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搏 胡青善
摘要: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政府、社員及其利益相關者共同關心的重要問題。文章以東莞集體經濟為研究對象,闡明東莞集體經濟發展當前所面臨的瓶頸問題,從產權制度改革的角度分析了問題產生的原因,最后,圍繞產權結構中優先股的設計提出了解決問題的策略。
關鍵詞:集體經濟;產權制度;優先股
一、前言
近幾年,東莞一直在不斷地探索集體經濟的規范管理與轉型發展,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2014年全市村組兩級集體總資產1375.9億元,同比增長4.5%;資產負債率17.7%,創歷史同期新低。2015年,集體經濟的質量再次提升,村組兩級純收入增長9%,資產負債率降至17.2%。但是,鎮村基層可持續發展依然面臨諸多困難,農村集體經濟保持穩定增長的壓力進一步加大。可見,鎮村集體經濟正遭遇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之困,本文試圖從產權制度改革的操作層面探討解困之策。
二、東莞集體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集體經濟是指集體成員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組織形式和獲得共同發展的利益共同體。集體經濟中的合作是一種低成本的、基于合作收益而做的理性選擇。集體經濟對居民的就業、收入、幸福感和心理安全等方面的保障作用顯著。東莞各鎮村的集體經濟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東莞奇跡”。但是,在進一步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東莞集體經濟發展中長期積累的一些深層次問題逐漸顯現。
(一)傳統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難以適應新經濟的需求
傳統集體經濟發展,主要以土地、物業租賃經營為主要收入來源。目前,東莞市村組集體生產經營性固定資產411億元,絕大部分是廠房、商鋪等物業資產,分別占集體總資產和長期資產的32%和42%,集體物業出租收入占經營總收入的七成以上。但是,所建設的廠房鋪面等物業大多建筑標準低,環境及配套設施較差,只能容留低端產業和低端就業,難以適應新產業的需求。
(二)集體資產增值過度依賴土地等資源性資產
東莞集體經濟中資產的規模擴張較大程度上來源于土地使用權的直接出讓。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歷年土地使用權流轉收益所形成的凈資產約594億元,占兩級凈資產的59.5%。同時,居民的勞動技能提升較慢,管理者的資產經營能力還停留在物業管理層面,而資本運營能力不足。本地居民在就業、知識和觀念上尚未完成深度城市化轉型,部分原村民過早地放棄生存技能提升機會,其子女中還存在不務工、不務農、不讀書、不經商的“四不青年”現象。智力、技能等無形資產儲備不足,嚴重影響集體資產可持續發展。
(三)外部智力的引入困難重重
在集體經濟的發展中,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而外部智力的引入在當前顯得尤為重要。因為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層教育程度越高(即管理層學歷水平越高)、管理層評級越高,其農民人均收入越高。但目前的智力引入卻遭遇到觀念和制度的重重限制。集體經濟有地域性,原居民對外來人才參與集體經濟管理在觀念上有戒備心理,擔憂外來人才會損害集體經濟利益。同時,現有制度規定,特定人員入股后不能抽資退股,也沒有規定如何轉讓,意味著外來人才可以得到股權激勵,但無法變現。這在制度上限制了外來人才長期激勵機制的形成。
三、產權制度改革不徹底成為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目前,東莞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還不徹底,導致分配機制和治理機制不健全,漸成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集體股的設置為外行干預內行工作提供了依據
集體股的所有權歸股份制經濟合作社股東共同所有。集體股的設立主要是基于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確保公有制經濟性質;二是需要通過設置集體股獲得收益來解決公益服務的經費開支。但集體股在股份合作社中總股份中占有較大份額,具有決定性的投票權,而這部分集體股往往是由自治組織的村(居)委會負責人行使代理權,在這一前提下,要么會形成政經不分、政社不分的格局,要么會經常出現行政負責人利用代理權直接干預合作社經營決策的難題。在行政干預下,合作社將過度規避經營風險,經營決策短期化,將資產集中在風險較低的物業開發上,很難實現資產多樣化。實證研究也發現集體股比例越高,農民人均收入越低。
(二)股權流轉的限制不利于外部優質資源的進入
市場經濟環境中,股權流轉是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前提,通過流轉形成市場定價才能體現資產的價值,通過流轉才能發揮股東“用腳投票”的激勵機制作用。股份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企業管理高層的股權激勵是有效的,在股份合作社中從外部引進高層管理者時,設置股權激勵是很有必要的。例如:華為公司通過股權激勵(又稱“金手銬機制”),吸引了國內外的大批人才為之服務。但東莞集體經濟組織內目前這種封閉股權狀態(股東的股權可以繼承,但不得用于抵押,不得抽資退股,以保持集體經濟的相對穩定),就限制了外部優質資源進入合作社的合理途徑。
(三)平均分配的股權結構不利于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
集體經濟自其產生之日起就強調公平,股權和收入平均分配,實現了公平,但對效率兼顧不夠,難以調動個人的積極性和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尤其在東莞,過于強調公平不利于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一是過于強調公平很難調動合作社經營者的積極性。東莞的市場經濟發達,幾乎所有的資源都由市場機制配置,人力資源也不能例外,經營者的報酬一定要與其市場價值匹配才能調動其積極性;二是過于強調公平不利于吸引外部人才,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已經成為企業經營的關鍵生產要素,掌握知識的人才在收益分配中的比重理應增加,如果平均分配就難以吸引人才;三是過于強調公平不利于激勵社員主動學習工作技能,平均分配讓一些年青人利用長輩們積累的股份坐享其成,不思進取,缺乏進一步學習生存技能的動力。
四、突破瓶頸的改革方向——引入優先股
優先股是現代股份制企業中相對于普通股而言的,主要指在利潤分紅及剩余財產分配的權利方面,優先于普通股。優先股股東沒有選舉及被選舉權,一般來說對公司的經營沒有參與權,優先股股東不能退股,只能通過優先股的贖回條款被公司贖回,但是能穩定分紅的股份。將優先股這種特殊股份引入集體經濟組織有利于化解目前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瓶頸問題。
(一)將集體股改革成累積優先股減少企業經營的外部干擾
集體股是全體社員共同賦予的物質保障,是集體福利事業的主要資金來源,簡單地撤銷集體股是不可取的。但是集體股又是集體經濟組織獨立經營的最大障礙,如何在確保集體收益的同時保障企業獨立經營,這是集體經濟產權改革的關鍵。
累積優先股是指在某個營業年度內,如果公司所獲的盈利不足以分派規定的股利,日后優先股的股東對往年未給付的股息,有權要求如數補給。將集體股設置為累積優先股有助于解決以上問題。一是優先股股東沒有選舉與被選舉權,也沒有公司經營的參與權,這就截斷了村委會或居委會干部以集體股股東的代表者干預企業經營的渠道;二是優先股的穩定收益又可以成為集體福利事業的資金保障,特別是累積優先股的收益相對穩定,某年度利潤不足而沒有足額分派股利,后期還得補上;三是集體經濟組織的經營者的決策目標單一,僅需對公司資產的保值增值負責,無需考慮太多的社會責任目標,這有利于更好地搞好企業經營管理。
(二)為特殊社員設置參與優先股確保其收益穩定
在集體經濟社員中有部分是比較特殊的,如孤寡老人、病殘人員等弱勢群體,他們實際上沒有參與集體經濟組織決策的能力,也無法承擔參與決策的經濟責任。為這部分特殊社員設置參與優先股有利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可避免出現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的問題,參與優先股股東可以享有穩定的股利,在企業利潤增大,除享受既定比率的利息外,還可以跟普通股共同參與利潤分配的優先股;二是減少這部人參與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決策的壓力,他們不需要參加企業管理決策的大部分會議;三是減少一部分社員為增強自己的影響力而拉攏這部分弱勢群體給其造成的心理壓力,他們沒有投票權,自然就沒有人去爭取。
(三)為外部投資者設置可轉換優先股以吸引外部資金
集體經濟組織的經營目前都遭遇融資難問題,而融資難的關鍵是集體經濟組織管理的不透明問題。一般情況下,集體經濟組織的資產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外部投資者對投資的回收信心不足,參與集體經濟組織的投資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很多投資者都了解東莞一些地區的集體經濟擁有很有潛力的優質資產,渴望有機會參與投資。實證研究表明集體經濟組織引入外來投資者也有助于改善財務指標。
可轉換的優先股是指允許優先股持有人在特定條件下把優先股轉換成為一定數額的普通股。外部投資者購買可轉換的優先股后,有一個可緩沖的觀察期,在此期間可以獲得穩定的紅利收入,如果經過一段時間后認為公司經營穩定,并且優質資產確實有增值的潛力,投資者可轉換成普通股以獲得較高的資本回報。當然,集體經濟組織還要為外部投資者設定一個優先股贖回條件,允許外部投資者在不看好集體經濟時,在一定條件下退出集體經濟組織。
(四)為組織內部青年人才設置可收回優先股以激勵其學習成長
可收回優先股是指允許發行該類股票的公司,按原來的價格再加上若干補償金將已發生的優先股收回。集體經濟組織對社員自身繁殖所增加的新成員,可為其設置可收回優先股,讓其享受集體經濟的收益,同時約定收回條件,例如,如果沒有完成一定的學業,且無一技之長,集體經濟組織可以收回部分優先股。而新成員在學歷上每上一個臺階,允許其增持一定數量優先股,在新成員進入集體經濟組織中工作時,允許其將優先股轉換成普通股,與組織共成長,共享收益。
(五)為外部人才設置可轉換、可收回優先股以吸引人才
集體經濟組織在為外部人才設計股權激勵機制時,有兩個方面的顧慮,一是擔憂引進的外部人才并不符合組織的期望,一旦為其配置了股權,沒有回旋的余地;二是難以確定一個合適的股權比例,設置低了不一定能吸引好的人才,設置高了會引起社員的不滿。可轉換、可收回的優先股,可很好地解決以上兩個問題,利用股權的可收回條件,集體經濟組織可以在外部人才表現不合乎期望時收回優先股的股權;利用股權的可轉換條件,可以觀察人才在一定時期內的表現后,雙方談判確定一個都能接受的轉換比例,以留住優秀的人才。
五、結論
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關乎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也關乎社會的穩定。本文的研究表明,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的不徹底已經成為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必須進一步深化產權制度,在具體操作上可以利用優先股的特殊性質,通過設置不同類型的優先股來解決目前集體經濟發展中的產權制約問題。后期的研究可以通過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相關調查,進一步設計優先股設置的可操作性方案。
參考文獻:
[1]陳軍亞.產權改革: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的內生動力[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01).
[2]錢存陽,易榮華,劉家鵬,張華.城鎮化改造中集體經濟對失地農民保障作用研究——基于浙江 9個地區的調查數據[J].農業經濟問題,2015(01).
[3]楊杰,于鷙隆.我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股權結構及其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北京市村級層面的經驗證據[J].中國軟科學,2015(03).
*基金項目:2015年度東莞市文化精品專項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東莞與珠三角其他地區集體經濟發展狀況比較及加快改革創新的策略研究”。
(作者單位:陳搏,東莞職業技術學院;胡青善,東莞市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