆分為不同單元。在音樂課上可以開設海寧皮影戲的唱腔專題,為學生們介紹海鹽腔和弋陽腔的歷史;在美術課上可以開設皮影人物造型分析、舞臺表演設計等專題,讓孩子們在上課時間接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
(三)海寧皮影戲編入鄉(xiāng)土教材
鄉(xiāng)土教材即是以本地方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族狀況等為內容的教材。在重視學科教育的同時,我們不能忽略對青少年在本土文化知識上的教育和引導。海寧皮影本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重要部分,是浙江皮影的典型代表,是民間藝術的瑰寶,將其編入鄉(xiāng)土教材是對當地本土文化教育的一種補充和延伸。鄉(xiāng)土教材能增加學生對本土知識的了解和關注,從而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真摯情感。[3]讓學生們在教材中讀懂藝術讀懂歷史讀懂鄉(xiāng)土文化。
參考文獻:
[1]王思嘉.海寧皮影戲光影人生[J].今日浙江,2015(6):60-61
[2]姜尚禮.海寧皮影戲的特色與傳承保護[J].如皋·首屆全國木偶皮影藝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
[3]蔡偉、孫嬌.鄉(xiāng)土教材的德育教育分析[J].基礎教育研究,2010(1):8-9
項目基金:1.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201610356024);
2.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計劃(新苗人才計劃);
3.中國計量大學第十九屆學生科研計劃項目
作者簡介:張雅維,女 ,1996年5月18日出生, 浙江金華人, 漢族,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本科在讀學生,研究方向: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