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虹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能夠使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取長補短,提高自身的學習成績,也能夠在增進師生情感的同時使教學活動變得輕松、愉快,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合理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能夠使課程變得規范化、高效化,并能夠利用該模式的自身優勢不斷提高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整體教學質量,進而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技能,為培養科技人才提供有利條件。對合作學習及其相關內容進行分析,并對如何將其有效運用到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進行探討。
關鍵詞:合作學習;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自我國科技水平得到提升以來,教育部門為普及計算機知識、加強對計算機人才的培養,在我國各類大中小學院校內開設信息技術教學課程。其中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高中生無法有效學習信息技術課程,導致學生的信息技術成績與技能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因此信息技術教師為達到課程改革目標,引入先進的教學方法,來達到提高學生計算機技能的目的。其中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就是方法之一。
一、合作學習的相關概述
1.合作學習的原則
顧名思義,合作學習不僅需要學生與學生之間合作學習,同時也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配合,達到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效果。而雖然該模式是近年來才被總結出來的新型手段,但由于該模式較為固定,因此在運用該模式時應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首先,教師在第一次分組前需要對所有學生進行全面觀察,并對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分析與總結,通過合理、科學地進行分組,使學習能力較弱與較強的學生均勻分配到各組中,使能力弱的學生能夠得到其他同學的幫助,而能力較強的同學則能夠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同學,達到互相促進學習的目的。
其次,在進行分組時需要注重學生分組的均勻程度以及人數,不要在每組中分配過多成員,也不要分配過少的成員,分配時注意班級的總人數。例如,一個班級有30名學生,那么教師在分配時要盡量以5~6人為一組,在保持均勻性的同時有效提高每組的學習成績。
最后,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合理引導。傳統模式中的高中課程多數時候以教師講解為主,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中,教師應當以學生為主體,利用融入生活情境或采用多媒體手段等進行教學,使高中生在提高對這些課程興趣的同時愿意主動學習,但為確保課程的有序進行,教師則需要從旁引導,保證課程的高效性、合理性。
2.合作學習在信息教學中的優勢
首先,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由于我國大部分高中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缺乏合作意識,而在社會競爭激烈的今天,許多學生在步入社會時更是缺少融入集體的意識與方法,這對其生活和工作都帶來影響。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能夠在提高合作意識、能力的同時了解合作的重要性,為其日后的生活與工作提供有利基礎。
其次,達到全面教學的效果。由于學生屬于個體,而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一定差異,教師可通過合作學習將能力不同的學生分配到同一組中,使學生能夠相互促進、相互配合,全面提升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使教師能夠達到全面培養學生、全面教學的目的。
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注重課程的開放性
信息技術注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尤其是高中生的理論知識水平不是很高,而且他們學習信息技術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淡化理論知識的教授,注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以Word的操作教學為例,眾所周知,Word的許多功能的實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就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你們說一下如何在Word中新建空白頁面啊?這樣開放性的問題答案不唯一,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而且學生會不由自主地和小組其他成員去討論問題的答案,在你一言我一語的過程當中,開拓了學生的思維,也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2.注重課程的合作性
作為合作學習中的核心技能,使學生在課程中能夠熟練地掌握合作技巧是最終目的。與其他理論性較強的科目不同,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主要以操作為主,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因此,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時應以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為主,在符合課程目標的基礎上通過向每個小組布置課堂任務的形式來達到教學目的。
但在布置任務時需要注意學生的個人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例如,在課程中讓學生小組合作制作有關校園宣傳展示的PPT,小組中能力較強的學生可負責編輯文字、組織語言,計算機操作能力較強的同學可以負責切換幻燈片,而美術功底較硬的同學可以負責美化圖片、圖片排版等,通過合作共同完成課程內容的同時達到了提升學生計算機操作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盛龍.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探究式教學模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2]楊文娟.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