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睿+王力
一、復習激趣,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之前學過的乘法運算定律嗎?誰能來說一說?
生1:乘法交換律。
生2:乘法結合律。
師:那你能用文字敘述一下嗎?(生敘述。)
師:同學們掌握得很好,學了這么長時間的乘法計算,老師一直想和你們比試一下,看看誰算得快,你們愿意嗎?(出示:102×46,99×34。)
師:同學們可要加把勁啊!誰來說說你算的?
生:我是用筆算的方法計算的。
師:看來是我贏了,想知道我為什么算得這么快嗎?學了今天這節課老師相信你們會比我算得更快!
二、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師:同學們,這就是我們的新學校,你們喜歡嗎?春天到了,為了使我們的學校變得更美,四年級同學要植樹綠化校園,在分配任務的時候,四年二班的勞動委員遇到了困難,你們能幫助他解決一下嗎?
生:能。
師:請看屏幕,誰能讀一讀?(生讀。)
師:該怎樣列式計算呢?同學們自己動手做一做。(生做題。)
師:誰愿意說說?
生:(4+2)×25。
師:說說你的理由。
生:4+2是先求出每組有多少人,再乘25是求出一共有多少人。
師:你真是個會思考的孩子!同意他說的嗎?誰還有不一樣的想法?
生:4×25表示25個組一共有多少人抬水澆樹,2×25表示25個組一共有多少人挖坑種樹,加起來就是總人數了。
師:說得有理有據的,你都能當小老師了。同學們,這兩個算式雖然列法不同,但結果一樣,我們可以用什么把它們連在一起呢?
生:等號。
師:同學們可真棒,四年二班的勞動委員讓我替他謝謝你們。同學們這么聰明,還有兩位老師想請你們幫幫忙。
(出示問題:1.學校剛剛畫好的羽毛球場地,長13米,寬6米,張老師想請同學們幫他算算球場的周長是多少?2.四年級剛剛成立了四年八班,有學生20名,學校要給學生補定班服,上衣每件35元,褲子每條 25元,班主任林老師想請同學們幫忙算一算,定班服一共要多少錢?)
師:問題都清楚了吧!一、二組解決第一個問題,三、四組解決第二個問題。(學生小組內合作。)
師:哪個小組愿意先匯報一下?
生:(13+6)×2=38米。
師:理由是什么?(生答。)
師:二組同學有不同的算法嗎?
生:13×2+6×2=38米。
師:你的根據是什么?
生:長方形有兩個長、兩個寬,合在一起就是周長。
師:對,我們就是這樣研究長方形周長的。既然兩個算式都相等,我們就可以把它們改寫成一個等式。
師:一、二組同學真聰明,張老師對你們豎起了大拇指。
師:三、四組同學,也早就躍躍欲試了吧!哪個組先說?
生:(35+25)×20=1200(元),35+25是一套班服的價錢,乘20是總價。
師:還有不同的算法嗎?
生:35×20+25×20=1200(元),35×20是20件上衣的價錢,25×20是20條褲子的價錢,相加就是總價錢。
師:這兩個算式結果相同,我們也可以用等號連接。林老師讓我轉告你們,你們真是愛思考的孩子!
師:同學們認真觀察這三組等式,小組合作學習。(課件出示:1.三組等式左右兩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2.你從這三組等式中有什么發現?)
生1:左右兩邊都有兩種運算,乘法和加法。
生2:左右兩邊數字都是一樣的,都和同一個數相乘。
生3:等式左邊是兩個數先相加再乘一個數,右邊是它們分別和這個數相乘。
師:你真善于觀察。從這些等式中你發現了什么呢?
生:第一個等式,左邊是(4+2)×25就表示6個25,右邊是4個25加上2個25也是6個25,所以左右相等。
師:請看屏幕,4與2的和乘25,可以把4和2分別與25相乘,結果相等。同學們,你還能舉出像這樣的等式嗎?大家不要只舉一位數的例子。(生動手在本上寫。)
師:同學們,這樣的例子我們還能舉出很多很多,在這么多不同的式子中,你能發現什么重要規律嗎?
生: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把這兩個數分別和這個數相乘,再把它們的積相加,結果不變。
師: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研究的乘法分配律。(板書。課件出示,生齊讀。)
師: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學習了三種乘法運算定律,它們有什么區別嗎?
生: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是針對一種運算的乘法。分配律里有兩種運算,乘法和加法。
師:乘法分配律在數學運算中的應用很廣泛,老師很想知道你們是否掌握了。(課件出示填空題,學生練習。)
師:同學們表現真棒,告訴你們一個小秘密,搬到新學校以后老師們也定了新校服,據說是三件套,穿上以后非常有氣質,上衣180元一件,短袖80元一件,褲子100元一條 ,學年組長李老師想考考你們,給8位老師買校服一共要花多少錢?
生1:180×8+80×8+100×8=2880(元)。
生2:(180+80+100)×8=2880(元)。
師:這兩個算式能改寫成一個等式嗎?觀察這個等式,你發現了什么?
生:之前學習的算式是兩個數的和乘一個數,現在是三個數的和乘一個數,也等于三個數分別乘這個數之和。
師:那是乘法分配律嗎?
生:是。
師:乘法分配律不僅僅適用于兩個數的和,也適用于三個數的和,四個數的和。在乘法分配律中有許多變化,這節課我們沒有按照書中“兩個數的和”的形式歸納總結。同學們,你們有沒有信心從這么多的題中快速辨別出乘法分配律呢?(出示課件,判斷乘法分配律。)
三、總結
師:同學們已經掌握了乘法分配律,大家還記得課前和老師比賽的兩道題嗎?老師為什么算得那么快?(出示:102×46,99×34。生說計算過程。)
師:學習乘法分配律對我們的學習有什么幫助呢?
生:它可以使計算變得更簡便。
師:乘法分配律在學習和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這兩道題留給同學們課下思考,這就是我們下節課要繼續研究的問題,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級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它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及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教學的,是一節比較抽象的概念課,教學時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為學生提供多種探究方法,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
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位為:通過學生比賽列式計算解決問題后,觀察、比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義,引導學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內容;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計算簡便;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維能力。總體上我的教學思路是具體—抽象—具體。課程伊始我設計了一個植樹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個寬松愉悅的環境中走近生活,開始學習新知。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一起研究抽象的算式,尋找它們各自的特點,從而概括它們的規律。在尋找規律的過程中,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嘗試解決問題,使不同思維水平的學生獲得相應的成功體驗。學生看到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從直觀上產生了關于乘法運算定律的猜想。教學過程中要把學生放在主動探索知識規律的主體位置上,讓學生自由地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去嘗試解決問題。在探究這一系列等式有什么共同點的活動中,學生涌現出各種說法,說明學生的智力潛能是巨大的。所以讓學生多說,談談各自不同的看法,說說自己的新發現,教師盡可能少說,為的就是要還給學生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從而使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雖然本節課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還不夠深,因此在歸納乘法分配律的內容時,學生難以完整地總結出乘法分配律,另外還有部分學困生對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運用時問題較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進行改正。
評析:
本課教師把新知識下降難度,使新知識變成似曾相識的知識,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教師沒有把重點放在數學語言的表達上,而是把重點放在讓學生解決一系列的“問題”上,去完整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主動建構乘法分配律。
在教學重點內容時,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為了讓學生與文本對話時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特意設計幾個與新學校有關的問題:“幫助張老師計算羽毛球場地的周長是多少?”“幫助四年八班老師算一算補定校服一共要花多少錢?”學生獨立解答、小組討論、集體交流,展示出兩種不同的算式,此時出示思考問題,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本質特征。“問題”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為學生創造獨立思考的外部環境,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稍難的問題,先開展小組討論。讓學生自己進行探究、觀察、比較、舉例、對比、歸納,一步步地發現其中的規律,發現了乘法分配律。教師運用課件演示的方法形象地演示,引導學生敘述,突破了本課的難點。教學進行到這里,教師又出示了一個情境問題,引導學生探索三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是否也存在這樣的規律。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學生發現三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同樣適合乘法分配律。在乘法分配律中,有一個重點詞語“分別”學生往往理解不透,不能正確分配,在這節課中,我覺得教師應該再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讓學生在總結完乘法分配律后自學課本,強化對知識的理解。
從整體看,趙老師在整節課的教學中,能準確把握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借助多媒體,以“問題”為主線,實施扎實、開放的數學活動,拓展空間,置學生于探索者、發現者的角色,在交流對話中完善相應的認知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