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蓉
摘要:當今社會,鄉村旅游發展迅速,鄉村旅游的概念深入人心。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傳統觀光體驗類鄉村旅游市場前景大不如從前,作為鄉村旅游發展的高級形態,鄉村度假旅游引領著未來鄉村旅游發展趨勢。文章以桂林市鄉村度假旅游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桂林鄉村旅游發展背景,分析桂林發展鄉村度假旅游的現實意義與發展現狀,并針對桂林市鄉村旅游發展進行SWOT分析,提出其鄉村度假旅游發展思路。
關鍵詞:景觀資源;鄉村度假旅游;桂林
旅游是當今社會人們消遣休憩的最佳途徑,而隨著都市壓力的增加,鄉村的美麗環境、清新空氣以及特色資源深深吸引著城市消費者。如今鄉村旅游已成為了城市消費者十分喜愛的旅游方式。城市消費者旅游支付能力與時間增多的同時,旅游需求也發生了變化,他們不再滿足于走馬看花式的觀光和吃所謂的農家飯住農家屋,漸漸由原來的觀光獵奇向舒適型、享受型方向轉變。整個鄉村旅游也逐步由快速發展期進入到提檔增效的新階段。在這種背景下,鄉村度假旅游產品成為了市場的主導。
一、桂林鄉村旅游發展背景
桂林是國際旅游勝地,生態資源豐富,民俗村落保存完整,吸引了大批游客。順應時代發展,桂林近年來也在大力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主打山水文化,獨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結合濃郁民族風情的曼妙田園風光,現在已形成了鄉村山水觀光旅游、民俗旅游、鄉村風情旅游相映生輝的良好格局。桂林最早發展鄉村旅游的地方在陽朔縣,陽朔位于漓江黃金旅游線的必經之處,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鄉村旅游規模逐漸擴大,旅游項目日益增多,接待游客數量也逐年增加,為當地農民增加收入和經濟發展壯大做出了重要貢獻。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共擁有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11家,自治區級農業旅游示范點28家,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村)4個,廣西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村)5個。此外,桂林也是農業大市,有著興安縣葡萄、恭城月柿、荔浦芋頭等農業產業項目。這也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天地。
二、桂林鄉村度假旅游發展的現實意義
鄉村度假旅游是鄉村旅游深度發展的高級階段。其與傳統的鄉村觀光旅游產品相比,有更便捷的交通條件、更良好的設施環境。在規模上更大更具有系統性。長三角等發達地區在鄉村度假旅游方面已經日趨成熟。如南京高淳國際慢城鄉村度假旅游區,以綠色經濟與慢城理念為發展方向,將鄉村旅游與度假旅游復合,吸引了大批游客,也把高淳最窮的地方變成最富的地方。以及浙江“湖州模式”取得了驚人的收獲。這都能說明鄉村度假通過城市現代化成果資源的反哺,對農業發展及農民生活水平都有極大的改善。隨著鄉村度假為世界大多數國家與地區所認同,桂林作為國際旅游勝地,發展鄉村度假旅游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時代發展
旅游產業的三個時代背景:工業化時代、城市化時代、休閑化時代。以桂林為代表的工業化時代主要經濟主體是觀光旅游,發展模式落后。如今的休閑化時代以休閑度假為經濟主體,強調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多元化復合型新業態不斷涌現。我國旅游產業迎來了“觀光、休閑、度假”并行時代。在這種背景下單業態的鄉村旅游勢必將被復合型業態下的鄉村度假旅游所取代。
(二)產品換代
當今時代的旅游產品訴求:一是產品鏈的延伸拓展,滿足游客多元化需求特征;二是產業鏈的橫向整合,如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三是利益鏈的縱向共享,加強旅游開發商、農戶、地方政府的合作交流。四是要素鏈全面升級,包括交通、飲食、住宿等配套設施。這就意味著傳統觀光體驗旅游將會逐漸失去市場,桂林鄉村旅游發展應在結合觀光休閑體驗產品的基礎上創新發展第三代鄉村旅游產品——鄉村度假。
三、桂林市鄉村度假旅游發展現狀
截至目前,桂林市高星級鄉村旅游區和農家樂數量在廣西位居前列。近幾年來桂林鄉村旅游的發展也保持了快速增長的勢頭,但是鄉村旅游仍然是短板,鄉村度假旅游尚且處在摸索階段。
(一)發展模式
桂林市鄉村度假旅游的開發模式主要受到區位、交通條件和經濟地理的影響等影響因子來進行劃分。
1. 都市郊區
依托毗鄰都市的區位優越條件和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獨特的人文環境。如桂林大圩毛洲島、草莓島、桃花江魯家村、陽朔荷蘭飯店等。
2. 景區邊緣區
依托重點著名景區以及獨特的鄉村文化,突出鄉村農家風情風味特點。如桂林龍勝龍脊梯田的金竹壯寨、龍勝溫泉大唐灣民俗山寨。
3. 遠郊型發展模式
遠離中心城市或城市的邊緣。這種天然的生態景觀本身就對游客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如桂林恭城紅巖村、靈川江頭洲村、陽朔石頭城、興安秦家大院等鄉村旅游點屬于這樣發展模式。
4. 特色村寨
具有濃厚的鄉村文化和村落特色。這種類型有陽朔特色民居農家樂等。
5. 特色農業基地
利用當地特色的農業產品和農業技術,開展觀光、品嘗、購買、休閑、度假等旅游活動。如桂林臨桂縣劉三姐茶園等。
(二)經營現狀
桂林能在全國叫響的鄉村形象品牌大多在陽朔,然而許多有潛力的鄉村景點并沒有形成自己的獨特品牌,往往在營銷宣傳方面有所欠缺。筆者調查了龍勝溫泉大唐灣民俗度假村,該地依山傍水匯聚了縣內各少數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精華,但是商業化氣息濃郁,加之缺少宣傳,客流量小。此外,農家樂、休閑山莊、度假區等分布散亂,資源整合不夠到位,技術和設施設備落后。桂林很多休閑度假區名不副實,如興安縣鄉里樂休閑山莊,盡管是四星級農家樂,仍然存在著無人經營、產品同質、產品單一、基礎設施差等問題,無法達到星級標準。
還有一些冠以農家樂噱頭,卻嚴重污染了生態環境的度假區,如青獅潭景區倡導的是生態旅游,但實際上大量使用直接由青獅潭鎮的木材加工而成的一次性筷子,游船燃油的泄漏和農莊內的污水排放加劇了水質污染。同時私家車和游船的氣體排放、農家樂燒柴、燒炭及垃圾焚燒等導致溫室氣體排放過量,嚴重降低了景區的空氣質量。
四、桂林市鄉村旅游SWOT分析
基于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s)四個方面具體分析桂林市鄉村旅游發展環境,為桂林市鄉村度假旅游尋找發展契機。
(一)優勢(S)
資源優勢:桂林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依托自然風光而建立的鄉村旅游景點景區也分布于各個縣市,喀斯特地貌廣泛分布、盆地丘陵交互錯雜,具有得天獨厚的景觀資源。
民族優勢:民族人文資源豐富,民風民俗、民族傳統的差異性以及民族節日、居住建筑、餐飲美食的獨特性,為桂林民俗鄉村度假旅游提供了寶貴資源。
區位優勢:開通高鐵后廣州、深圳、長沙等一二線大城市抵達桂林時間可以縮短至三到四小時。加之桂林景觀獨特性,游客游玩時有較大的環境差異感、文化沖擊。
(二)劣勢(W)
可進入性差:布點分散、山路不便、路途顛簸、存在危險性。
旅游產品同質化:桂林的鄉村旅游景區很多以農家樂、觀光旅游區的形式存在,相似度較高。農家樂多數為進行采摘活動、鄉村漫步、體驗農村的生活方式,并無太大創新。收入主要以門票餐飲為主,開發檔次低,配套設施不完善。
旅游開發引發與原住民之間矛盾:部分原住民不愿將土地轉讓給開發商;景區開發之后原住民并未真的獲利。
(三)機遇(O)
政策機遇:2017年廣西旅游工作會議中心任務重點實施“十大工程”,提出創建一批“旅游+”產業融合品牌,開展特色旅游小鎮、現代農業莊園、休閑農業等旅游與產業融合品牌創建。
時代契機:城市居民對于“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需求。而這種需求也正由觀光獵奇逐漸向舒適型、享受型方向過渡。
(四)威脅(T)
環境破壞:景區的開發以及游客的游覽過程中造成了環境污染、植被破壞、垃圾無法處理;本地居民因為利益分配不平衡心理導致的故意破壞;部分景區沒有考慮自然因素進行規劃設計,沒有考慮自然環境的承載力。
周邊地區競爭:廣西區內除桂林外也有很多資源豐富具有開發潛力的村落。周邊省份云南、貴州、湖南、廣東的旅游資源也同樣出色。
品牌形象不鮮明、知名度不高:如桂林剛興起的大中華養生谷度假區,品牌宣傳力度不夠,無人問津。
五、桂林鄉村度假旅游發展思路
基于SWOT分析,筆者認為桂林市想要發展好鄉村度假旅游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合理規劃,資源整合
首先,應對全市進行一次鄉村旅游資源調查,根據各縣區資源優勢、產業特點等,編制鄉村旅游專項規劃,由政府統一進行規劃,劃分重點開發區,整合資源,避免同質化產品出現,推進“一村一品、一村一景”錯位互補和協同發展。對于桂林這種資源導向型城市,應當基于自身資源特色提煉出相應主題產品,重視對旅游資源特色的把握,提升自身競爭力。同時完善鄉村度假旅游區的交通建設,提高旅游區的可進入性。
此外,應當使精品區域旅游線路推動整體發展。改善鄉村旅游發展狀況,不僅僅是改善單一景區的發展現狀。而是跳出已經開發成熟、過度的桂林、龍勝、陽朔的鐵三角,向同樣有著優質旅游資源的以自然山水為依托的鄉村旅游區進發。使小景區依托大景區、自然村落依托風景旅游景區、旅游名勝區攜帶不知名景區發展。
(二)個性化產品、主題化市場
桂林鄉村旅游同質化現象顯著,鄉村開發特色不鮮明,加之經濟落后,經營者認知不足,盲目的開發,很多鄉村旅游度假區已經形同虛設。發展鄉村度假型旅游產業首先吸引游客的就是產品。桂林市應當發揮自身山水核心吸引力,突出山水特色,突出民俗風情,再植入鄉村度假產品設計,形成個性化產品。此外保證桂林鄉村原始風貌,融入山水人文風情的同時,還應將產品主題化面向對象,推向市場。桂林鄉村度假旅游應聚焦的三大主題市場:家庭度假市場、高校消費市場、養生度假市場。
(三)品牌化營銷、具體化形象
通過對游客的訪問調查發現桂林鄉村旅游在游客心中的形象并不鮮明,甚至有些游客對桂林鄉村沒有形成具體的印象。因此需要建設具有桂林特色的鄉村度假旅游品牌、標識,提高桂林鄉村旅游在外地的知名度。讓旅游者想到桂林不僅僅是因為桂林山水,還是鄉村度假旅游的好去處。同時營銷桂林鄉村休閑之地、放松之地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引領想休閑就來桂林的思潮,強化鄉村度假旅游在旅游者心中的形象。
(四)延長產業鏈、多元化產業
鄉村紀念品取材自本地、加工自本地、勞動者來自本地、產品的銷售經營者同樣為本地人,當地居民的獲利程度便會隨之提高。推出產業鏈本地化的特色餐飲,在餐飲中使用本村本地所種植的農作物,不僅僅延長了產業鏈,也使得本地未能從事旅游接待活動的居民獲得利潤,緩解相關利益者的利益分配矛盾,也使得餐飲行業更具本地特色和鄉土氣息。
此外注重多元化產業發展,整合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四大產業以及花卉苗木、中藥材種植等特色產業。像文化產業、房地產業、農業、工業等都可以融入到旅游產業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一個文化旅游、景觀房產、農業旅游、工業旅游等一些與旅游產業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新型產業形態。
(五)提升配套服務設施
桂林地區的鄉村旅游配套設施不完善、技術含量低、衛生環境等都不容樂觀。當務之急應當加強對鄉村度假旅游區的管理,提升配套服務設施檔次,構建鄉村旅游優質服務體系。充分利用“互聯網+旅游”建立官方專門的鄉村旅游網絡平臺,權威發布鄉村旅游經營動態,推薦優秀旅游區、鄉村旅游線路、民風民俗介紹、特色美食等項目;建立手機客戶端實現線上線下旅游資源與游客的對接;提供交通導航服務,提高游客游覽的效率與旅游資源交通信息獲取能力,使游客輕松滿意出行。這點可以借鑒“湖州模式”實行景區化管理,探索建立實景漫游系統。
(六)集約環保、持續發展
旅游開發要建立在保護環境之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垃圾污水處理機制,對因旅游而產生的生活垃圾加強處理,最大限度降低環境污染,減少對資源環境的破壞。同時建立環保評估機制,對環境破壞嚴重的景區嚴格治理。
參考文獻:
[1]桂林日報.桂林市實施現代特色農業產業“7+3”提升行動[EB/OL].http://www.gx.xinhuanet.com/dtzx/guilin/2016-03/14/c_1118327885.htm,2016-05-15.
[2]付振興.南京高淳國際慢城鄉村度假旅游發展思考[J].旅游規劃與設計,2013(08).
[3]韋家瑜.廣西鄉村旅游開發模式選擇研究[J].旅游縱覽·行業版,2013(12).
[4]朱海艷.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選擇[N].光明日報,2013-7-21.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