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麗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各個方面都發生了變化:教師的角色由傳授者變為合作者,由原來高高在上的師者地位,轉為與學生平等對話的身份,學生由原來被動的學習轉為主動的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模式也較以前有了很大變化。但是,結合綜合實踐經驗來看,師生,課堂形式無論怎樣變化,“提升課堂教育教學質量,追求高效課堂”是教師始終不變的目標。因此,要采用一些方法和策略,打造出歷史與社會特有的高效課堂。
關鍵詞:課堂;有效;教學
課堂是學生活動的主陣地。新課程要求讓學生能夠快樂地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一直以來,學生總是感覺到社會與歷史課枯燥乏味,每節課都是干巴巴的幾個知識點,老師講解完畢后指導學生記憶背誦,久而久之,學生對這門學科不太感興趣。為了滿足學生的欲望,重拾學生的興趣,作為引領者的教師,就要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教師需要用新的課程觀,新的學生觀組織教學,師生共同努力,一起向45分鐘的課堂要質量。
一、鉆研教材,認真備課——有效教學的基本點
鉆研教材,認真備課,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此坪芎唵?,其實很有學問,到底該如何鉆研教材,怎樣備課?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巧妙運用教材,不要死教教材,要對教材有一個全面、系統和深度的解讀,而后要理清教材中的理論體系,研究教材編排的重難點,這些要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中才能靈活運用。讓學生感覺條理清晰,一目了然,層次結構明朗化,學習起來才會得心應手。這樣,一改往日的按著教材照本宣科地講解,讓學生感覺到一頭霧水的教學方式,更加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欲望,以促進高效課堂的開展。
二、關注學生,了解學生——有效教育的出發點
解讀教材固然重要,解讀學生同樣不容忽視。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是知識的簡單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習主體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經驗與知識基礎的主動構建過程。認識學生,把握學生原有的生活經歷和知識背景已經成為我們開展教學的重要前提。如今,學生的學習渠道越來越寬,他們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已有了相當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實踐積累。如,我在教學“秦朝一統”時,從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密切的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入手,設計一幕歷史?。河幸徊忌?,從楚國買布匹,到秦國販賣,買賣方再加上一個解說員共四位演員,隨著劇情的發展涉及戰國時楚國、秦國兩國不同的度量衡、貨幣和文字,這幕劇既反映了戰國時代各國經濟交往的情況,也說明了秦始皇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的意義。
三、加強師生合作——有效教學的關鍵點
在教學中,我倡導小組合作學習,在《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的教學中,我把全班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分別代表清政府、資產階級維新派、資產階級革命派、農民階級,通過四個場景表演重現當時的歷史,探索不同的救國救民道路。這種方式使學生耳目一新,他們興奮地坐在了一起,針對當時的國情和救國方案進行探討。每個小組的學生都認真積極,他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積極地探究。
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方式是有效的,每一個學生都在“動”:動腦(想)、動嘴(說)、動手(整理)。他們快樂地討論,快樂地記錄著他們合作學習的果實。這種方式達到了我以前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沒有達到的效果,全班學生都在跟著學習、討論,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四、巧用教學資源——有效教學的發展點
課堂教學中,要學會整合教學資源。在信息發展的時代,多媒體引入課堂,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一資源。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上網查詢相關的音頻、視頻、文字說明等輔助材料,進行教學,使相關內容變得通俗易懂,學生不再感覺干巴巴的。他們從視覺角度感覺到很新穎,而且這種方式學到的知識簡潔明了,記憶深刻。相比以往,教師的“一言堂”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另外,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能后,可以安排學生自行完成網上的作業,給他們留下相應的思考題,指導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自己上網查詢,自己解決問題,如果還有疑問,可以找同學相互交流、探討,最終解決問題,這樣的方式,也能吸引學生,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滿足他們的欲望。他們迫于及早知曉答案,便會積極主動去探究,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了知識,還在無形之中,培養了自己的動手能力。
總之,創建高效課堂,向課堂要質量,還存在眾多的因素。不但取決于教師的自身素質、組織能力,還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藝術性,如何更好地組織教學,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充分鉆研教材,關注學生,了解學生,加強師生合作,巧用教學資源,為創建高效課堂做好充分的準備。所以,課堂中,師生要雙管齊下,齊頭并進,在提高教學技能和教學策略的前提下,共同參與,以達到構建高效課堂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華盛.新課程初中歷史教材的主題架構研究[D].揚州大學,2014.
[2]李丹丹.以歷史概念為中心的主題教學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