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莘桐 高若穎 蔣力
摘要:當前國內關于“眾創空間”的研究分別在時間、文獻來源、研究機構等方面呈現出一定的特征。研究內容主要集中現狀分析、運營模式研究、政策解讀分析以及對創新創業的影響。在研究視角方面,缺少從大學生視角出發的相關研究。研究方法上,已有研究大多數使用定性研究,基于定量分析的實證研究較少。基于全國性的一般性的研究較多,基于特定地區的定向研究較少。
關鍵詞:眾創空間;綜述及展望;國內
一、研究背景
2014年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以“推動創新,創造價值”為主題,李克強總理在致辭中提出通過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調動全社會創業興業的熱情,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業新局面。2015年1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支持發展眾創空間推動大眾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眾創空間”首次出現在中央級文件中。同年2月,國家科技部發文指出以構建眾創空間為載體,有效整合資源打造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新引擎。201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此文件對于眾創空間給出了一個官方解釋:“眾創空間是順應網絡時代創新創業特點和需求,通過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和資本化途徑構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新型創業服務平臺的統稱。這類平臺,為創業者提供了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自此之后,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勵,眾創空間成為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局面的中流砥柱。科技部認定的國家級眾創空間從2015年11月的第一批136個,增長到2016年9月的839個。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各級各類眾創空間數量超過4200家,并依然呈現快速增長之勢。
二、國內研究現狀
(一)國內相關研究的發展
自2015年1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眾創空間”后,關于眾創空間的熱議就從未消止。在CNKI數據庫中,在全文分類下搜索“眾創空間”,相關公開報道和文獻量從2014年的119篇發展到2016年的16412篇,其中90%來自于大眾媒體的報道,剩下10%的學術期刊論文大多也僅僅是提及“眾創空間”這一概念,深入細致的學術研究并不多。在主題分類下搜索“眾創空間”,2015年和2016年的相關文獻數量分別只有1257和1259篇。進一步縮小范圍,在關鍵詞分類下搜索“眾創空間”,2015年和2016年的相關文獻數量分別只有47和180篇。這說明“眾創空間”雖然是一個熱度很高的議題,但與它相關的學術研究才剛剛開始。
從研究機構來看,除了國內新聞媒體的大量報道外,來自高校的關于眾創空間的研究明顯偏少。其中來自清華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和東南大學等重點高校的學者探究了眾創空間發展對高校創新創業的影響。來自其它高校的相關研究則呈現較為明顯的地域特色,如在研究中較為活躍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以及溫州大學,均來自沿海經濟發達地區。這說明“眾創空間”相關問題的研究還沒有在高校學術界引起廣泛的重視,高校教師的參與基礎還比較薄弱。
(二)相關研究內容綜述
1. 關于眾創空間的發展現狀與發展模式
王德祿(2015)對眾創空間的內涵、意義、目標進行了解釋闡述,并對眾創空間中的創業者類型、項目類型進行了分析。投中研究院(2015)總結分析了眾創空間在中國的發展現狀、運營模式以及典型案例。范海霞(2015)對于各地眾創空間的扶持政策和推進舉措進行比較分析,基于此對杭州眾創空間的品牌塑造和發展提出相應的建議。張乾元和周越(2016)主要從眾創空間興起的原因、典型眾創空間案例分析,以及基本空間類型三方面進行分析與研究,在探尋影響眾創空間發展的主要因素、預測未來眾創空間的發展趨勢。王德祿(2016)就眾創空間出現的背景、內涵、政策解讀等方面做了進一步的探討與分析。王迷迷、郝立和姜昌金(2016)在梳理眾創空間基本內涵、構成要素、關鍵特征的基礎上,從創新創業的觀念、環境、平臺、機制等方面進行了分析。王方(2016)在闡述眾創空間的概念與特點的基礎上,分析了引入眾創空間促進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的新模式,提出高校圖書館基于眾創空間服務的融合創新發展策略以及建設與之相匹配的組織結構和圖書館功能區設置。
2. 眾創空間對大眾創新創業的促進作用
目前的研究均表明,眾創空間對于大眾創新創業有著重要的意義及推動作用。呂力(2015)指出眾創空間通過創業資源共享,充分利用創新平臺,改變了創業團隊的聯系紐帶,使創業方式更加多樣化,創業成本更小化,能更靈活地面對市場的需求變化。王德祿(2015)以中關村為例,對中國的眾創空間進行了背景、內涵以及政策解讀,點明眾創空間的出現是中國創新創業發展的新階段,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活力。劉春曉(2015)提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創新2.0模式。“眾創空間”的興起,構建了創業創新聚集交流平臺,為創業者提供了專業化、個性化的創業服務,有效推動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成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新引擎。
3. 眾創空間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推進作用
大學生是創新創業的主力軍,我國具有數量龐大的在校大學生,在校人數達到3700萬居全世界第一。眾創空間對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王迷迷、郝立和姜昌金(2016)在梳理眾創空間基本內涵、構成要素、關鍵特征的基礎上,從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觀念、環境、平臺、機制等方面分析了眾創空間發展對高校創新教育的影響,提出了借力眾創空間構建高校創新創業新生態的相關建議,推動技術創新與應用創新互融共生。張夢龍(2016)通過梳理創業教育與眾創空間的相互聯系,剖析當前國內高校建設眾創空間的典型案例,提出眾創空間是承載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的平臺,地方高校應依據區域經濟的實際發展情況,結合自身優勢與特色,創建探索具有高校特色的眾創空間發展模式。李瑞軍和吳松(2015) 認為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創業教育,采取多種措施和政策促進大學生創業活動的開展。“眾創空間”在建設發展過程中應將推進大學生創業作為一個重要的發展目標,而高校應當結合“眾創空間”建設,將創業教育融入到校內外的“眾創空間”建設之中,有效拓展創業教育的深度和廣度,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王占仁(2016)基于全國6個城市25個眾創空間的實地走訪調查,指出眾創空間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陣地和有力補充。蔣安琦和尚超(2015)認為國內大學建立眾創空間是向創業型大學轉型的關鍵契機和重要方式,整合大學內廣泛存在的創新創業基地,建立眾創空間具有較好的可行性和非常重要的意義。萬健(2016)以南通科技職業學院將“眾創空間”的運營模式運用于人才培養教育為例,講述了校內基地“企業化管理”下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三、結論與展望
根據查閱國內現有文獻,當前國內關于眾創空間的研究分別在時間、文獻來源、研究機構等方面呈現出一定的特征。自眾創空間這一概念被提出后,相關文獻發表量急劇增加。但文獻的來源大量集中于新聞媒體、報刊雜志的一般性報道,而細致深入、嚴肅的學術性研究占比較少。來自高校的相關學術研究不僅數量少,而且地域分布不均勻,多來自于經濟較發達,眾創空間起步早且營運較活躍的地區。
關于眾創空間的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有眾創空間發展現狀、發展模式以及政策解讀分析的研究;二是有眾創空間對于創新創業的作用以及影響的研究;三是有眾創空間對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作用以及影響的研究。
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這一領域,雖有一些研究文獻涉及。但在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上還存在不足。研究視角方面,目前已有的研究都是基于學校、老師、教育中心等教育者的視角出發,研究探討教育提供方如何利用眾創空間這一平臺更好的提供創新創業教育服務,而缺乏從大學生的視角出發,研究探討大學生對于眾創空間的態度、認知以及互動聯系等方面的內容。研究方法上,目前的研究大多數使用定性研究,基于定量分析的實證研究較少;研究主要基于全國性的一般性的的分析研究,缺乏基于特定地區的大學生創業和眾創空間互動關系的定向研究。
參考文獻:
[1]王德祿.眾創空間知多少?[J].中關村,2015(08).
[2]投中研究院.眾創空間在中國:模式與案例[J].國際融資,2015(04).
[3]范海霞.各地眾創空間發展政策比較及啟示[J].杭州科技,2015(05).
[4]張乾元,周越.眾創空間設計探析[J].藝術探索,2016(02).
[5]王德祿.眾創空間對創新創業的啟示[J].新材料產業,2015(06).
[6]王迷迷,郝立,姜昌金.眾創空間發展對高校創新創業生態的影響探討[J].研究與探討,2016(04).
[7]王方.眾創空間與高校圖書館服務的融合創新發展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24).
[8]呂力,李倩,方青竹,喬輝.眾創、眾創空間與創業過程[J].科技創業月刊,2015 (10).
[9]王德祿.眾創空間對創新創業的啟示 [J].新材料產業,2015(06).
[10]劉春曉.創新2.0時代:眾創空間的現狀、類型和模式[J].互聯網經濟,2015(08).
[11]張夢龍.高職院校眾創空間實施路徑探索——基于本科院校眾創空間發展模式的分析[J].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6(18).
[12]李瑞軍,吳松.眾創空間”視域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5, (25).
[13]王占仁,劉海濱,李中原.眾創空間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全國6個城市25個眾創空間的實地走訪調查[J].創新就業教育,2016(08).
[14]蔣安琦,尚超.關于大學建立眾創空間的思考:基于創業型大學的視角[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5(04).
[15]萬健.以“教學型農業眾創空間”創新涉農高職校內基地管理研究[J].職教論壇,2016(20).
*本研究受2016年地方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課題資助,項目號201611058005。
(作者單位:寧波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