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多媒體是一種把文本、視頻、圖像和聲音等運載信息的媒體集成在一起,并通過計算機綜合處理和控制的一種直觀、生動、形象的教學輔助手段,已成為教學中重要的一種手段。對于語文老師尤為如此,把多媒體搬到課堂上已成為教師豐富教學內容、優化課堂結構、改進教學方法的重要途徑,有時會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和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多媒體在語文課堂中有很多優點和特色。
一、能看到,能聽到,能感覺到
多媒體的直觀性、生動性、形象性和變化性能極大的營造教學情境、激活課堂氣氛,調動學習興趣。
如《海燕》一文的第1、第8自然段,可以通過多媒體把這兩段的內容顯示在大屏幕上。對于其中“天上也是皎潔無比的蔚藍色,只有幾片薄沙似的輕云,平貼與空中,就如一個女郎,穿著絕美的藍色夏衣,而頸間卻圍繞了一段絕細絕輕的白沙巾”等等,這樣生動優美的句子及段落的重點,要點內容、可以展示畫面,使學生能看到、能聽到、能感覺到若有必要還可以配上朗讀,學生非常樂意面對屏幕字斟句酌有針對性地對文段重點進行積極的思考。讓學生沉浸在具體的場景中,對知識的理解起到教師用語言描述達不到的作用。又如,在叫《斑羚飛渡》時,可采用動畫的形式再現斑羚飛渡的情形,當看到小斑羚在老斑羚背上一蹬,縱身躍到對面,老斑羚卻葬身懸崖時,面對這生離死別的悲壯場面,學生無不為之感到。這樣也改變了以教師分析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靜止平面的教學模式,使平常的教學跳出時空的界限,學生迅速進入動態的教學環境,從而學得主動活潑,學得興趣盎然,同時,課文的重難點也在不是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優美詩意的畫鏡、趣味盎然的情景帶給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上的享受是傳統教學所無法比的,學生可謂百看不厭,百聽不倦。
二、動畫使枯燥的變主動,靜止的變運動
多媒體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依靠“一本教材、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巴”的教學模式。農村中學傳統的語文教學工具是粉筆,傳統的教學流程是從書本到黑板,由于受版面的影響,許多重要的內容不能再黑板上展示,這種局限性導致教師與學生互動效果不太顯著,學生容易疲勞,思維常常停滯。
多媒體可以全面展示所學課文的重點內容。不引導學生賞析所學課文的精點段落,像《看云識天氣》的1、2自然段。可以通過多媒體把這兩段的內容展示在大屏幕上,對于其中“天上的云,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云就像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經驗告訴我們: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底而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等等。這樣生動優美的句子及段落的重點、要點內容,可以通過閃爍、下劃線、改變色彩或字形等動畫設置,若有必要還要配上朗讀。這樣,鮮明的表象與語言文字就會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雙向聯系,學生非常樂意面對屏幕字斟句酌,有針對性的對文段重點進行積極的思考,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準確性、嚴密性。
三、身臨其境,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語文學科具有非常明顯的情感性,“文章不是無情物”,凡是優秀的文學作品,無不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在語文的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感知文章中的情感美。因此,語文教學要重視朗讀訓練朗讀時書面語言的有聲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鳴的作用。運用傳統的教學手段指導朗讀,在情感的調動。情趣的營造、意境的再現方面都難以調動學生入情入境。多媒體可以使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里,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多媒體對聲音的處理使學生在除視角上的感受之外,還能隨時反復地體驗聽覺上的感受,使體驗過程更趨于完整。如教學《安塞腰鼓》一課,筆者利用電教媒體,給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學生看著視頻,體會著作者對黃土高原的熱愛之情。學生被帶到作者筆下的黃土高原的黃沙漫天的世界,從而激發了“我要讀”的強烈欲望。
四、實物展臺使展示更加方便
在語文課堂中,我們往往會根據教學需要安排相應的拓展練習要求學生當堂完成。傳統教學中,受條件限制我們往往不能把學生的學生的學習成果及時反饋,但如果我們運用多媒體就可以做到這一點。例如,學習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后,筆者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創意設計一副“百草園”,同學們的設計各具匠心,筆者選取其中的多幅作品,通過實物展示臺一一展示,他們邊欣賞邊品評,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其他的筆頭練習都可以用實物展示臺來展示。
總之,作為一個農村中學語文老師,我們要用自己的智慧讓多媒體走進我們的語文課堂。要運用多媒體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使語文教學生動形象,全方位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把學生引入多姿多彩的語文世界,讓學生輕松、愉快、主動、有效地學習,達到優化語文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