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玲
摘要:文章對中國的利率市場化進程做了一個系統的回顧,深入研究了利率市場化的范圍、必要性和我國已經取得的進展,并指出當前存在的約束利率市場化深入的微觀和宏觀因素,提出要積極穩步的推進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還應該加強的一些方面。
關鍵詞:利率市場化改革;基準利率
1993年11月召開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首次提出了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設想。隨后,2002年召開的十六大又指出要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要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建立健全由市場供求決定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市場利率。從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改革目標首次提出到現在,已經過去了20多年,現在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如何,又存在什么樣的問題?
一、國外利率市場化經驗
(一)美國利率自由化
美國的利率市場化經歷了“自由—管制—自由”的進程。1933年全球性的經濟大蕭條發生后,美國央行頒布了管制存款利率上限的“Q條例”,結束了此前的利率自由化。但在20世紀60年代銀行推出產品貨幣市場賬戶(NOW賬戶)以應對資金流失后,美國央行又被迫開始推進進利率自由化:首先是70年代取消利率不同額度CD和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管制,然后是20世紀80年代頒布《吸收存款機構放松管制和貨幣控制法》,依次對大額定期存款、小額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取消了存款利率管制,并逐步放開貸款利率管制,最后于1986年廢除了“Q條例”,實現了全面的利率的自由化。
(二)日本的利率市場化改革
從1978年開始,日本先后放開了銀行拆借利率、銀行間票據市場利率和CD利率;1985年又降低了CD的發行門檻,放開了定期存款和流動存款的利率限制,降貸款的利率水平由此前的法定改為由平均融資利率確定;1991年日本央行暫停了對利率的窗口指導;1993年又對小額定期存款實行了利率自由化改革;最后,1994年又對流動性存款實行了利率自由化改革,至此,日本實現了的利率市場化改革。
(三)印度的利率市場改革
1980年后,印度開始了利率市場化改革,首先放開了貨幣市場利率;2011年10月,印度央行放開了對商業銀行儲蓄存款的利率管制,允許商業銀行自主決定儲蓄存款利率,意味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完成。
二、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
(一)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
1983年,國務院印發《國務院批轉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國營企業流動資金改由人民銀行統一管理的報告的通知》,允許對銀行對企業流動資金貸款實行基準貸款利率上下浮動20%以內的貸款利率。
1996年,國家為減緩企業的利息支出壓力,將流動性資金貸款的利率上浮幅度由20%降為10%。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1998年國家將銀行對小企業的貸款利率上浮空間由10%升至20%,農村金融機構對企業的貸款利率上限由上浮40%升至50%,同時,保持大中型企業貸款利率上浮10%的限制不變。
1999年,國家再次上調貸款利率浮動上限,將縣級以下銀行業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上限由20%擴大至30%。
2003年,隨著各方面條件的逐漸成熟,國家將試點地區的農村信用社貸款利率浮動上限由此前的50%升至200%。
2004年1月,將城市信用社和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上限管制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70%。
2004年10月,除了保留對城鄉信用社貸款利率的基準利率的2.3倍的限制外,基本解除了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上限,貸款利率市場化程度大幅上升。
2013 年,全面放開了對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的利率管制,允許金融機構自主決定貸款利率。
(二)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
人民幣存款的利率市場化改革開展的較貸款利率化更為審慎。由于金融機構間的資金批發市場風險更加可控,1999年中國人民銀行首先選擇了金融機構間批發市場進行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試點,允許保險公司和商業銀行之間開辦長期大額協議存款,雙方共同商議利率水平。2002~2003年,逐步擴大了協議存款業務的試點機構范圍。由于放開零售市場的利率管制可能會引起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非理性價格競爭,所以對零售存款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實行了“管住上限,向下浮動”的路徑。2004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先放開零售存款利率上限管理,2015年10月又放開了零售存款的利率上限。
三、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遇到的阻力
(一)宏觀調控機制不完善
目前,我國央行的大部分貨幣政策操作都是圍繞增減銀行的準備金而展開的,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現有貨幣政策工具對貨幣供給和市場利率的影響都不是很明顯。
(二)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存在的問題
貨幣供給是目前我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但調控貨幣供給的貨幣政策行為對銀行存款的穩定性有較大依賴,而利率的市場化改革又會必降低存款的穩定性。因此,須對現有的以貨幣供給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進行調整以促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
(三)基準利率缺失
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進程中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缺少基準利率。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存款利率起著基準利率的作用。但從定價的技術特征分析會發現,存款利率難以有效反映資金供需的情況。這樣形成的利率根本就不能反映市場供求的態勢。
(四)銀行治理結構和市場化適應能力完善措施
第一,我國商業銀行的治理結構不完善。在國有制為主的前提下,因為商業銀行不必對自己的經營狀況真正負責任,利率市場化可能導致不良的經濟后果;第二,利率市場化將引致銀行息差收入減少,將給我國商業銀行帶來較大的經營壓力;第三,由于信用風險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和缺乏有效的防范風險工具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的銀行業還沒有做好準備去應付真正的利率風險。
四、政策建議
1. 發展市場經濟,構建必要的微觀基礎。盡快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擺脫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產業模式,完善市場基礎建設,實現我國市場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
2. 進一步完善金融市場,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市場利率化與整個金融自由化改革密切相關,這些都是以完整金融市場為基礎。
3. 完善金融企業制度,健全利率形成機制。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實施。一是探尋補充資本來源的新渠道,以提高銀行資本充足率;二是強化國有商業銀行的內控機制;三是優化國有商業銀行組織管理體系。以建立以貨幣市場利率為基準,市場供求發揮基礎性作用,中央銀行間接調控的機制。
4. 維護良好的宏觀經濟運行機制,以保證宏觀經濟的穩定。
參考文獻:
[1]席波,郭天鈺.國外利率市場化改革借鑒[J].中國金融,2012(13).
[2]劉東慶.印度利率市場化啟示和對我國借鑒意義的思考[J].財稅金融,2012(02).
[3]王兆華.關于利率市場化再認識[J].西部金融,2012(06).
[4]馬方方,利率市場化改革中的風險形成機制及防范措施[J].中國經濟問題研究,2008.
(作者單位:山東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