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寧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漸被廣大師生所接受,“生態課堂”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應運而生。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導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取得了可喜的變化。但目前在農村小學英語課堂中依然較為普遍地存在著“生態失衡”的現象,因此,筆者將根據自身教學實踐,從農村小學構建英語“生態課堂”必要性、有效性等方面進行探索,構建一種“尊重個性、彰顯活力”的生態學習環境,讓師生雙方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獲得更多的自由和發展。
一、什么是“生態課堂”
顧名思義,“生態課堂”是將生態學理念應用于教育教學之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需求,突出學生個性,因材施教,利用現代課堂教學手段來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從而促進師生和諧發展的一種新型課堂模式。
二、構建小學英語“生態課堂”的必要性
在傳統的英語課堂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在很多時候是割裂開來的,教師的主角意識濃厚,照本宣科,搞“一言堂”,不僅忽視了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存在,更忽略了課堂學習環境的重要性。因此,傳統課堂嚴重束縛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實施,學生、教師與課堂環境三者之間的平衡關系愈發顯得重要,教師應該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堅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健康、充滿活力的課堂環境, 提升每一個學生的精神品質,張揚每一個學生的個性風采,真正讓教育彰顯活力。
三、農村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出現的“生態失衡”問題
1.教與學上的失衡
由于農村小學英語課時有限,教師為按時完成教學任務不得不針對所有學生開展單向性、標準化的教學,壓縮學生獨立思考和互動學習的空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則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和進行機械性的記憶。這不利于學生英語思維和情感價值觀的培養,從而將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割裂開來。
2.教材內容與英語課堂環境上的失衡
當前多數農村小學缺乏有效的教學條件,很多教師只能依賴于英語教材,導致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相對封閉的課堂環境,這與小學英語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發展需求是不相適宜的。在過于封閉的英語課堂環境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不強,導致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缺乏積極性,不利于學生英語交際能力和情感素質的系統培養,這就造成了學生英語學習需求與學習環境上的失衡。
3. 學生發展與教學目標上的失衡
當前不少農村小學的英語教學,教師通常是以考試成績為導向的,使得有些學生單純為了“高分”而學習,最終重回應試教育的泥潭,這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個人的長遠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四、農村小學英語“生態課堂”的構建
1.維持英語課堂上教與學之間的平衡
為了實現小學英語課堂上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之間的有效銜接,維持教與學之間的平衡,小學英語教師必須充分理解新課程改革理念,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加強師生間的溝通與交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給學生更多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空間,保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2.優化英語教學內容與課堂教學環境
為了保證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學習熱情,增強英語課堂的教學成就,小學英語教師需要結合教學目標,借助圖片、實物、多媒體等現代教學工具對小學英語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環境進行優化,做到以“生態化”的教學觀念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例如,在教三年級小學生初識26個英文字母時,筆者會讓學生在課內表演出字母的形狀,課外去找像這些字母的物體,這樣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快樂學習”,真正做到了以生為本。
3.制訂科學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與發展
為了更好地貫徹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英語教師應當制訂科學的教學目標,采取科學的教學評價方法。例如,在一節關于動物的課堂教學上,筆者的教學目標是聽、說、認讀單詞dog,monkey,panda,cat。由于本課的4個單詞大多數學生在課前已初步掌握了,再在課堂上一一教授,整堂課只是進行了無效機械的重復活動。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筆者在操練的環節上可以安排一些更高要求的活動:結合已學知識,簡單描述自己喜歡的小動物。Look! I have a monkey. It's so cool. It has long,tall...編一編chant,如I have a cat. cat,cat,cat.最后可以安排小組比賽。讓學生用英語說說他們知道的動物,講講保護動物的知識。這樣做更能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突出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滲透了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學習方法的教育。
總之,在小學英語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農村小學英語教師需要努力構建教學相長的生態化英語課堂,為農村學生的英語學習營造一個貼近生活、真實有效的課堂環境,才能實現農村小學英語教學質量的不斷進步。
(作者單位:湖南省隆回縣桃洪鎮木梁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