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鵑
中圖分類號:F208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04-000-01
摘 要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我國近10幾年來的一個新專業,主要是為公共事業培養專門的管理人才,目前已經有不少高等院校開展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但這些院校存在一些共性問題,本文簡單地探討這些存在問題并提出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 公共事業 事業管理 問題 建設
一、公共管理專業的概述
國外的公共事業管理建設發展得早,在改革開放后,國外的公共管理經驗及方法傳入我國,而這時我國的文教、衛生、體育、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機構也逐漸建立起來,這就迫切需要相關的專業人才來管理這些公共事業機構,就是這樣我國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開始發展,經過多年的建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已經發展成了一定規模,很多高等院校開設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逐漸形成了從專科、本科到碩士、博士一個較為完整教育系統。從公共管理專業產生的背景來看,公共管理專業主要是培養具有管理理論、技術及方法等各方面知識,并且能運用這些知識在公共事業單位行政管理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人才。目前各高等院校開設公共管理專業的主要課程包括:管理學、公共管理學、公共經濟學、公共政策學以及公共事業管理學、組織行為學、行政管理學、公共財務管理、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
二、存在的問題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起源不在我國,是從國外引進來的,在我國的發展比較晚,因此各高等院校對這個專業的認識不夠深入,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
(一)課程設置不科學,師資力量小
由于目前各高校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意識不強,不少高校會將公共事業管理與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管理專業混同,導致課程的設置不夠合理。雖然高校開辦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但是很多院校對此專業都是不夠重視,報考的門檻比其他專業,對具體課程的設置也只是隨意安排,沒有專業性,師資的力量也很薄弱,似乎就是讓學生混一個大學文憑。此外,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是很重要的,但一些高等院校在設置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課程時往往會被忽略掉。
(二)培養目標不明確
可能是由于我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起步比較晚,雖然近幾年發展比較快,但是各個高等院校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要培養的方向還是比較模糊的,專業方向的設置比較亂,而且很空乏,沒有明確的目標。
(三)就業前景不樂觀
很多學生往往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等同于考公務員,認為畢業后考公務員或是考事業單位才是這個專業的出路,而公務員的考試就是萬人過獨木橋,雖然說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為文教、衛生、體育、環保、社會保險等公共事業機構培養管理人才,但是這些公共事業機構的需求沒有那么大,而現在卻有100多所高等院校開展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招生人數遠遠比公共事業機構需求的人數要多好幾倍,致使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就業形勢嚴峻。
三、建設思路
針對前文所述的目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所存在的三個問題,提出解決的思路如下:
(一)優化課程設置,增強師資力量
首先應該要明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在開展核心課程的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性。其次是核心課程要突出專業特色,而且是要結合市場實際。第三,要注重增加實踐課程,學生平時上課學習理論基礎知識,也要適當增加實踐課程,不要讓理論與實踐脫離開來。最后是開展一些選修課,滿足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拓展他們的知識面。此外,還應增強教師隊伍,可以外聘有公共事業管理實際經驗的社會人士為學生們授課。
(二)明確培養方向
各個高等院校在開展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時候,就應該根據自己院校的特色樹立明確的培養方向,發揮本校的優勢靈活把握培養方向。例如在醫學院開辦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可以發揮其醫學的優勢,培養醫院管理方向的人才,師范類學校可以培養學校管理方向的人才。
(三)拓寬就業范圍
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就業嚴峻的情況下,不應該將就業的范圍僅局限于考公務員或是事業單位,或文教、衛生、體育、環保、社會保險等幾個領域,要引導學生正確的就業觀念,可以到社區或農村,西部地區等管理部門就業,也可以到非政府機構,到企業的管理部門就業。在學習本專業的同時也可以同時學校與本專業相關的其他專業,增加自身的競爭力。
四、結語
目前來說,各個行業都需要具備專門的管理知識,受過專業訓練的管理人才來進行管理,因此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探討目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存在的問題,為以后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建設具有很大的意義,從錯誤中學習,逐步完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建設,從而為我國培養出更多,更適合的管理型綜合性人才,為我國的公共事業服務。
參考文獻:
[1] 崔長勇.完善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基本途徑[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113-115.
[2] 陳傳萬,網培章,李曉東.師范類本科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踐[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07(6):56-57.
[3] 陳振明.公共管理學—一種不同于傳統行政學的研究途徑[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