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洪 王聯君 閻輝
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以手足皮膚皰疹和口腔黏膜潰瘍為主要臨床特征、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2008年5月2日我國將手足口病納入法定傳染病丙類管理。手足口病易在托幼機構或學校等兒童聚集性單位發生聚集性疫情,若手足口病病例管理不善,極有可能造成社區內蔓延,故有很重要的公共衛生意義[1]。現對北京市東城區(南片)2014年手足口聚集性疫情進行分析,了解東城區(南片)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學特征,探討有效的防控措施。
1.1 資料來源 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的傳染病報告信息管理系統及北京市東城區(南片)2014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監測結果。
1.2 病例定義 參照衛生部《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發疫情處置工作規范(2012版)》[2],聚集性疫情是指1周內,同一托幼機構或學校等集體單位發生5例以上,但不足10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級(或宿舍)發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個自然村/居委會發生3例及以上,但不足5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發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暴發疫情是指在1周內,同一托幼機構或學校等集體單位發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個自然村/居委會發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1.3 調查方法 區疾控中心(CDC)對轄區內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所有病例均填寫手足口病個案調查表。
1.4 標本采集和實驗室檢測 區CDC要求每起疫情至少采集2例患者咽拭子標本(病例現住址為外區可以不采樣),4℃條件下送至CDC微生物實驗室,采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方法,進行腸道病毒71型(EV71)、柯薩奇腸道病毒A組16型(CoxA16)和其他腸道病毒核酸檢測。
1.5 統計學方法 此次研究所有描述性信息資料均使用Excel 2007軟件進行整理分析。率和構成比被用于對資料的統計學描述。疫情持續時間是指每起疫情的末例患者發病時間與該起疫情的首例患者發病時間間隔。落實停班時間是指將每起疫情的報告并采取停班的日期與該起疫情的首例患者發病日期時間間隔。疫情持續時間及落實停班時間均使用SPSS 19.0軟件進行Spearman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疫情概況 東城區(南片)2014年共報告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 26起,較2013年同期19起上升36.84%,無暴發疫情。疫情波及6 177人,發病74例,平均罹患率1.20%,全部均為普通病例,無重癥病例和死亡病例。74例聚集性病例占全區當年手足口病發病數的18.55%。
2.2 流行特征
2.2.1 時間分布: 2014年手足口病首起疫情報告日期為3月31日,較2013年提前約1個月,疫情時間呈現雙峰分布,6月和9月各有一個高峰。5-9月報告的疫情數量占總疫情數的76.92%(20/26,圖1)。

圖1 2014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時間分布
2.2.2 地區分布: 全區7個街道均有聚集性疫情報告,其中永外街道報告疫情數最多8起(20例),其次為龍潭街道報告6起(22例),天壇街道報告4起(14例),報告疫情數最少的為崇文門外街道1起(2例,表1)。

表1 2014年東城南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地區分布
2.2.3 人群分布: 26起疫情共報告手足口病病例74例,發病年齡最小1歲,最大13歲,平均為(4.1±2.4)歲,其中3~5歲組占總報告病例數的68.92%(51/74);男性45例,女性29例,男女性別比1.55∶1;職業分布為托幼兒童48例(64.86%),學生9例(12.16%),散居兒童17例(22.98%)。
2.3 疫情特點
2.3.1 報告來源: 26起疫情從報告來源上看,學校校醫或托幼機構園醫上報共 14起(41人),占53.85%;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健科監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發現并報告 5起(16人),占19.23%;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監測信息系統發現并報告7起(17人),占26.92%。
2.3.2 報告病例數量: 26起疫情涉及病例數最多7例,最少2例,其中2例病例報告14起,占報告總數的53.85%,3例病例報告 7起,占報告總數的26.92%,4例病例報告3起,6例和7例各報告1起。
2.3.3 持續時間: 26起疫情持續時間最長為8 d,最短為0 d,中位數為3 d,其中疫情在3 d內停止蔓延的16起,占報告總數的61.54%,4~5 d的6起,6~8 d的4起。
2.4 影響因素 26起疫情中只有15起涉及疫情的幼兒園采取了停班措施,落實停班時間最長為8 d,最短為1 d,中位數為4 d,其中疫情在4 d內采取停班措施的9起(占報告總數的60.00%),5~6 d的3起,7~8 d的3起。15起幼兒園疫情停班落實時間與每起疫情持續時間呈正相關(r=0.654,P=0.008),與每起疫情發生病例數無相關性(r=-0.164,P=0.560)。
2.5 病原學檢測結果 26起疫情中25起采集了咽拭子標本,檢測陽性10起(占40.00%);其中EV71陽性5起、CoxA16陽性5起,陰性15起。74例病例中,共采集咽拭子標本34例,陽性13例(其中EV71有6例,CoxA16有7例),陽性率38.24%。
自2008年5月2日我國將手足口病納入丙類傳染病管理以來,東城區(南片)手足口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3],但是手足口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易在托幼機構等集體單位出現多暴發疫情[4-5]。此次結果顯示:2014年東城南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較2013年上升36.84%,但無暴發疫情,全部均為普通病例,無重癥和死亡病例。2014年東城南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發病時間與往年不同,存在著“流行雙峰”的特征,6月和9月各有一個發病高峰,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國內也有相關報道[6-7]。從地區分布看,全區7個街道均有報告,其中永定門外街道和龍潭街道報告疫情最多,主要因為以上地區托幼機構較多,易感人群較多,感染機會較大。這也提示應將上述地區作為手足口病衛生知識宣傳和疫情防控的重點。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中3~5歲組病例占總報告病例數的68.92%,這也符合職業分布以托幼兒童為主的特點;男女性別比為1.55∶1,可能與男孩的活動度大有關。學校校醫或托幼機構園醫報告的疫情是主要來源,說明學校或托幼機構的晨午檢何因病缺勤追訪工作非常重要,是發現手足口病病例的關鍵,與2010年東城區(南片)疫情情況相近[8]。區CDC對發生聚集性疫情的幼兒園采取停班的措施,發現停班時間與疫情持續時間呈正相關,即疾控部門對聚集性病例發現越早、停班時間越早,疫情持續時間越短、疫情結束越快,但對疫情規模影響不大。與賈蕾等[9]對北京市2009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分析發現的結果相同。CDC介入越早,及早的采取停班措施,可有效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對疫情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引起2014年東城南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病原體還是以EV71和CoxA16為主,與以往監測數據相同,說明引起學校或托幼機構疫情流行的病原體沒有改變。但與西城區研究顯示不同[10],提示還要重視CVA6引起的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
總之,2014年東城區(南片)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占全區當年手足口病發病數的18.55%,若托幼機構手足口病病例管理不善,極有可能造成社區蔓延,故托幼機構應加強晨午檢和因病缺勤等相關工作,嚴格執行手足口病病例隔離期,對疫源地進行終末消毒;加大傳染病防治宣傳力度,教育城鄉結合部等流動性人口較多地區人員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參考文獻
[1] 賈蕾,向陽,張新,等.2010年北京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流行病學分析[J].國際病毒學雜志,2011,18(1):312-314.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發疫情處置工作規范[S].2012-06-21.
[3] 高洪,王聯君,汪靜,等.380例手足口病病例流行病學特征及病原學分析.國際病毒學雜志[J].2014,21(1):9-12.
[4] 張振,謝旭,李媛,等.2009-2013年廣東省深圳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學和病原學特征分析[J].疾病監測,2014,29(10):782 -786.
[5] 溫麗芳,牛志宏.山西省定襄縣2009-2012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14,43(11):1259-1261.
[6] 王伶,姚文清,于偉,等.2010年遼寧省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特征分析與防制對策探討[J].國際病毒學雜志,2012,19(1):4 -7.
[7] 宋丹,李莎濤.托幼機構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校醫,2015,29(7):515 -516.
[8] 王聯君,高洪,汪靜.27起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學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3,40(9):1601-1604.
[9] 賈蕾,李錫太,曲梅,等.2009年北京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流行病學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1,15(4):312-314.
[10] 劉瀟瀟,劉國濤,初艷慧,等.2013年北京市西城區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J].職業與健康,2015,31(10):1334-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