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燦波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試用)》明確提出:“根據數學的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我們要善于捕捉小學數學本身所蘊含的豐富的思想內容,在傳授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加強德育滲透,促進學生個性、心理、品質健康發展。實踐證明,以課堂為主陣地,把德育融于課堂教學之中,更為直接,效果更佳。
一、挖掘教材內容,直接滲透
小學數學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德育素材,只要找到最佳的結合點,就能充分發揮數學獨特而強大的育人功能。
1.感悟數學之美,激發愛國之情。
數學美是包羅萬象的美。數學是理性思維和想象的結合,它的美不僅在內涵上存在著純凈美、靈性美、和諧美,在表現形式上存在著嚴謹美、對稱美、簡潔美,它本身也存在著趣味美、形象美、奇異美。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若能較深刻地認識數學之美,有意識地帶領學生感受數學之美,必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五年級下冊“圖形與變換”內容,教材展示了戰國銅鏡、唐代紋錦、古代瓷器、剪紙、年畫、臉譜等傳統圖案。課后,我讓學生收集有關圖案的資料,了解圖案背景及所蘊含的數學思想,并制成手抄報在班級展出。這使學生在感悟數學的對稱、和諧之美的同時,了解祖國燦爛輝煌的歷史,激發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
2.感悟人文精神,激發報國之情。
數學教材中經常會涉及數學史料,有數學家的故事、數學發現、實際生活中的數學、數學方法、數學趣聞、環境保護、節約資源、古代的算法等方面的內容,以習題、注解、附錄、你知道嗎、小知識等小欄目出現,這些內容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能使學生受到廣泛的教育。我們可以適時利用這些材料,讓學生了解我國數學家的重大貢獻,了解我國在世界數學發展史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創造的價值,如我國2 000多年前的《九章算術》,我國在2 000多年前用算籌表示分數等。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還可以向學生講一些數學家的奮斗史、介紹我國數學發展歷史中的輝煌成就。例如,數學課中講到的祖沖之、劉輝、陳景潤、華羅庚等的事跡。激勵學生學習數學家的非凡毅力和刻苦精神,學習他們立志報國、求索攻堅、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品德,從而樹立遠大的奮斗目標。
3.彰顯文化價值,激發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數學作為一門理性的、系統的學科,從文化的角度看,同樣也離不開歷史的沉淀過程。這一完整的過程至少包括感知、交流、反思、沉淀等階段,數學文化正是在這一過程的循環往復中,不斷充實、不斷提升,其精神與思想方法逐漸成為人們采取行動、解決問題的指南。例如五年級下45頁6題,求正方體冰塊的體積,一旁提示:“早在夏朝,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存儲冰塊的技術!”再如“雞兔同籠”是我國古代著名趣題之一,早在1 500年前的《孫子算經》就有記載。通過對這些信息的引申、聯想和對比,學生從小樹立振興中華、開創未來的崇高理想。又如在教學“解決問題”時,結合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出示城市建設的一些數據和資料,教師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激勵學生為家鄉的繁榮而努力學習。這樣,既加強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又賦予數學教學中的思想教育以時代的氣息,學生容易產生共鳴,有新鮮感。
二、挖掘知識內涵,隨機滲透
數學是一門內涵豐富的學科,它所涉及的知識可以廣泛應用于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在教學中,教師應展示數學知識的魅力與奇妙,指導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數學。
1.滲透“五愛教育”。
數學知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各科知識及生活實際緊密相連。抓住數學與其他知識整合的這一紐帶,對學生的教育可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閱讀“你知道嗎?”不但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數學發展的光輝業績,心中充滿自豪感的同時也意識到自己應奮發圖強,爭取進步。數學書中還列舉我國人口、經濟、文化、工農業、教育、環境等領域的具體數據,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此外,書中也較多出現了有關天文、地理、動植物、體育等方面的知識以及集郵、植樹、加工等應用題,有利于對學生進行愛科學、愛勞動的教育,使其養成良好的興趣愛好,拓寬知識面,增長見識。
2.滲透養成教育。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科學性、邏輯性很強。數學學習會促進學生很多好習慣的養成。其自身精確、嚴密的特性使得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也一定要做到嚴格、認真。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十分重要的。如通過精確的數學計算使學生養成認真、嚴謹、求實的作風;“排列與組合”說明了彩票選號、抽簽等的可能性大小,杜絕了投機取巧的不良生活態度的生成;幾何知識解決了日常生活中如包裝、制造、裝修等方面的問題。學生在體驗解題后的愉悅時,又激起了勤奮學習、獨立思考、細致觀察的意識。
3.滲透應用意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特別是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緊密結合應用題的教學,通過對實際問題的解決,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分析問題結構,處理數據資料,抓住主要矛盾,進行抽象推理,建立數量關系,合理推理求解,檢驗校正結果”的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在急劇變化和劇烈競爭的環境中的適應能力。通過結合數學計算的正確性、解決方法的簡潔性、圖形結構的和諧性等特點,培養學生頑強的學習毅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同時,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產生活中節約原料、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問題,幫助學生從小養成勤勞簡樸、勤儉節約、快捷高效的行為習慣,為他們將來能成為具有高度責任感和優良道德品質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挖掘辯證因素,適時滲透
在教學中注意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充分挖掘數學知識中內含的辯證因素,以數學知識為載體,為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奠定基礎。
1.在具體感知中滲透“實踐第一”的觀點。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又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不斷實踐的過程,這是學生認知發展的一般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我把數、形和應用題的概念從實踐中引入,問題從實踐中提出,創設條件,積極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通過擺、畫、量、算等具體感知,形成表象,逐步建立概念。
2.在觀察比較中滲透矛盾轉化的觀點。
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觀點。小學數學教材基本概念中有許多對立的概念。如加與減、乘法與除法、相等與不相等、正比例與反比例等。這些概念的特性如同任何事物的矛盾特性一樣,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既有斗爭性,又有統一性。教學時應充分運用這種特性,對學生進行生動活潑的對立統一觀點的滲透。
“任何真正的教學不僅是提供知識,而應是給予學生以教育?!痹跀祵W教學中滲透德育有其必要性,當然我們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不要喧賓奪主,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復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就可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