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摘 要:詩歌往往以膾炙人口、輕快鮮明而著稱,是陶冶學生情操、歷練學生修養的有效方法。但當前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往往采用對古典詩歌進行翻譯和解釋的方法進行教授,而不注重古典詩歌這一題材特有教學方法的運用,將本來很有意味和情趣的教學內容變為枯燥無味、學生厭學的內容。主要研究在初中語文詩歌教學中如何創新思路和方法讓學生主動進行學習和賞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
一、從朗讀切入,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有效感知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指的是通過反復閱讀就能夠清晰地理解其中的含義。所以在古典詩歌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晨讀的運用,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在晨讀中對古典詩歌進行大聲朗讀。由于詩歌讀起來是非常朗朗上口的,可以采取學生自發朗讀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指定某些同學進行領讀的方式,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能夠極大地調動自身的感覺器官進行充分感知,理解詩歌中蘊含的豐富感情和美妙意境。在詩歌的朗讀中,一方面要提升朗讀的次數,更重要的是要提升朗讀的過程中的情感與理解能力。
課堂是古典詩歌教學的主戰場,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古典詩歌的領讀,一般采取較慢的節奏、合理的停頓和豐滿的感情,要注重詩歌的韻律、節奏和平仄變化,必要時可以下載詩歌標準朗讀的音頻并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出來,特別是其中要配以適當的或輕緩或濃重的音樂,更能夠起到較好的效果,一方面可以讓學生讀出韻味和感受,而且能夠讓學生在斷句中,強化對詩歌的理解和辨析。在《沁園春·雪》的教學中,筆者就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這篇詩歌的標準朗讀,在一遍一遍的跟讀和聽讀過程中,讓學生慢慢體會和品味其中的奧妙,將作者在古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循序漸進地挖掘出來。
二、從背景入手,啟發學生對詩歌的情感認同
初中語文中的詩歌經常性地運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
方法和手法。在一篇古典詩歌中,有時作者還運用非常巧妙的構思和修辭,不僅能夠將各類事物、人物和景觀生動形象、淋漓盡致地描寫出來,更是在詩歌中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和融合于其中。
初中階段的詩歌大多都是有著一定的寫作背景在其中的,沒有完全掌握詩歌的寫作背景,往往對于其中作者想要抒發的情感、表達的志向難以理解。因此,在詩歌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要為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創造良好的情景,特別是為學生講清楚詩歌寫作當時的背景形勢。在曹操的經典詩歌《觀滄海》的教學中,筆者首先提問學生:知道曹操嗎?大家認為曹操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同學們有的說曹操是奸臣,有的說曹操有雄才偉略,有的說曹操是軍事家,會識人、會用兵,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說曹操除了以上幾點,還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寫的詩清新自然、奔放灑脫。然后借著提問引入《觀滄海》的學習之中,學生學習時就會隨著問題的情感驅動而主動學習。由于這首詩是典型的借助眼前的景物來實現內心情感抒發的寫作手法,在教學中筆者首先為學生講清楚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就是曹操在基本殲滅袁紹的殘余勢力之后,袁紹之子勾結烏桓首領對北方地區進行騷擾,并俘虜了十余萬漢民,而曹操不得不親率大軍北上準備發動對烏桓的戰爭,在途中遇到了秦皇漢武都曾到過的碣石,并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心中難以平復,寫下了這首不朽的詩篇。學生對于這首詩歌的情景理解就能夠深入起來。
三、從“詩眼”破題,帶動學生理解詩歌的精妙所在
古人們在詩歌的寫作過程中不僅注重詩歌整體意境的創設、主體思想的表達與升華,而且在詩歌的用字用詞上往往也是精挑細選、反復推敲,力求達到一字而傳神的效果,從而實現整個詩篇質量的提升。而且,在一篇古典詩歌中,往往也有詩歌的“詩眼”,“詩眼”在整個詩歌中處于畫龍點睛的地位,對于整篇詩歌也有著統領的作用。比如,在杜甫的代表作《春望》中的“城春草木深”的“深”字,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李商隱《無題》中的“難”“殘”“盡”“干”等字的運用,可謂存乎一心,貴乎巧妙。這些字的運用都能夠將整篇詩歌的意境烘托和展現出來,使原本看上去、聽起來較為平常的意境提升了一個層次。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詩眼”的挖掘,并做好認真的講解與細致的闡釋,讓學生充分地理解詩歌中字詞運用的精妙之所在。
教師在初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中強化自身教授策略和方法的運用,對于提升學生對古典詩歌學習的趣味性和積極性以及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成效都是大有裨益的。筆者認為,在創新性教學中,教師應當從朗讀切入,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有效感知;從背景入手,啟發學生對詩歌的情感認同;從“詩眼”破題,帶動學生理解詩歌的精妙所在。
參考文獻:
[1]左巧荷.初中語文古典詩歌鑒賞的探討[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3).
[2]袁野.淺談初中語文古典詩詞教學的有效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4(16).
[3]伍伯根.有關高中語文古典詩歌鑒賞教學的對策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