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君
摘 要:隨著數學中考命題的題型越來越簡單,教師應該改變以前的教學模式,放開偏、雜、難,取而代之的是基礎,接近實際,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關鍵詞:四基;教學模式;基本思想
當前,隨著中考命題試題逐步擺脫繁、難、偏,取而代之的是點多面廣,更貼近教材。我們的數學教學模式也應該緊跟中考的步伐發生改變,應當在數學教學教研中抓好學生的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下面我就對如何抓好初中數學教學“四基”工作進行一些膚淺的探討。
一、“四基”的內涵
什么是“四基”,要從雙基談起,初中數學教學基礎很重要。但是僅有“雙基”還難以培養思維型的人才,于是“四基”就在“雙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了,使數學教學不只是單純地培養做題的機器,而是讓數學知識成為一個人的聚寶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二、如何抓好學生的“四基”
(一)以教材為主,主抓概念
抓概念不是背概念,是理解概念,并運用概念解題。而這種運用概念解的題就是我們所說的基礎題。數學基礎題是簡單卻很重要的一種題型。首先說它的簡單性。數學基礎題是以定理、公式、法則表現出來,是趨向培養所有學生的學習技能、學習興趣和學習導向的題型。做這種題學生只要掌握了概念就易如反掌。其次說說它的重要性。基礎性的題型有兩種形式:一是選擇填空題。在數學中考命題中,它們的分值占總分值的50%~60%。二是基礎性的實際應用題,如三角函數的計算、四邊形的證明,這類題的分值在中考命題中占總分值的20%。那么概念如此簡單重要,為什么一般學生的基礎分總是拿不全呢?我以為學生在學習數學中存在以下問題。
1.概念不清晰
概念不清晰不是指不會背概念,不理解概念,而是指在理解概念時不全面。這種不全面的理解帶到解題思路中就會讓學生腦海里對應出一個他自以為正確其實錯誤的答案。如,平分弦的直徑垂直于弦,學生總把它選為正確的一個,卻往往忘記了“直徑除外”這句話。
2.概念混淆
有很多的概念學生當時學的時候記得很清楚,但是在學習下一個概念時,又把它們混在一起分不清了。學生用錯誤的定理公式去證明計算,從而導致學生“基本都會做”,但成績不高的后果。比如,矩形的判定中,對角線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而菱形的判定中,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學生總是搞不清楚,誰需要相等的對角線。
在實際的數學教學過程中,針對以上問題,我是這樣解決的。首先針對問題1第一步,讓學生理解概念,必要時讓學生動手自己畫草圖,數形結合更加根深蒂固。第二步,讓學生用理解的形式把定理、公式熟記于心。第三步,很多公式、定理中都有一個括號里的額外注明,如:a2>0(a≠0),學生往往容易忽略。為了引起學生的重視,我把它戲稱為“外掛”,這一戲稱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其次就是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每當遇到容易混淆的定理、公式,我都會想辦法用戲稱、諧音、微故事融入這些定理公式,加深學生印象。如前面說的四邊形判定的問題中,我就用一個歷史故事的諧音讓學生區分,“垂簾聽政—垂菱聽政”學生一下就記住了。再如,七年級的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時,學生總是漏乘或多乘,于是我就用一個“微故事”解決問題。我說:“(a+b+c)(d+e),a、b、c是一家三兄弟,d是吃飯,e是看書,老大a先吃飯ad,再看書ae,老二b先吃飯bd,再看書be,以此類推,每人一次才公平!”這樣就再也沒有漏乘多乘的現象。
經過實踐教學我發現,這種方式不但解決了學生概念混淆的問題,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竟然帶來了許多我意想不到的好處。
(二)力抓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
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學生的數學基本思想總是很薄弱,薄弱的數學思想不但會影響學生成績,更會嚴重影響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那么如何培養他們的基本數學思想呢?我是這樣做的,首先按數學能力的不同把學生劃分為A、B、C、D四類。A類數學能力最強,B類較弱,以此類推。在課堂上,簡單的題由的大家找條件,B類學生做分析后全班學生回家自己做;較難的題由A類學生做分析,B類學生講解后,全班學生當堂做;難題由老師分析講解后,B、C、D類學生當堂做,A類學生不用做,但A類學生要充當“小老師”一對一地輔導D類學生,B類學生快速做完后,一對一地輔導C類學生做。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想,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個人展示能力。
以上就是我對如何抓好初中數學的“四基”的所有見解,只有抓好教學工作中學生的“四基”,才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從而讓學生毫不費力地邁向一個又一個的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