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是一種溝通、理解和創新的過程,它不再是簡單地把知識裝進學生頭腦中,而是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把知識變成自己的“學識”、“主見”和“思想”。毫無疑問,課堂提問是實現師生互動的重要手段,是實現師生之間溝通和理解,培養學生獨立人格和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提問作為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已經有很長的歷史。近年來隨著教學問題逐漸聚焦于真實的課堂,提問受到很大的關注。問題是學習之始,提問一向是教師們進行課堂教學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準確、恰當的,(即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為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供橋梁和階梯,從而引導他們一步步登上知識的殿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可以說,有效提問構成有效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在新課程深化的今天,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研究,對進一步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和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
1錘煉內功,把握原則,精致提問
課堂提問是可以預設的,這種預設來源于教者深厚的教學內功,即對課程的準確把握,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對學生的真情體察。作為教師,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分析哪些是他們已經掌握的,哪些是他們還不明白的,在此基礎上選好教學的切入點進行有效的提問。教師在提問時應努力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適時、適度原則。適時性原則就是指提問時機的選擇要合適,即在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鍵處,新舊知識的銜接處、過渡點以及容易產生矛盾和疑難的地方進行有效提問。適度性原則就是設計的問題既不能讓所有學生答不出,也不能簡單地答“對”或“不對”,要讓大多數學生“跳一跳,摸得著”,難度過大的問題要注意設計一系列小臺階的問題做鋪墊。
靈活、開放原則。靈活性原則就是指課堂提問靈活把握。教師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機智,根據情況的變化,冷靜分析、從容應對,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靈活處理。如疑問、設問、反問等等,因地制宜,因人而異,使課堂妙趣橫生,真正體現課堂的靈活性。開放性原則就是指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具有一定的跨度,避免出現那些零碎的機械性的小問題。
2講究方法,審時度勢,智慧提問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知識轉化的過程。引導不足,則似懂非懂,似是而非;引導過分,則有促使轉化的意思。教師只有靈活地、恰到好處地把握引路人的角色,才能有效地發揮學生的課堂主人作用,讓質疑和解疑成為水乳交融、水到渠成的有效互動,根據課堂實情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向有效、高效引領。當學生情緒低沉時,教師能于平淡枯燥中設疑,以輕松活潑的語氣及時提出能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的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學生在課堂中疑惑不解,不知所措時,教師應從教學目標出發,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促進學生進一步思考、分析問題。當學生思維錯位時,通過恰當的提問,澄清學生對問題的片面或錯誤的理解。如:三角形內角和教學時,教師讓學生把一個大三角形分成兩個小三角形,提問:“每個小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否是180÷2=90?為什么?”隨后又讓學生把兩個小三角形合成大三角形,提問:“大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否是180×2=360,為什么?像這樣采用反問或點撥性提問,能引起學生反思,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辨證地思考問題的能力。
3源于課堂,靈活生成,巧妙提問
葉瀾教授認為:一堂好課應該是一堂生成性的課。課堂教學不完全是預設的結果,而是教師和學生真實情感、智慧交流的結果,這個過程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的生成。不管我們如何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學生的回答總會出乎我們的意料,針對課堂上出現的預設外問題,教師應該有較強的應變能力,提高捕捉、激活、利用動態生成資源提出問題的能力。
4師生互動,啟迪智慧,鼓勵提問
質疑是思維的開端,創新的基礎,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科學的發明創造往往是從質疑開始,從解疑入手,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質疑、解疑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是靈動的,是開放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必定會產生許多的疑問,教師面對這些新想法新問題時,絕不能不屑一顧,甚至用師道尊嚴來壓制。只有老師提問而無學生質疑的課堂只能是白開水一杯。教師一定要耐心傾聽學生的問題,真誠地賞識學生的想法,讓學生把疑問說出來,把理辨明白。“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在與學生的真誠互動中,必定能使孩子們的感悟更加豐盈,使課堂教學更加活潑有效。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課堂變得靈動了,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孩子們則樂學善思,興趣盎然,充分享受著課堂帶給他們的樂趣。
作者簡介:
王曉飛(1975.11~),男,學歷:大專,籍貫:吉林省通化市,職稱:小學教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