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洪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初中語文教學不再單純地只是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越來越注重對學生滲透相關的德育內容。初中生正處于道德品質培養的關鍵階段,德育教學活動開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是不言而喻的。與此同時,作為初中語文教師也要明白自身所肩負的責任和應履行的義務,通過語文教學,不斷地進行德育滲透,據此對相應的策略進行探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德育;滲透策略
所謂德育主要指的是思想品質教育,它作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應該滲透到每一位初中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去。而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初中生實行德育的滲透也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既可以掌握基礎知識,又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質。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的意義
1.加強對初中生的道德品質教育
初中生年齡大都在12~15歲,這正是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所接受的德育將會對他們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
由于我國基礎教育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所以很少有中學會為學生開設專門的德育課程,而語文這門學科,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可以將德育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的。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既可以讓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又能從潛移默化的教學中培養學生優良的思想品德。
2.陶冶初中生強烈的愛國情懷
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承擔著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學任務。初中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優秀的作家,初中生通過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又一次沐浴在教材中折射出的不同時代的價值觀中。如,魯迅,為了改變國家危難的局面,毅然選擇棄醫從文,在他的身上無不體現出優良的個人品德和深深的愛國情懷。
語文教師通過對初中生進行類似的思想教學,則能使他們受到更加深刻的思想鼓舞,并使其認識到學習不僅是為了實現自身的價值,也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國家和人民做出更加偉大的貢獻。總體而言,這也對初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具體策略
1.利用語文教材中的名篇課文進行德育滲透
初中生的心智整體上還是不夠成熟的,因此對身邊的人、事、物的看法也不夠全面,而且極易受到社會上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所以要借助課堂教學對學生開展德育。而借助教材中的一些名篇進行教學是一個有效的途徑。
以朱自清的《背影》這篇文章為例,主要講述的是父與子之間的一種愛,其文章結構圍繞親情所展開。因此,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課后去尋找相關的故事或者講述自己和父親之間的一些感人故事。
通過這樣的方法既使語文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和有趣,又能讓中學生感受到親情的重要性,同時也借助語文課文進行了有效的德育滲透。
2.將古詩詞配樂進行德育滲透
音樂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它可以帶我們進入美好的時空,讓我們忘記煩惱,使我們的精神永遠處在一個五彩斑斕的境界。
為了便于學生更好地熟記品評古詩詞,很多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會有意識地將古詩詞進行配樂,將枯燥的語文課變成音樂課,在激發學生興趣、減輕學習壓力的同時也使德育實現了潛移默化的滲透。
古往今來,最為著名的一首中秋詞,當屬蘇軾的《水調歌頭》了,這是一首中秋詠月兼思念親人的典范。初中生如果通過傳統方式先背誦上下闋,再逐字逐句解析,那么其難度可想而知。而通過配樂的形式進行深層次的德育教學,在音樂中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的情操。這樣不僅加強了學生的背誦記憶,還讓他們深刻地感受到蘇軾在中秋佳節,因望見一輪明月而產生的思念之情,此時學生的內心也將受到強烈的感染。
3.通過大聲朗讀課文進行德育滲透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入選初中語文教材的課文都是經過嚴格篩選的,由于每個作者的寫作風格不同,以至于學生需要從不同角度去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因此,作為教師也要為此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
比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關于冬天的百草園的描寫就十分優美,通過大聲地朗讀,細細品味其中一系列動詞的使用,能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對百草園以及三味書屋的不同感
情,同時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德育在教育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不僅只停留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鑒于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應得到深入的推廣。不過對于德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還有待完善。因此,語文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地深入挖掘和發現,才能將對學生的德育加以深入的貫徹和執行。總之,初中語文教學絕不僅僅只是知識的傳授,一定要有德育的滲透。只有這樣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才能建設強大的國家與和諧的社會。
參考文獻:
[1]胡田庚.中學德育課程與教學論[M].華中師大出版社,2010-03.
[2]趙亞夫.初中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M].北京師大出版社,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