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爽
葉圣陶曾經說過:“國文教學的目標,在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養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字的技能。”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它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是語文新課標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如何才能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呢?曾經的恩師們、現在的教研員們,不止一人將語文教學概括為“閱讀”。學生時代我讀課本、讀作文選就認為自己在閱讀,工作之初我讀教學方法、語言背景的書籍就認為自己在閱讀。幾年前,我有幸接觸到從山東學習歸來的幾位教師介紹的“海讀”,我對自己的語文教學有了全新的認識。我首先徜徉在書海之中,幾年來我閱讀了有關閱讀教學的書籍30余部,文學作品百余部,其中不乏兒童文學作品,這是我和學生進行閱讀交流的必要儲備。并且,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深切體驗到閱讀不僅僅是文科教學的重頭戲,它滲透在各學科的學習以及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是對小學而言,閱讀應該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升修養的過程,是理解、領悟、吸收、鑒賞、愉悅的過程。
一、激發學生海量閱讀的興趣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對讀書感興趣,并能主動找書讀,說來容易,做到不易。如有的家長是從孩子喜歡的書入手,再大一點就帶孩子親自去書店選書,這當然是一個好辦法;但有些孩子的熱情只停留在選書的過程,就像有些人只是陶醉在shopping的快樂中,而不去真正考慮所買的東西是否需要,興高采烈地買回來的書很快躺在書架上睡起了大覺。怎么樣才能引起學生們的閱讀興趣,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呢?
1.老師給學生講故事。
我的靈感來源于低年級時課間穿插的“講小故事”活動,一般來講,低年級學生很難做到注意力持續40分鐘。根據這種情況,在一年級時,每到一節課的中間,我都會帶著學生做一個韻律操或是講一個小故事。我發現當我講故事的時候,學生的注意力會更集中,小眼睛直發光。看到學生們這么喜歡聽故事,我就每周一、三下午雷打不動地利用一節輔導課時間給學生講故事。我會把椅子搬到講臺上,略微地高出學生一些,前面是一張課桌,課桌上有靈活的實物展臺,我允許學生在桌面上擺放一張紙和一支筆,如果他們實在覺得故事的內容無聊,就可以在紙上畫畫(班級里3個專注力較差一些的學生總會隨意地在紙上畫些什么),或記錄他們感興趣的東西。起初讀繪本我都是利用實物投影的形式,指著給學生講。自己手里的一些經典資源用完了,學生又自愿把家里有趣的書帶來與同學們一起分享。
在教師的指導下,同學們可以按照封面、環襯、扉頁、正文、封底的順序細致閱讀,不落下每一個細節,更加深入了解圖書作者的背景。最重要的是講完故事之后,我一定會跟學生聊一聊書里的人物和情節,學生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
由于閱讀時間有限,我還會說起自己還讀過一些什么書,內容大概是什么,我營造著或緊張或愉悅的氣氛,但是故意不說出故事的一些細節或結局,就等著學生自己去揭曉。有些學生會興沖沖地奔到書店找來讀,下課時悄悄地問教師結局是不是怎樣的,顯然這些學生已經讀過了這些書,看來我的“廣告”做得還不錯。最后,我還會補充一句“這是我們的秘密,先不告訴沒讀完的同學”。學生很天真,就是這樣的“小秘密”調動起了學生潛在的讀書欲望。隨著閱讀活動的興起,學生開始主動要求家長給他們買書。我對學生的“海量閱讀”不做過多限制,他們會更知道自己喜歡什么,需要什么。
另外,正是這種急于揭曉秘密的心情,使學生的閱讀速度有了驚人的變化。怕他們讀得不夠細致,我還會對一些書中的細節進行特別閱讀。學生更加熱愛閱讀了。也正是通過這樣的聊書,我發現學生說話越來越有深度、有高度、有廣度、有角度了,閱讀讓學生更加智慧了。
2.親子互動講故事。
學生越來越渴望閱讀的熱情,感召著每一個家庭,“親子閱讀俱樂部”活動就應運而生,家長朋友們理解老師的辛勞,于是有的家長主動跟我約課,走入課堂,與教師共同承擔起了為全班學生講故事的任務,給學生們講故事,跟學生們聊書,家長朋友們開始更加深入地關注學生們的閱讀了。
活動開展一年后我在班級做了一個小調查。我問:現在誰的父母在家里面能經常為你們講故事或是讀報呢?全班38人中有15人舉起手來。又問:現在誰的父母在家里面能偶爾為你們講故事或是讀報呢?又有17人舉起手來。在同學年其他班級我們也進行了調查和比較,我們班的這個數字已經可以用喜人來形容了。確實,在很多家庭,到了小學階段之后,家長根本就沒有給孩子朗讀故事。成人們在家中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家長們都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又怎么來要求自制力較差的孩子們呢?
二、系列閱讀班本課程的開發
閱讀并不僅僅是有聲朗讀,一個好的閱讀者能夠更快地獲取自己不知道并想要了解的信息。從這個角度來說,閱讀是需要一些技巧性訓練的。從這屆學生起,我系統地開展了閱讀策略班本課程。
1.朗讀訓練。
學生有了愛閱讀的愿望,就會使后面所開展的活動事半功倍。首先,我訓練學生朗讀。朗讀在小學階段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學生朗讀時的站姿、坐姿、拿書的姿勢、音量、語速、按照意群停頓,可謂是口語表達的基本功訓練,這些都是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外在體現。學生們的朗讀表現甚至成為很多公開教學觀摩中考核一名老師對班級學生平時語文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標準。在我的語文課上和班級微信群里,朗讀都是我的重點訓練項目,特別是微信群里的朗讀任務做到了每天堅持,從一年級的自愿匯報朗讀內容,到加入海讀后的兒歌、日有所誦等計劃性內容,三年來,沒有一天間斷。另外,中午的班會時間如沒有待解決的議程,學生也可自愿報名主動給同學們講故事,或是需要代表班級去和哪位教師打交道時,我和學生都會很重視動作、表情、語音語調等方面的訓練和養成。
2.默讀訓練。
進入二年級后,我們增加了每天晨讀10分鐘這個環節,學生采用默讀的形式,清晨把大腦開動起來,提前處于思考狀態的大腦進入第一節課后,會更加靈活。學生可以帶自己喜歡的書籍來學校。當然選書是關鍵。不允許看教科書,只看一些比較輕松的隨筆或是小說之類,文章篇幅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能在10分鐘左右讀完為佳,內容要積極樂觀。經過幾年實踐的教師指出,需要至少半年的堅持才會形成習慣性的晨讀氛圍,教師陪伴學生共同進入晨讀效果更佳。在下午的自習課上,教師還可以拿出一些例文,練習閱讀的技巧,如抓關鍵詞讀、標畫重點讀、邊想象邊讀、像詩人一樣讀、像建筑家一樣讀、像偵探一樣讀……最重要的就是多聯系生活,這樣才能使學生們樂在其中。
3.其他閱讀技巧的訓練。
進入中、高年段后,我還會增加群文閱讀的班本課程內容,并加入了群文閱讀研習群,關注其他教師的一些優秀做法。在之前單一技巧的訓練之后,在群文閱讀中學生們可以通過比較、整合等方法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寫作手法和精妙之處,讀出滋味,讀出溫度。我還借助群文閱讀設立了瀏覽、掃讀、跳讀等閱讀技巧的指導課程,可先讀文再回答問題,也可帶著問題去文章中尋找答案,讓學生學習不同情況下不同的閱讀技巧,學習性的精讀和獲取信息的略讀是不同的。但無論什么樣的閱讀技巧都需要學生繼續以海量閱讀作為支撐,只有方法論,而沒有實踐,只能是紙上談兵。
幾年的實踐證明閱讀能力的培養在我們班級已經初見成效,原來教材即世界,現在世界即教材,學生也不會再糾結卷子上那幾個教材里沒有的字了,在閱讀時遇到的障礙越來越少,同學年教師認為我們班的閱讀理解水平非常好,作文更是百花齊放,而不是靠背誦幾篇范文應對考試的套作。這些成績的取得更加堅定了學生、家長和我的信心,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推廣“海讀”。另外,我發現無論哪一種教育思想指導下的實踐與研究,都是一個團隊在做,他們彼此交流研究,有了彼此的支撐與分享,活動進行得更加深入、更加有效,所以我把自己的實踐成果主動與我校也在深入研究閱讀教學的教師們互通有無,希望把這份花的事業、根的工程做得更加有溫度、有高度。
最后,我想用一句自己實踐班本教育的“初衷”來結束這篇論述:在小學階段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閱讀策略,引領學生海量閱讀,讓我的學生們愿意“終身閱讀”是我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