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凌蕓
摘要:2016年6月24日下午,英國脫歐公投結果公布。同意脫歐的比例為51.9%,英國成功“脫歐”。同年7月,英國政府正式拒絕了民眾第二次退歐公投的請愿,表示必須尊重此前公投的結果。2017年2月1日,脫歐法案在英國下議院投票通過,標志著英國“脫歐”終將成為事實。那么,英國“脫歐”與中國有什么關系呢?文章試圖通過解析中國經濟的各個層面,由內部的經濟轉型到外部的經貿合作,綜合分析英國脫歐對于中國經濟的影響,并總結出最顯著的優勢和弊端,最后給出對于中國經濟的整體看法。
關鍵詞:英國脫歐;歐盟;中國經濟
一、英國脫歐對中國經濟的有利影響
(一)進一步拉近中英的經貿合作關系
近幾年來,中國對外投資的增長迅速、數額巨大,其原因之一就是中國的產能過剩,所以資本需要向外尋找“出路”。中國公司在英國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超過了130億美元,英國已經成為了中國在歐盟各國的第二大投資目的地。英國脫歐派提出,今后可以單獨與中國商討建立自貿區,達成中英自由貿易協定。圖1所示的是以部分主要商品為例,2015~2016年中國對英國出口占中國同類商品總出口的比例。從圖表中不難看出,英國脫歐對于中國出口并無太大影響,部分商品還有小幅上升的趨勢。
鄧普頓新興市場集團執行主席、有著“新興市場教父”之稱的麥樸思曾經在倫敦接受采訪時表示,英國脫歐只會加速投資和籌資的“重心”向亞洲轉移。這十分有助于進一步拉近中國和英國的經貿合作關系,同時更好地解決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中國剛剛成立了亞投行,并且正在大力建設“一帶一路”,在這些經濟發展戰略的推動下,中國更應該借此機會加強與英國的各個領域方面的合作,實現貿易雙贏。
(二)加強中國與歐盟經濟上直接對話的機會
對于當前的中國來說,歐盟是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十分重要。以2015年全年的數據為例,中國對歐盟出口的3560億美元中,英國占16.7%;與此同時,歐盟是中國的第一大進口來源經濟體,其中從英國進口的部分占9%。英國脫歐之后,歐洲市場內部的貿易空缺,歐盟分裂、經濟衰退,不利于美國的發展,與此同時也削弱了制衡中國的力量。這給中國的企業帶來了充足的空間和機遇,有助于中國企業更多地“走出去”,也給予了歐盟與中國更多對話的機會。中國可以直接與歐盟就市場準則、貿易等問題直接對話,同時結合“一帶一路”政策的推進和地緣政治的影響,從長遠來看,中國與歐盟、英國的關系都會變得更加和諧,也解決了經濟方面美國、中國和歐洲容易形成的三足鼎立局面。
(三)有利于延長中國經濟轉型的窗口期
為了應對“英國脫歐”帶來的不確定性,預防流動性風險,主要經濟體的貨幣當局將不得不維持甚至擴大寬松的貨幣政策規模。全球寬松的貨幣環境和避險需求的提升將會有利于中國金融的改革推進。自從央行改革了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美國又正式啟動加息,國內居民和企業增持美元資產、減少美元負債的需求大幅度上升,中國資本外流的壓力明顯加大,導致我國的外匯儲備急劇下滑。此時英國脫歐,極有可能會促使主要央行維持超級寬松政策,給中國的金融改革迎來有利的時間窗口。
外圍的貨幣寬松政策有利于中國靈活運用穩健的貨幣政策,利率市場化機制更容易發揮作用。合理寬松的流動性才有可能讓金融機構有更大的自由度,可以根據市場供需和風險高低來進行合理的利率定價,使資金價格具有彈性,從而更有效地滿足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市場對央行政策的理解加深,以及人民幣匯率定價機制透明度的提升,都有利于穩定預期,促進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根據萬得資訊的測算,在6 月24 日公投后國際金融市場大幅波動的五日當中,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僅小幅貶值0.19%,小于大部分非美元貨幣。與此同時,人民幣匯率貶值并未伴隨著市場出現恐慌性的購匯,反映出了市場主體的行為更趨理性,認識到當前人民幣的貶值是受到了短期外部沖擊的影響,而不是基本面的變化。這都有助于提升市場對于人民幣的信心,使得既有的匯率形成機制能更有序地運行,增進人民幣匯率的彈性。內外環境的對比之下,人民幣資產的吸引力正在逐漸上升,跨境資本流出對于中國的壓力趨向緩解。
全球化遭遇阻礙將會倒逼中國深化內部的結構性改革。這次英國的脫歐公投結果不僅對于歐洲一體化的進程造成了重大的沖擊,也引發了對于全球治理的再思考。中國龐大的內部市場和足夠的韌性可以較好地應對沖擊,平衡內外發展。在外部市場動蕩、外需疲弱時,中國更需要加強內功的修煉,解決內部結構性的矛盾,以內補外。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核心就在于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通過改革來推進結構的調整,擴大有效的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于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從而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因此,中國經濟當前的轉型戰略恰恰是對國際環境變化的最好應對,我們應該要有緊迫感,抓緊推進結構性的改革,實現新舊增長動力的轉換,用中國經濟的平穩發展,來發揮對于世界經濟的正向外溢效應。
二、英國脫歐對中國經濟的不利影響
(一)中國企業將失去進入歐洲市場的跳板
大部分在英國投資的中資企業都采取了“依托英國,面向歐洲”的經營策略,將英國試做是中國打入歐洲市場的一個主要橋梁。這些企業主要包括以下幾類:投資金融、基礎設施的項目;收購英國的企業,包括英國品牌;在英國設立研發中心;在英國設立總部,向歐洲市場銷售。
英國脫歐之后,自身的經濟增長、財政和外部收支平衡等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原本可以共享“單一市場”的通道也將會隨之消失。這勢必還會影響到中資企業在英國的業務發展,中資企業將會調低在英國長期投資的項目。中資企業面向歐盟的貿易往來、金融業務和人員流動等都不再像之前那樣暢通了。這就迫使在英國投資的中資企業被動地調整其經營戰略。
(二)不利于人民幣國際化的策略
2016年3月,倫敦超過了新加坡,成為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而在原來的人民幣國際化策略中,倫敦也是相當關鍵的一環。這次英國脫歐,勢必將會影響到倫敦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英國脫歐之后,貨幣紅利消失,倫敦本地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下降,倫敦的外匯、貴金屬等金融市場業務也會因此受到影響。本想通過英國在歐洲推廣人民幣的戰略受阻,這將導致中國的金融機構付出大量的調整成本。
中國的五家大型商業銀行都在英國設立了分支機構或附屬機構,將在英的中資企業作為其重要客戶。但是,正如上一節所說,在英中資企業的經濟勢必會收到政治因素的影響,產生巨大的波動,這也就會給銀行業帶來不少損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中資銀行需要重新評估英國在其“走出去”布局中的地位,同時思考如何建立其在英機構與歐盟市場的聯系。
三、總結
英國脫歐的后續進程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這也為全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變數。中國改革開放30 多年以來,中國與英國、歐盟之間的經濟互相依賴。前文提到了英國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作用巨大;而歐盟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合作伙伴,中國也已經連續多年成為歐盟的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和第二大貿易伙伴。這足以見得中國與英國、歐洲的經濟合作對于彼此都影響巨大。隨著英國脫歐進程的持續,歐洲整體都將會處于一個變革期,在這一變動當中如何應對,已經成為了擺在中國面前的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總而言之,英國脫歐并不只是一個政治問題,它對于中國、英國、歐洲的經濟都將會是極大的挑戰。中國應該充分認識到中英、中歐合作的重要意義,努力加強在外交、安全等各個領域的相互合作,全面而恰當地評估英國脫歐的影響,重點根據其導致的經濟關系變化進行相應的政策調整,更好地促進各方的經濟增長,造福各國人民。
參考文獻:
[1]張力.英國脫歐成功,會產生什么影響?[J].商業文化,2016(21).
[2]谷雨饒.淺談英國 “脫歐” 對歐盟, 英國以及中國的經濟影響[J].經營管理者, 2016(24).
[3]管濤.脫歐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 中國金融,2016 (14).
[4]陳憲,許暉.英國“脫歐”事件對世界和中國經濟的影響[N].上海證券報, 2016-05-01.
[5]溫源,郭萌萌.英國脫歐對中國經濟影響幾何[N].光明日報,2016-07-01.
[6]馮仲平.英國脫歐及其對中國的影響[J].現代國際關系,2016(07).
(作者單位:浙江省春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