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榮
在當代中學教育的發展中,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正日顯其不可替代的價值。智、信、忠、孝、禮、義、廉、恥等做人處世的美德,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石。從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初,合肥市第六中學語文學科組老師在安徽省教科所楊樺老師支持與指導下,用一年半的時間完成了課程規劃論證、課程校本實施與課程教材出版的過程,這是一次將教學與科研相融合的一次探索性行動。
一、課程的教材編寫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導讀這套書分為上下兩冊,《大學》篇與《中庸》篇構成上冊,為元典精讀部分,共十八篇課文;《論語》篇與《孟子》篇構成下冊,為主題賞讀部分,共二十六篇課文。這套教材在編寫上具有兩個特點。
1.編寫大綱獨創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導讀》叢書,其編寫指向明確,為中學生服務,為豐富中學課程服務,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服務。《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導讀大學·中庸》卷采用元典全選本,完整呈現出《大學》(十三章)和《中庸》(三十三章)原本全貌,不作刪節。這種全選本視野,在當今中學各類傳統文化教材中是獨一無二的。其意義在引導精讀原著,學習者誦讀涵詠,理解經義,掌握中華民族的經典語言,更透徹認識到傳統文化之淵源;在這種通覽式讀書中,減少過度解讀,修養心性,從而形成個體的判斷力。由于《論語》與《孟子》部分章節,在初高中教材中皆有所選用,為此,《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導讀論語·孟子》編寫者,研讀原著,研讀已有教材,力避雷同,采用了專題式選本。《論語》卷編寫者,抓住“仁”——這一孔子學說之本精選篇目,激發學習者從多個角度研讀孔子“仁”的思想。《孟子》卷編寫者,從孟子“義”“氣”與論辯說理入手,“養氣”中“知言”,選取文本。
2.文本體例統一
不論在精讀《大學》篇《中庸》篇,還是在專題選讀《論語》篇《孟子》篇中,每篇課文在體例上,是一致的。每篇課文,都是由原文、注釋、譯解、導學、鏈接和致用六部分組成。其中,“原文”、“注釋”和“譯解”部分,以中華書局樣本為主,并參照上海古籍出版社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同類樣本,對于一些理解難度大的詞句,就借用中學教材的譯注法來解決,學習者借之可以更流暢地理解原著。“導學”部分,是編寫者對該文本核心內容或文章思路的簡要概括,也是先行者的一種學習感悟和交流體會。“鏈接”部分,主要采用實例、寓言和事理等方式,學以致用,把學習經典與認識生活聯系起來,學習者可以體味到經典的現實價值。“致用”部分,是能力性訓練,設計為一系列的活動,有主題閱讀,有現象討論,有專題演講,有事理辯論,有小論文寫作等,學習者可以在活動中轉化與提高聽說讀寫思的綜合能力。在經典學習中,學習者更真切地擁抱生活,熱愛生命,關注世界,促使自己成長為主動開朗、獨立自省、具有擔當意識與能力的人,讓世界因“我”而更加和諧美麗。
二、課程實施與評價
1.走班選課
《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導讀》課程上,我校嘗試校本選修方式,由學生自主選擇,參與課程學習。2013級,共有200余名學生選修了《大學》、《中庸》篇與《論語》、《孟子》篇校本課程,采用走班制的方式,統一時間開課學習。
2.教學方式
注重嘗試多種學習方式。有時教師精講,有時學生討論,有時片段記誦,有時譯文訓練,有時閱讀拓展,還有研讀綜合等學習方式,目的在于提升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研讀興趣與獨立思考的辨析能力,提升高中生的文化品味與人文素養。
3.課程評價
在課程評價方式上,試行教師與學生兩項評價綜合的評價方式,更多的關注學生在課程選修中的學習過程,直面經典,精讀元典,探討交流,使之逐步形成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環境的能力。
4.考核內容
包括學習課時、課堂討論與論文撰寫三部分。
5.學分認定
認定學分的意義,在于規范考核,及時反饋教學實情,切實發揮課程提升教學效能的作用。本叢書,適用于高中部的選修課程或普識類必修課程。在教材選用和教學進度上,可以依據校情、學情而定。可以單獨開設,《大學》篇、《中庸》篇、《論語》與《孟子》篇,四者擇一,各18課時,考核合格,認定1學分;或者合開,《大學》《中庸》篇與《論語》《孟子》篇,兩項擇一,共36課時,修完考核,全部合格,認定2學分。
在高中階段引入《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導讀》課程,有著怎樣的價值追求呢?對此,安徽省教科所楊樺老師在《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導讀》叢書序言中有這樣的專業指導,“在中小學進行中華優秀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引導青少年逐步認識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有利于培養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有利于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先進的文化體系,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因此,根據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所編寫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導讀》高中版,具有承擔多高中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功能。”“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不僅為中華文明的崛起提供支撐,還可為新世界、新世紀構建新的人類文明作出重要貢獻。為未來而讀經典。”
為未來而讀經典!為更好地實施《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導讀》課程,我們仍行進在探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