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寶
從2016年3月開始,甘肅省臨潭縣第一中學開展了“校本課程‘臨潭鄉土歷史的開發與研究”省級課題研究工作。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對義務教育國家課程“中國歷史”及地方課程“甘肅歷史”的補充與拓展,旨在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潛能,促進學生的特長和個性發展,最終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開發構想
(1)開發基礎。校本課程就是在國家課程綱要的指導下,依據學校自身的辦學理念,利用本地的資源優勢自主開發的課程。“臨潭鄉土歷史”是對甘肅省臨潭縣過去的事件和行動進行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臨潭縣有磨溝齊家文化遺址、有“勞績與鄭和亞”的侯顯、有參加過陽明堡戰斗的英雄李炳文。
(2)校本課程標準的制定。“教師應多方面開發和利用校外歷史課程資源,鄉土教材和社區課程資源對學生的歷史學習和歷史感悟大有裨益。”“臨潭鄉土歷史”校本課程標準主要由專題內容、活動與探究、小資料三部分組成。其中專題內容包括“臨潭歷史概要”“臨潭的遠古居民”“忽必烈南下平滇與臨潭新城韃王金鑾殿”“唐朝中興名將李晟”“明朝開疆拓邊的李達”“紅軍長征過臨潭與甘南地區第一個紅色政權”等文化介紹。在每一專題內容后都安排了相關的活動與探究,如子課題之一“臨潭的遠古居民”。最后設計小資料——“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二、實施途徑
(1)課程實施前師生的準備。在校本課程實施前,教師下發了“臨潭鄉土歷史”的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甘肅省臨潭縣歷史文化的關注程度以及對當地重要史實的了解狀況。參考人教版《中國歷史》和甘肅教育版《甘肅歷史》,搜集資料,撰寫教材,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設計。學生在課前要做好以下準備:一是填寫“臨潭鄉土歷史”調查問卷,增加對臨潭歷史文化的了解;回顧《中國歷史》教材中的相關內容;撰寫令自己印象最深、最感興趣的本地歷史名人故事。二是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學校圖書館、網絡等途徑搜集有關“臨潭鄉土歷史”的資料。
(2)精心安排教學內容。本課題主要研究臨潭縣古代、近代、現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遺跡、文化民俗等。如子課題之一“忽必烈南下平滇與臨潭新城韃王金鑾殿”,“韃王金鑾殿”就是今天的“新城蘇維埃舊址”,始建于十三世紀的元代,最早是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時的行宮。1936的8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第四方面軍在朱德、張國燾、徐向前的率領下,在長征中攻占臨潭,總部就設在這里,其后這里建立了甘南歷史上第一蘇維埃政權。
(3)合理開展課堂教學。“臨潭鄉土歷史”校本課程分為緒言和八課時內容,主要采用“問題—閱讀—課堂探究”的方式組織課堂教學。即先以問題導入新課,如用“1935年1月長征途中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軍事上的指揮權,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那么,1936年9月27日在距我們學校100米的‘新城蘇維埃舊址召開的‘中共中央西北局會議你們知道嗎?”引出“紅軍長征過臨潭與甘南地區第一個紅色政權”這一學習內容。然后閱讀校本教材,進而開展活動與探究:課內講一講“洮州會議”的意義是什么?課外帶領學生看一看“洮州會議”紀念館陳列了紅軍的哪些遺物?讓他們緬懷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實地參觀考察。在“臨潭鄉土歷史”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充分發掘本地歷史文化課程資源,帶領學生走進社會,實地參觀歷史遺跡,考察歷史見證人。如“陽明堡戰斗英雄李炳文”故居在臨潭縣新城鎮紅崖村,距學校1公里,學生通過實地參觀考察,親身感受家鄉歷史的獨特魅力,提高了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
(5)展示學習研究成果。學習研究成果的展示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一是讓學生辦歷史文化專題板報,主要包括參觀考察活動專題板報和專題學習板報,并在學校櫥窗張貼宣傳;二是組織學生對“臨潭鄉土歷史”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
(6)課程評價方式。由于“臨潭鄉土歷史”為校本選修課程,我們的評價原則是不僅注重目標完成的結果,而且注重課程實施的過程;不僅重視結果的書面形式,而且重視學生內在的收獲與體驗。根據《臨潭縣第一中學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方案》的要求,不安排書面考查,評價主要通過學生考勤(占20%)、課堂表現(占30%)、活動與探究(占20%)、參觀與考察(占30%)進行。
(作者單位:甘肅省臨潭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