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慶武
摘 要: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必須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這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這也是對大學生的一種人文關懷。文章著重分析了在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時遇到的難題,并且指出了培養人文精神的重點,就高校如何加強人文精神培養提出了相關措施,以期高校培養出更加優秀的新一代大學畢業生。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精神;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12-11
一、當前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中的重點和難點
1.人文精神培養的重點是以人為本
人文精神是一種精神觀念,是對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總的看法與理解。高校在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精神之前,首先應該清楚人文精神的實質與內涵是以人為本,就是重視人的主體作用,增強個人在社會中的主體價值。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培養,一方面是對傳統人文精神的繼承與發揚;另一方面是現代人文精神的發展與完善。
2.人文精神要與具體實踐相結合
要真正形成并發展人文精神,只是在課堂上宣揚人文精神是不可取的,這樣并不能讓大學生真正理解人文精神的內涵。幫助大學生真正體會并理解人文精神,一方面教師需要對人文知識有正確的認知;另一方面則需要開展具體實踐活動。大學生只有參加了相應的社會活動,才能切身感悟到人文精神,才能升華這種精神,這才是對大學生進行培養的最終目的。總之,實踐活動是人文精神培養的重中之重。
3.人文精神的培養還需要與專業知識相結合
很多高校人文精神的培養方式為增加人文課程及組建人文社團,雖然這種做法的成效比較快,但并不是治本之策,長時間開設人文課程,學生很容易失去熱情,學習的積極性下降。各種有意義的活動及課程都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人文氣質及人文情懷。因此,逐漸將人文精神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的學習中去,要比專業的人文教育課程教學更有意義。學校教師應該加強專業知識與人文精神的結合,全面開展人文精神培養。
二、人文精神的培育方法和措施
1.向大學生普及常識性的人文知識
大學生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識,對人文精神有個整體上的認知,是形成人文精神、人文氣質的前提。但是,由于我國的教育現狀是長時間的文理分科,這種分科教育的后果就是使得文科生和理科生都存在人文認知上的缺陷。具體表現為,文科生對自然知識很陌生;而理科生則缺少一定的人文情懷,對傳統人文知識更是知之甚少。總之,大學生在人文認知上的缺失,使得人文精神的培養比較困難,存在巨大阻礙。
古人熟讀四書五經,對人文知識的了解比較全面。現代的分科教學,使得人文精神的培養變得困難。現代高校的專業劃分明確,為各個行業培養了所需要的專業人才,但是功利性比較明顯。對比古代和現代教學,并不是讓我們恢復古代學習四書五經的教學方式,而是要更多地借鑒古代教學在培養人文精神方面的優勢,特別是高校需要更多關注教育主體,對學生加強素質方面的培養。
2.培養大學生的公德意識和法制觀念
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人們更多地關注經濟利益,社會上出現了一種浮躁之氣。特別是在公共環境當中,由于人們不需要支付費用,一些不良行為凸顯,說明人們公德意識存在缺失。然而,在整個學校教育當中,相關各方并沒有重視公德教育。公德意識可以體現一個人的素養,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對學生加強社會公德意識方面的教育。
法治社會需要人人知法守法,人民知法守法是一個現代民主國家的重要標志。要做到人人是守法的好公民,就需要規范人們的日常行為,捍衛公民的人格尊嚴。現代社會培養人文精神離不開法制觀念的培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在培養大學生人文精神方面承擔著重要責任,高校需要全面利用教學資源,不斷創新人文精神培養模式,加大力度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綜合素質方面的培育,為國家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姚國臣.以人文精神為載體,構建大學生思政工作新模式[J].學園,2011(1):33-35.
[2]黃云鵬.人文精神在大學生思政課程教學改革中的作用[J].河南科技,2013(2):262.
[3]朱桂青,王瑞蘭.人文精神培育: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的時代課題[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12(5):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