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峰
中圖分類號:D64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04-000-01
摘 要 在企業的發展中,政工工作屬于重要的管理環節。筆者即將分析企業政工管理在企業發展中的重大意義,從當下企業政工管理工作存在的常見問題入手,對企業政工管理工作加大創新力度,同時采取有效的創新對策,形成了現代化企業政工工作的創新型路徑。
關鍵詞 政工管理 創新 企業管理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入改革,企業政工工作要與時俱進創新,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客觀分析市場規律,結合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開展一系列的創新實踐活動。著重將強化思想認識作為切入點,將職工個人目標和企業總體發展目標有機結合,通過構建高效的人才團隊,集思廣益來制定科學的建議,研究當下企業主要發展項目,應用企業已有資源進行創新發展,為企業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
一、企業政工管理在企業發展中的意義
一是兼顧職工發展,實現共贏目標。在企業政工管理中,主要以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為主,無論是核心內容,還是發展目標均要結合企業發展的具體情況,定時對企業職工統一進行思想政治工作,促使職工具備統一化核心思想和上下齊心協力,推進企業呈現出全新的景象,實現個人價值同時促進企業的迅速發展。
二是適應網絡環境的發展。在企業政工管理過程中,處于多元化的網絡環境下,職工都有自身的認知及個性。以往的企業政工管理模式,很難適應當下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加強企業政工管理是必然趨勢,通過構建完善的企業政工管理機制,適應網絡環境的發展變化,將思想政治融入到企業內部管理中,有助于企業的管理及發展,這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措施。
二、完善企業政工工作的新途徑
(一)構建思想政治工作新機制
首先,在開展思想教育工作中,要加大思想教育創新的力度,對企業思想教育的內容要進行持續更新,對無不適應新形勢發展的有關思想內容加以摒除,使職工的思想理念與時俱進。其次,要從企業實際實施教育環境等狀況出發,貫徹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結合職工的個性化差異(不同年紀、不同崗位要求、不同的知識文化水平),進行分層次、多方面的創新,借助豐富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對職工的思想邊際加以擴充,豐富他們思想內涵。再次,還務必構建有效的互動平臺,促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利用交流平臺進行有效的啟發式教育。在實際教育過程中,還可以結合職工日常生活案例來對職工進行激勵性教育,這樣形象化的途徑有益于感化職工。
(二)構建政工管理新團隊
對于企業來說,要加大人才建設力度,構建過硬的政工管理團隊。企業無論在數量方面,還是質量方面,要求給予高度重視。 首先,要嚴格人員準入,企業可以構建審核保障制度。定期開展培訓活動,組織政工管理者積極參與業務培訓,對相關管理者的業務進行嚴格考核,只有符合標準者,才能正式進入工作崗位,從而變成合格的政工管理人員。其次,要強化崗位培訓,針對考核不達標的人員,還要加大培訓力度,鼓勵他們接受專業知識及業務技能培訓,從而擴充政工后備管理人力資源。 誠然,構建專業化的政工管理隊伍,有助于推動企業職工思政工作的有效開展,促使政工管理者相互間進行有效的協調合作,通過揚長避短,彌補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進一步適應企業的發展要求。
(三)構建企業黨建新系統管理
當前企業發展的主流模式,有些企業在黨建管理體系中,通過構建信息化建設體系,有效提升了企業政工管理水平。由此可見,構建現代化及信息化管理體系,是企業政工工作管理的發展必然。首先,創新政工工作。企業在構建信息化管理系統中,要求政工人員深入把握黨建信息化的管理程序,抓好黨建管理系統中各個管理細節,對政工管理工作途徑進行改革創新。其次,開展網絡政工工作。隨著互聯網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通過網絡方式開展政工工作已經成為現實。當前部分企業,針對網絡政工管理工作新模式,加大了研究及實施力度,利用廣播、報紙以及電視等載體,來做好政工宣傳工作,通過網站電子宣傳欄,微信群等,來開展有效的政工宣傳工作,并且獲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企業可以借助內部的局域網,在企業政工工作管理中,由人和人過去的管理方式,轉化為人和機互動的網絡管理方式。此外,建立政工工作的網絡化管理模式,能夠有效運用企業已有的網絡化平臺,經過網絡電子宣傳欄,及時發布政工工作的不同動態信息,還能在創設政工論壇,使得企業員工可以及時收集、學習以及存儲所需的信息資料。
三、結語
綜上所述,完善企業政工工作的途徑,要加強職工的思想意識,構建高效的政工管理團隊,通過政工管理方式,借助網絡優勢,完善黨建管理信息化系統,健全政工工作管理的制度,進一步促進企業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明.當前國有企業政工工作的現狀分析與完善對策探討[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6(05):25.
[2] 李繼紅.新形勢下做好油田企業政工工作的途徑分析[J].化工管理,2016(27):47.
[3] 張帆.推進企業政工工作創新發展的途徑分析[J].東方企業文化,2015(17):33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