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朋
歷史承載著中華五千年文明,包羅萬象,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建筑、習俗等。歷史傳承與歷史教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歷史教學承載了教育與傳承的功能。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生來說,歷史是稗官野史,是生動的故事,是讓他們獲得知識卻又放松的學科,因此,歷史課堂的生動性顯得尤其重要。真實的歷史與稗官野史有著天壤之別,真實的歷史須以遺址、圖片、史料為基礎。對歷史教師來說,既要尊重歷史事實,以史料為歷史教學的根本依據,又要使歷史課堂生動而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一線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以史料研讀促課堂生動性是課堂之義。下面,我以一些課堂片段來說明這個問題。
《開啟思想解放的閘門》一課主要講述了新文化運動的內容,課本知識是非常簡單的知識概括,而與本課相關的歷史故事、歷
史史料非常多,非常生動,因此,我精選了一些史料來開展本課教學。在講到新文化運動內容的反封建專制環節時,使用了“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這副對聯,學生因對聯的生動性而更好地理解了新文化運動反封建專制的內容。在講到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時,選取舊道德事例一件。上海某報登了一則新聞,家住上海的陳氏,年17,許配給王家,尚未過門,未婚夫就死了。陳氏選擇服毒自盡,做了烈女。這已經很愚昧了,而過了兩天,上海縣知事竟給江蘇省長送一個呈文,請予嘉獎!這個事件很好地說明了舊道德對人的束縛,學生在感慨之余也理解了舊道德。作為舊道德的對立面——新道德,我則出示1918年金陵大學女學生在實驗室和打排球的照片,1920年北京大學招收3名女學生,男女同校的照片
使新道德生動形象起來。
在講到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時,利用魯迅小說《藥》的一個片段。“他(小栓)的母親端過一碟烏黑的圓東西,輕輕說:‘吃下去罷,病便好了。”“……白氣散了,是兩半個白面的饅頭。不多工夫,已經全在肚里了……包好,包好!這樣的趁熱吃下。這樣的人血饅頭,什么癆病都好!”學生看到人血饅頭,首先感受的是惡心,然后是不理解。我繼續普及歷史知識,革命黨人夏瑾將被押赴刑場就義,人們對此不理解,爭看殺人的熱鬧,華老栓還用烈士的血做人血饅頭給兒子治病。這樣一個史料片段的解讀,使學生對反對愚昧,提倡科學有了直觀的感受,也理解得更為深刻。在學習《開啟思想解放的閘門》一課時,我使用了大量故事史料,通過對史料的研讀,大大提高了課堂的生動性,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
以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的第20課《西歐的基督教文明》為
例,這節課學到西歐的基督教文明,教皇、教會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是一句空話,再加上與學生所熟悉的中國國情不同,學生腦子里認為皇帝、國王權利最大,因此,學生在此處頻頻出錯,成為學生學習的難點。因此,我也以故事史料來分析。“1077年,德國皇帝亨利和教皇格里哥利爭權奪利,格里哥利就召開全基督教的會議,宣布驅逐亨利出教,不僅要德國人反對亨利,還要在其他國家掀起反對亨利的浪潮。亨利見勢不妙,馬上表示向教皇請罪懺悔。可是格里哥利卻不理睬他。亨利沒有辦法,只好在教皇外出時的住處卡塔莎城堡之外跪地求饒。這位皇帝在大雪天屈膝脫帽,身披麻衣,一直在雪地上跪了3天3夜,教皇才開門相迎,饒恕了他。”學生通過這個事例,更好地掌握了這個知識點,課堂也因此更為生動。
史料研讀要對學生造成沖擊性,沖擊性越大,學生感受越深刻,越符合初中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課堂更具生動性。以《甲午中日戰爭》中分析中國戰敗原因為例,我提供了兩個對比。一個對比是日本天皇拿出私房錢支持戰爭,傾家蕩產。而相對應的是中國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生日花費700萬兩白銀,可造一個北洋艦隊。慈禧甚至說道:“誰要令我不痛快,我就要他一生不痛快。”這樣對比大的史料研讀讓學生能更好地感受歷史事實,分析歷史事件原因,學生因感受不深刻而分析不到位,但這種沖擊性強的史料給學生提供了分析的思路,讓學生精準分析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原因,生動性也很強。
在日常教學中,存在大量以史料研讀促課堂生動性的事例,如講到長征,截取電影《勇士》的部分視頻,學生通過視頻還原飛奪瀘定橋之艱、之險。再比如,講到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以慈禧照片為例,學生興趣完全被調動,課堂生動、豐富,學生感受、理解照相技術帶來的社會變化。再以早期電影的播放、中山裝的分析等呈現,這節課生動、活潑、高效。調查研究顯示,初中學生最喜歡的課堂是生動、有趣的課,最喜歡的老師是幽默風趣的老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一線歷史教師,依據史料研讀,促進課堂生動性,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這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王旭東.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靈活運用研究[J].新課程,2016(9).
[2]黃俊.歷史課導入應遵循的原則例談[J].新課程,20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