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杰

按照教育部和江蘇省教育廳的統一部署,我省從2015級的初一新生開始,高考模式將由目前的“3+2”調整為“3+3”,高中階段選修地理的學生人數預計將大幅度提升,初中地理會考的要求也“水漲船高”。因此,必須大幅度提升初中地理會考復習的效果。區域是地理的“出發點”和“歸宿”,許多地理的案例都離不開具體的區域,而地理的原理、規律又需要到區域中去檢驗。從近幾年初中地理會考試題來看,設計構思新穎、展現新情境的試題,往往以地理區域入手,綜合考查學生的地理知識和地理能力。由于受以前“3+2”高考模式等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不少學生的地理知識非常薄弱,沒有地理區域的意識,更缺乏把地理區域和地理原理結合起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會考復習中加強對地理區域的復習勢在必行。地理區域的復習需要注意很多方面,我主要分析以下幾個方面。
一、熟悉區域地圖,進行地理區域定位
區域性是地理學科的重要特征之一,任何地理事物都具有一定的空間位置。從近幾年地理會考試題的分析來看,對地理區域的考查一般都建立在區域位置判斷的基礎上。地理事物的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等往往決定了它的地理環境特征。要對地理事物進行認識和分析,應首先確定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因而如何判斷出所給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成為提高解題正確率的關鍵。初中地理會考復習地理區域的定位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絕對、相對位置定位法
地理區域都具有它的絕對、相對位置特點,通過認識地理區域絕對、相對位置的特點,可以用來分析該區域所涉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特點。如杭州的地理坐標約為(30°N、120°E),通過經線、緯線判斷出杭州之后,就可以判斷出杭州附近的區域應該是長江三角洲地區,該區域北部的大河應該是長江,瀕臨的海洋應該是東海等內容。再如,已經知道了某座山脈是太行山脈,那么,就可以判斷出這條山脈東部的平原應該是華北平原,而這條山脈西部的高原應該是黃土高原等內容。
2.輪廓、形狀定位法
不同的地理事物具有不同的形態特征,地理事物的輪廓、形狀特征可以作為區域定位的一個重要依據。世界主要大洲、大洋、地區、國家的輪廓和形狀都有一定的特點,需要熟練掌握和區分。而有些地理事物則像其他的一些事物,如大西洋像個英文字母“S”、意大利半島像個長筒高跟靴、伊拉克像芭蕉扇、廣東像大象的頭部,內蒙古則像展翅飛翔的雄鷹,黃河像個“幾”字、長江中下游像個英文字母“W”等,借助這些事物可以更加方便地進行地理區域的定位。
二、分析區域內在聯系,歸納地理區域整體特征
地理區域是多項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機組合,而區域整體特征就是自然和人文要素在一個區域內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綜合體現。在復習某個地理區域時,絕不能單純地復習該區域的位置、范圍、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居民、經濟、城鎮等地理要素,而是要對影響區域特征的各要素進行綜合分析,揭示各要素之間內在的聯系及規律,尤其重要的是要找出形成區域特征的最主要因素,并以此為主線建立內在知識聯系。如在復習“南極洲”時,應把握南極洲地區的“緯度高”這個最主要因素,推導其他地理要素,從而歸納出南極洲地區的地理整體特征(如下圖所示)。
三、用類比方法,注重地理區域差異
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同時又因自然條件、歷史變革、文化背景、經濟發展等多方面的差別而存在區域差異。因此,在掌握了地理區域整體特征后,還要注重地理區域差異。類比方法是總結區域差異最常見、最有效的方法。類比方法主要在空間、時間和內容三要素中進行。第一,不同地理區域空間,相同內容要素類比。如長江三角洲與東北平原的類比,對兩個平原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氣候類型和人口密度、經濟發展水平等要素進行類比,通過類比,就可以得出長江三角洲主要種植水稻,一年兩熟至三熟,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等內容,而東北平原主要種植小麥、水稻,一年一熟,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重工業發達等內容,從而解決兩個區域的相關問題。第二,相同的地理區域空間中,不同時間、相同內容要素的類比。通過比較長江三角洲地區冬季與夏季盛行風的差異,判斷冬季和夏季降水量的大小,從而對相關內容作出評價。第三,不同地理區域空間、不同時間、相同內容要素的類比。此種類比主要反映地理要素的時空發展、變化過程,如我國雨帶的推移。了解了我國雨帶的推移規律,就可以得出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主要出現在6月中旬至7月的梅雨季節,而華北地區洪澇災害主要出現在7、8月份等相關內容。當然,在使用類比方法時,也要注意不同地理區域也會有相似的特征。如西北地區的顯著特征是“干旱”、青藏地區的顯著特征是“高寒”,地理差異應該相當明顯,但兩者也有相似之處,即兩地的草地資源都比較豐富,因而兩地的農業都是以畜牧業為主。因此,地理區域的復習應該在求“異”的同時也要求“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分析能力。
四、適時提升,有機整合地理區域和地理原理
從近幾年的地理會考試題分析,試題在考查學生地理區域知識的同時,往往還要進一步考查跟該地理區域體現出來的地理原理。因此,在復習地理區域知識時要適時“提升”,得出地理原理,實現地理區域和地理原理的有機結合。
初中地理教材在介紹地理區域時,大多只是描述一些地理事實,而沒有對這些地理事實進行解釋和說明。因此,在復習地理區域時,就不能只停留在這個層次上,而必須把地理區域與地理的相關原理和規律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原理和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自然原因”時,黃土高原地區多暴雨,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護是一個重要原因,這時就必須引出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關系的原理,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和原理的理解,同時又能激發學生植樹種草、保護植被的良好情操。又如,教材介紹了臺灣島上火山地震多和森林樹種資源十分豐富等地理事物和現象,在復習這些內容時,就要聯系板塊構造學說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等地理原理進行綜合分析。這樣一方面把“地”(地理事物、現象)和“理”(地理原理、規律)結合,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識;另一方面,也使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等進一步得到強化。
五、關注熱點地理區域,熟悉鄉土地理
近幾年的地理會考試題中常有反映地理熱點區域的試題。這類地理試題中提供的材料具有“內容新”“時效強”“跨度廣”等特點,所以從地理的角度對熱點地理區域進行分析,也是地理會考復習的一個重要內容。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地理復習時,就必須培養學生平時多關注國內和國際時事,關注國內和國際熱點地理區域,關注這些區域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生活等問題,增強學生的全局、全球意識。讓學生學會用地理的眼光對熱點區域進行綜合觀察、思考、分析,以培養他們關注國家和世界的發展、關注民族的未來、關注自己生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同時,針對試題中出現的有關鄉土地理的內容,要求學生結合本地區的地圖認識自己家鄉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點,了解家鄉的最新發展狀況;使學生初步懂得如何協調好家鄉的人地關系以及家鄉經濟建設的戰略方向和美好前景,從而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和諧家鄉的雄心壯志。
總之,地理區域是地理最基本的組成單元,在初中地理會考中是考查學生地理知識、地理技能的平臺,更是考查學生發現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能力的平臺。因此,在新高考模式下的初中地理會考復習中,我們必須重視和強化對地理區域的復習。
參考文獻:
[1]姜家余.談區域地理的“區域”定位方法[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9(5).
[2]于瑤.人教版初高中區域地理內容銜接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3]王永民.區域地理如何備考[J].新高考(高三政史地),201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