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海
伴隨這些年的課程改革,物理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一些的問題和現象,它們以改革的面目和姿態出現,而實際上卻是與課改的根本精神有所不符的,總結一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
方面。
一、片面追求學生的主體作用而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為營造教學氣氛,追求師生互動的場景和氛圍,將傳統教學的“填鴨式”轉變為提問式的“滿堂提問”,將教學目標分解為一系列的小問題。曾經聽過一節《大氣壓強》公開課,教師設計了二十多個問題,學生一個接一個回答問題,似乎預習都把問題解決了,整節課教師沒有對教材進行精講分析,表面看似乎顯得輕松自如,游刃有余,可是學生卻疲于應付,主次不清楚,針對性不強,心中仍有疑惑,甚至于個別學生茫然一片,不知所以然。
二、以探究教學方式完全代替其他教學方式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倡導探究方式的教學是行之有效的,但某些教師卻不管教學內容是否適合探究方式教學,也不管學生的認識水平是否適用于探究。一味地追求探究式教學模式,好像一提到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就是探究式教學,其他的教學方式都不要了,落伍了,過時了,趕不上潮流了。這與新課程的根本理念和精神是相違背的,是走了極端的,有相當一部分課節是不適合的,不恰當的,甚至是沒有課堂效果的。
三、探究式教學方式與新課標理念的融合貌似融洽實則神離
曾經聽過一堂《壓強》的公開課,在探究“壓強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教學中,某教師做了如下的安排:
(1)提出問題;壓強的大小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2)猜想和假設:可能與壓力的大小及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3)設計實驗:因為影響壓強大小的因素有兩個,所以必須使用控制變量法。即首先保持壓力相同,受力面積大小不同時,測出壓強的大小,從而提出壓強與受力面積大小的關系。再保持受力面積大小相同時,壓力不同時,測出壓強的大小,從而得出壓強與壓力大小的關系,然后設計實驗。
(4)進行實驗:學生按照圖示做實驗,并記錄數據。
(5)分析論證:由甲、乙兩組實驗數據可知,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強越大。由甲丙兩組數據可知,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強越大。
(6)互相交流。
從整節課一看,課堂顯得結構嚴謹完整,師生互動充分,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程度也較好,但教師設計好了每一步探究實驗過程,本應該由學生完成的探究活動變成教師主導的活動,學生只是被動地根據早已準備好的器材和方案來完成教師指導下的實驗,這與過去要求學生通過實驗并思考最終獲取知識又有什么本質的不同呢?完全是教師一人自編自導。
四、以電化教學手段完全替代演示實驗和板書
運用現代化一體教學手段實施教學,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先進的物質保證,它具有生動形象、圖文并茂、增大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加快課堂節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等優點。但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部分教師為了提高教學的吸引力,也為了使課堂教學更有現代化的教育氣息,弱化教學內容需要,大量地使用多媒體課件,喧賓奪主。本來一把尺子、一個瓶子、一張圖、一個物理模型就能解決的問題,卻以電化教學來代替傳統式教學模式,完全利用電化教學課件來代替演示操作實驗和板書,我認為這樣做也存在諸多不利的因素。因為課堂演示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階段大多是用來培養學生實驗操作的規范化和動手能力。因為盡管電化教學可以給人強烈的視覺感官刺激,有更加詳細的物理過
程、更加直觀的結論分析,但它不具有實際操作實驗帶給學生的真實感受,實驗中的可信度,以及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的師生情感交流。同時本學段物理教學中許多解題方法,初中物理課程有許多物理情形都比較抽象,利用多媒體手段可以帶給學生以真實的感受,但是過度的直觀展示妨礙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養成,抑
制了學生聯想思維能力的發展。
五、合作交流的過程,使學生的學習形式化、教條化
合作學習確實能夠改變傳統的教學信息的傳遞和師生問答的雙邊教學活動方式,建立師生之間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信息交流方式,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動腦、動手、動口的時間與空間,從而使學生學習變化得更主動、更有創造性。雖然使學生學習過程的主體地位充分體現,但是有部分教師在運用課堂合作學習方式進行授課講學時,只是為了迎合新課改,趕潮流,擺花架子,只是注重了合作學習的形式和結果,缺失合作學習的過程,出現做假課現象,有些課堂教學對問題的深度、難度還未來得及探究,就時間到草草收兵,一言帶過。還有些課堂,學生的課堂合作學習還沒有完全進入狀態,只有個別的一兩個人在小組里發表見解,教師就視為全體,停下來趕忙進行小組反饋,失去了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和互補作用。
新課標背景下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雖然存在以上諸多問題,但只要通過加強學習以及廣大教育工作者實際教學專業,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與理論水平,克服教育教學改革中的盲從性和攀比性,真正在培養下一代上多花些時間,一定能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大展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