雋蕊捷
20世紀90年代的哈爾濱市和興小學師資雄厚,教師積極肯干,教學水平過硬,學生超千人,在哈爾濱市南崗區曾有“四小龍之一”的稱號。但經過十多年變化,學校生源不足,已成為一所在夾縫中生存的學校。面對這種狀況,新一屆領導班子反復研究,找準學校優勢與劣勢,根據實際情況,挖掘存在的潛力,讓學校優勢資源得以充分利用,讓學校的生命活力徹底釋放出來。
一、 結合校情,規范管理,改變校本教研的傳統模式
1.規范教研管理制度,以學習促教師提高專業素質。
我們發現之前學校沒有良好的制度規范,沒有明確的學習時間,于是明確每周四下午為全校學生“大體課”,也是教師雷打不動的“校本培訓”時間,有學習、有培訓、有講座,統一學習。為確保教研工作有效落實,建立校長、教學主任、學年組長“三級教研管理制度”,明確各自在教研工作中的任務分工與職責,制定了“校本培訓實施計劃”《校本培訓例會制度》“校本研修考核登記表”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每次學習交流都有記錄,不斷規范校本教研工作,狠抓各項工作制度考核落實,為了能更好地讓教師接受,還相應在每次例會學習前安排兩名教師講一講自己旅游、讀書或教育孩子、做菜等方面的體會見聞,這也是教師相互學習的過程,讓人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入到學習過程。
2.開展自下而上校本研究模式,促教師互相分享共同成長。
結合學校特點,教師不愿意開會、學習,我們就打破以往“領導講,教師聽記”的單一模式,將教師推到前臺。教師是最好的實踐者,在自己的工作中都有很多好做法,但大多不愿意總結、整理,這些做法往往被忽略,沒有延續性、整體性。我們采取了在開學初的首次備課,以“各學年班主任整合集體備課”的形式,將教師教學實踐活動與研究密切結合在一起,倡導教師說出自己的“小妙招”“小竅門”“好方法”,發揮教師積累的經驗,如二年級教師談“如何對一年級新生進行學習習慣的培養”“怎樣提高好動學生注意力”。過來人是會有許多經驗可談的,教師們都滔滔不絕,每個人又都迫不及待地記錄,生怕落下任何一個細節,教師也和學生一樣,有興趣的就會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3.發揮教研組作用,以教研主題促教師理論提升。
各教研組在組長帶領下,擔負起學校集體教研任務。如一年組結合本年級教學重點研究了“識字教學”,他們把識字教學分為初步感知、具體細化、復習鞏固、指導寫字四個階段,介紹自己在識字教學中的體會,引起中高年級教師的思索和議論。二年級教師則從提高寫話興趣,培養學生想象力、創造力、打好寫作基礎三個方面進行研究。“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不由自主地對“如何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習作能力”展開討論,總結自己以往的教學經驗,根據執教習作課,探討改進作文教學方式。三年級就“培養學生積累和運用能力”發表本組意見:語文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能力,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對課內知識的積累,二要注重課外的延伸,三要把課內積累和課外積累相結合,完善學生積累過程。四年級趙丹老師談了自己去聽課后的感想,談她的教學反思。五年級就“怎樣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發表意見。大家認為需要教師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地進行培養和引導:教師要善于給學生營造質疑的氛圍,在備課時進行預見性分析和處理、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還要教會學生技巧,對課文關鍵處、課文“留白”處等進行質疑。總之要使學生做到在閱讀中多思、善思、深思,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這樣的校本研修形式,調動了教師教研的積極性,真正起到共同研究、共同進步的作用,把教研工作落到了實處。
二、 開展“優秀團隊”評選活動,建立校本教研的導向機制
學校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主要從教育教學常規工作、教研活動、公開課,團隊教研活動、學生活動、教科研成績、校務分擔等方面對教師進行量化評分。評選每學期一次,開學初進行團隊獎勵,由校領導分別對“優秀團隊”工作細化點評,有效促進教師爭優創先的積極性。文字學科教師雖然年齡偏大,但這些老教師思想覺悟較高,嚴格要求自己,工作狀態積極,學校大事小情跟著積極參與,因此大家一致評選文字學科為“優秀團隊”,這也激發了其他學科組老教師及教輔團隊的積極性,現在只要是“校本培訓”時間教師都會準時到齊。
學校建立“省外培訓、省內交流、校內提升”的培養模式,計劃在三年內分十二批選派教師出去交流、學習、培訓。在學校內部的宣傳、政策制定、考核分配、督促檢查、職稱評聘等方面,通過理念導向和制度導向的杠桿作用,把教師的注意力吸引到重視自身專業發展、重視教學研究上。
三、 深化校本教研,促進課堂教學模式改變
我們知道,校本教研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發展服務。因此,課堂教學是校本教研的生命所在,只有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才能使校本教研真正落到實處。經過反復聽課,基于問題研究,我們發現學校課堂教學的主要問題在于“教師講的太多,學生自學的時間空間少”,學生缺乏學習動力和能力,因此我們以“自主課堂”作為切入點,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1.引領教師具有新的教學理念。
教師要真正轉變理念,不再認為“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你不愿意學習,我必須要你學習”。要把課堂看作是學生探究學習的地方,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人。真正引導學生個性地學習才有實現的希望。“老師最喜歡大膽發言的人!”“看誰的見解與眾不同!”讓學生能主動發出疑問、討論,甚至是爭得面紅耳赤,真真切切地想要表達出自己的心聲。
2.指導學生運用新穎的學習方式。
教給學生“自主預習的方法”做好上課準備,將自主學習活動前置。上課前的準備不僅是教師,也是學生應該做的事情。由于學生年齡小,預習學習內容、收集相關知識都會遇到很大的困難。我們的做法是將預習任務改成實踐型作業,如去超市購物,記錄下口語交際的過程;和父母一起量身高,并做好記錄;和父母一起上網查找相關學習資料等。實踐表明,學生對于這樣的作業非常喜歡,積極性很高。
3.建立可行的“自主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
我們在各學科進行自主學習的嘗試,培養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能力和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構建的教學模式為自主預習—自主閱讀—自主提問—自主解疑。采用自讀探究方式,這種模式注重學生自己探究知識,注重獨立鉆研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這種結構中,學生是探索的主體,教師是“引路人”和“顧問”。學生知道學習是自己的事,不再依賴教師,自覺地進行自我學習。
四、走校本研修之路,促學生教師共同成長
1.“自主學習”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影響。
“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實際能力。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會選擇學習內容,與他人合作分享,自主查閱資料,會對學習結果進行評價,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2.“自主學習”使學生享受更多的樂趣。
在教學中,教師營造激發情感的課堂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由讀書、盡情說話,大膽解放頭腦、放飛想象,使思維動起來,體驗真起來,語言活起來,使學生自主獲取知識,享受到更多學習的樂趣。學生第一體驗最為真實,一切字詞解釋、語句揣摩、段落講讀,都以學生感悟為主,從整體感知到細節體會,再從細節收獲回到領悟文意,全都來自于學生,盡情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3.教師教學與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教師也同時獲得了自我發展。教師們對促進教學改革有了更明確的認識,能從自主學習、求知創新角度出發,設計出有新意、效果好的教學策略,借助網絡,通過引導、點撥、討論等多種形式組織教學,特別是有意識地留出“時間、空間”,讓學生充分思考、質疑,對教學中隨機出現的問題靈活處理。教師都掌握了電腦備課技術,能獨立制作課件、進行專題學習等。在課題的研究中,從具體教學方法入手,精心設計每一堂課、每一個教學環節。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改進,積累了豐富的課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