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燕靈
英語是中國學生的必修課,伴隨學生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的全部過程。初中英語作為英語學習的關鍵性階段,在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促進英語有效學習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當前,新課程改革對初中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學生形成合作學習的重要理念,發揮合作學習的重要優勢,促進共同進步。所謂“合作學習”,即在教師的指導下,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針對某一教學問題,小組內部討論解決。在討論過程中,對發現的新問題,自主進行解決。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其中,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教師和學生而言,將是一個雙贏的選擇。本文通過分析三種初中英語合作性學習模式,希望為新課改下的初中英語有效教學提供借鑒。
一、組成同等生小組,促進學生平等發展
在初中階段,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不高,學習水平也各有差異,所以教師要細致觀察班里學生的學習狀況,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層次,使學習水平相當的學生在同一個小組,這樣會消除學習水平不高的學生的自卑心理,促使學生更好地發展。
例如,在講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仁愛版)Unit 2 Saving the earth的時候,由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們學會本課的單詞
和短語,掌握基本句型,并學會用這些句型進行造句,培養學生英語表達能力和環保意識。在進行本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把學生分成ABC三個小組。C組是學習水平較低的學生,對于他們而言,他們只需要在教師的帶領下掌握本課中的基本單詞和短語,即“plastic,suppose,nod,agreement”等,掌握基本的讀音和拼寫模式。對于B組學生而言,他們除了需要掌握掌握這些基本的單詞之外,還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把一些基本的句型和句式,即“Everyone is supposed to do...和句子中‘or,and,but,while的用法”,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對于A組學生而言,由于他們的學習水平較高,他們需要掌握本課的基本單詞短語之外,學習本課的基本句型,還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所學的內容進行造句,進行適當的課外延伸,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素養。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指導學生組成同等生小組,消除了學生的心理障礙,促進了有效學習。
二、使合作學習接近生活實際
在初中階段,由于學生對事物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所以教師在創設合作學習的環境中,積極引導合作形式貼近生活實際,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并且在合作學習中,創設和生活實際相關的情境,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更容易接受。
例如,在講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仁愛版) Unit 3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的時候,由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們通過學習,了解英語已經成為一門世界性的語言,使學生學會用簡單英語介紹自己家鄉的文化,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在進行本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并在每個小組設置一名組長,配合教師監督學生的學習進度。教師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用漢語說出自己家鄉的特點,再帶領學生學習本課的基本單詞“language,from now on,be pleased with”和被動語態的表達模式。使學生利用所學的這些內容在小組內部進行造句,盡量完善自己的表達,完成教學目標,設計特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模式促進了學生的理解和把握。
三、注重合作討論的技巧
在初中英語合作討論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討論并掌握討論的技巧,豐富討論的形式,從而促進討論的順利進行,而不是傳統討論方式中的“無目的的討論”。
例如,在講初中英語九年級下冊(仁愛版)Unit 5 Knowing
about the China的時候,由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學習,掌握文中的基本單詞和短語,分析由“that”和“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了解中國的地理,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在進行本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采用討論的模式,先從簡單的討論開始,再逐漸深入,不斷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先給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最喜愛的中國的名勝古跡有哪些呢?如何用英語進行表達呢?”指導學生帶著這些簡單的問題進行討論和學習。之后給學生進行單詞和課文的講解,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即“Why do you like it?Can you describe it for us?”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句型進行表達,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整個過程中指導學生從簡單的問題開始,逐漸過渡到比較難的問題,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在初中英語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創新教學模式,引進新型的合作教學理念,不斷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課堂參與能力,從而促進教師的高效教學和學生的有效
理解。
參考文獻:
[1]李靜,惠敏.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應用的現狀調查[D].山東師范大學,2013.
[2]李梅.初中英語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探討[J].校園英語,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