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十月革命蘊含的辯證邏輯及其現實啟示

2017-05-16 22:23:44楊榮剛俞良早
理論探索 2017年3期
關鍵詞:列寧

楊榮剛+俞良早

〔摘要〕 十月革命是影響20世紀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重大歷史事件,它的發生發展過程蘊含著豐富的內在辯證關系:在革命特征方面,它體現了世界革命同一性與俄國革命特殊性的統一;在革命進程方面,它體現了政治革命劇變性與社會發展漸進性的統一;在革命條件方面,它體現了社會矛盾發展必然性和歷史條件偶然性的統一。把握十月革命所蘊含的內在關系,對于正確認識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漸進性和曲折性、匡正西方學者對十月革命的歪曲以及指導當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列寧,十月革命,革命特征,革命進程,革命條件

〔中圖分類號〕D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7)03-0096-06

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是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在十月革命勝利100周年之際,挖掘十月革命所蘊含的辯證邏輯和內在關系,對于回擊西方理論家對十月革命的歪曲和偏見,指導當前社會主義改革和實踐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革命特征:十月革命是世界革命同一性與俄國革命特殊性的統一

在十月革命勝利前后列寧認為,俄國革命是西方發達國家無產階級革命的“階梯”和“序幕”,將在西方社會主義革命的“補充”和“支持”下一起走向勝利,俄國革命與世界革命在發展進程和方向上具有同一性。同時,列寧從“俄國特殊的歷史條件”出發,闡述了十月革命的特殊性。

(一) 俄國革命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一部分”

19世紀70年代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強國開始由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國際民族矛盾和國內階級矛盾空前激化,工人運動日益高漲,革命條件日趨成熟。同時,俄國因沙皇殘酷統治激化了社會矛盾,也處于“革命的前夜”“每天都可能爆發” 〔1 〕575。鑒于此,馬克思、恩格斯既著眼于歐洲社會主義革命的成熟物質條件,又考慮俄國國內民主革命的客觀形勢,提出了俄國革命是歐洲社會主義革命的“信號”以及兩者相互“補充”的思想 〔2 〕114。也就是說,俄國革命的爆發將摧毀歐洲反動勢力的“堡壘”和“后盾”——沙皇專制制度,同時產生一股革命沖擊波,引發西歐無產階級革命,西方國家在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之后,將為俄國樹立起“榜樣”和提供“積極支持”和“補充”,幫助俄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1882年1月,馬克思、恩格斯在俄文版《共產黨宣言》序言中指出:“假如俄國革命將成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號而雙方相互補充的話,那末現今的俄國公共所有制便能成為共產主義發展的起點” 〔3 〕379。1894年,恩格斯又指出:“這在俄國將最容易做到,因為這個國家的一部分本地居民已經吸取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文化成果,因而在革命時期這個國家可以幾乎與西方同時完成社會的改造”。〔1 〕313由此可以看出,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俄國革命是歐洲無產階級革命的“信號”,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組成部分,與西方革命是同一個過程的革命運動。

列寧是忠實的馬克思主義者,一直秉承與馬恩相同的革命思想,認為俄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組成部分,是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序幕”和“階梯”。早在1915年,他在《俄國的戰敗和革命危機》一文中就指出,帝國主義之間的戰爭把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危機同歐洲各國的無產階級革命危機聯系起來了,“這種聯系非常緊密,以致于這個或那個國家的革命任務根本不能單獨解決” 〔4 〕31-32。1917年3月,列寧回國前在《給瑞士工人的告別信》中指出,俄國是一個農民占多數的落后農奴制國家,不可能直接取得社會主義的勝利,“俄國這個國家的農民性質能夠使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巨大的規模,并使我國革命變成全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序幕,變成進到全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一級階梯” 〔5 〕90-91。在這里,列寧明確將俄國革命視為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序幕”和“階梯”。不久,他又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會議開幕詞中進一步指出:“俄國無產階級的運動和革命僅僅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一部分……只有從這個角度來看問題,我們才能確定自己的任務” 〔5 〕339。從這些話語可以看出,列寧將俄國革命同世界革命密切聯系起來,將其看作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仍然持這種思想并將俄國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保障寄托在西歐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上。他在相關會議報告中指出,西歐一定會發生革命,這是不可避免的。在講到消滅資本的任務時,他認為:“西歐各國的無產階級定會幫助我們把社會主義事業進行到取得完全的鞏固的勝利” 〔6 〕4。1920年11月,國內戰爭結束后,列寧在俄共(布)莫斯科省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沒有西歐無產階級革命的支持,這個勝利就不可能鞏固;只有從國際的觀點出發才能正確估價我們的革命。為了取得鞏固的勝利,我們必須使無產階級革命在一切國家或者至少在幾個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取得勝利” 〔7 〕22。這段論述可以看作是列寧對十月革命勝利以來俄國革命與西歐革命關系認識的歷史性總結。綜上可以看出,在列寧的思想中,俄國革命與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具有同一性,前者是后者的導火索,后者是前者最終走向勝利的保障,兩者是同一個過程的革命。

(二)“俄國特殊的歷史條件”使十月革命具有特殊性

十月革命的爆發是俄國特殊國情和復雜社會矛盾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十月革命具有特殊性的內在本質。十月革命勝利前,列寧在向瑞士、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國工人介紹俄國革命性質和任務時指出,俄國的無產階級并不是國際工人運動中最優秀的革命分子,俄國先于西歐國家爆發革命并不是因為俄國工人階級的組織能力、覺悟程度比其他西歐國家高,“而只是特殊的歷史條件使俄國無產階級在某一時期,可能是很短暫的時期內成為全世界革命無產階級的先鋒” 〔5 〕90。1919年4月,列寧在《第三國際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一文中,總結了俄國人相比先進國家更容易爆發革命的原因:首先是俄國政治上的腐朽落后和經濟上的極度蕭條使得無產階級和農民階級結合起來,形成工農聯盟共同對抗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其次,俄國經歷了1905年革命的“總演習”,工農階級懂得革命行動的意義;再加上俄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條件“使它比其他任何國家更能長久地對抗資本主義先進國家的軍事優勢” 〔8 〕294。在這里,列寧對俄國爆發革命的特殊條件進行了總結和分析,闡發了十月革命的特殊性。在晚年,列寧在《論我國革命》一文中批判孟什維克及第二國際機會主義分子時指出,俄國是介于東西方文明之間的特殊國家,既具有西方發達文明的印記,又同時兼有東方落后腐朽的烙印,“俄國能夠表現出而且勢必表現出某些特殊性,這些特殊性當然符合世界發展的總的路線,但卻使俄國革命有別于以前西歐各國的革命” 〔9 〕370。在這里,列寧分析了俄國歷史文化條件的特殊性,從而得出俄國將走出一條不同于西方國家一般規律的特殊革命道路,即先進行政治革命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

二、革命進程:十月革命是政治革命劇變性與社會發展漸進性的統一

十月革命是工農群眾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徹底推翻沙皇統治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暴力革命運動。從革命進程來看,它體現出暴風驟雨式的“劇變”態勢;從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來看,它又體現出平緩穩定的“漸進”態勢。

(一)一切革命“都是廣大人民群眾生活中的急劇轉變”

革命是一定階級和集團為推翻現存制度實現社會變革而采取的武裝起義,是一個時代向另一個時代的“劇變性”躍進。早在1905年俄國革命進程中,列寧就闡述了俄國政治變革的“劇變性”思想。當有人問及俄國革命將按照1789年法國式的革命形式還是1848年德國式的革命形式進行時,列寧回答說:“俄國下層階級中積蓄的仇恨、革命性無疑比1848 年的德國要多得多。在我國,轉變更為急劇,……我國的專制制度是純粹亞洲式的。”“在我國,不幸的戰爭更有可能造成急劇的崩潰,因為這個戰爭使沙皇政府徹底陷于困境。” 〔10 〕363在這里,列寧明確指出,沙皇的殘酷專制統治和戰爭動亂將激發人民的反抗,使俄國革命“轉變更為急劇”。在具體的十月革命實踐中,政治變革的“劇變”性體現在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突破民主革命的限度,提出了俄國革命要過渡到“革命的第二階段”,也就是由工農群眾掌握國家政權并建立巴黎公社式的政府機關。二月革命后,沙皇制度被推翻,出現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由于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不能滿足俄國人民所需要的“和平”“土地”“面包”,列寧提出工農群眾必須通過武裝起義奪取政權。8月下旬,布爾什維克平息科爾尼諾夫叛亂并取得蘇維埃的支持和擁護;10月24日,工農群眾在托洛茨基的領導指揮下武裝起義;25日,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革命取得勝利。十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各級官僚機構,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及機關——工兵代表蘇維埃和人民委員會,并貫徹執行了巴黎公社的原則。由此可以看出,十月革命目標的制定和演進過程呈現一種短時迅速發展的“劇變”態勢。綜上所述,由于俄國沙皇的專制統治和殘酷壓迫以及資產階級的動搖性和不徹底性,俄國革命并沒有按照一般革命規律發展而呈現出了一種暴風驟雨式的“劇變性”態勢。

(二)實行“一系列漸進的改變,比較慎重地向新制度過渡”

十月革命時期,相對于俄國激進的政治變革,經濟社會發展則呈現一種平穩、務實的“漸進”態勢。1917年二月革命后,列寧密切關注俄國革命形勢并撰寫了《遠方來信》《四月提綱》等文獻,提出了關于十月革命的路線和方針策略。在這些文獻中,列寧闡述了關于俄國社會發展漸進性的思想。4月3日,列寧在回國當天即撰寫了《四月提綱初稿》,他指出俄國社會發展“不是一下子實施社會主義,而是立刻有系統地、逐步地過渡到由工人代表蘇維埃監督社會的產品生產和分配” 〔5 〕101。這里體現的是“非剝奪剝奪者”的思想,是一種漸進發展的思想,也就是說,列寧此時并未形成社會主義革命的思想。為了消除誤解,正確闡發《四月提綱》精神,列寧撰寫《為論證四月提綱寫的要點》,在文中列寧指出:“我們應當巧妙地、謹慎地、循循善誘地引導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前進,從‘兩個掌權進到工人代表蘇維埃掌握全部政權” 〔5 〕123。此外,列寧批評了那種把社會主義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抽象對立起來的觀點,并指出:“這是不對的。我不但沒有‘指望我們的革命‘立刻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而且還直接提醒不要有這種想法” 〔5 〕146。列寧這一“漸進”思想的出發點是蘇俄經濟水平的落后和農民占大多數的客觀國情。他多次強調,囿于農民的保守性和小私有觀念,大多數農民還沒有覺悟到實行社會主義革命,無產階級政黨絕不能立即提出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列寧在《四月提綱》中所闡述的關于俄國社會發展的思想并不是立即實行社會主義,而是一種“漸進式”發展思想。

十月革命勝利初期蘇維埃采取的具體經濟發展措施具有漸進性的特質。布爾什維克領導十月革命絕不僅僅是為了奪取政權,更是為了建立與無產階級政權相適應的新社會而努力,奪取政權是開始,建設新社會才是目的。因此,在革命勝利后,列寧隨即起草并通過了《工人監督條例》,開展“計算和監督”,由工人代表蘇維埃對企業生產和分配過程進行監督,這種監督是以保留私有制為前提的,是能夠為資本家所接受并有利于社會穩定的漸進式措施。此外,為粉碎資產階級敵人的破壞活動,鞏固蘇維埃政權,列寧采取了土地、銀行、鐵路、大工業企業等一系列國有化措施。這些措施的出發點并不是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而是便于實現工人監督,這是與資本主義國家相融的措施,并不具備社會主義改造的性質。在列寧看來,這些措施“決不是‘實施社會主義”,而是“實際已經成熟的走向社會主義的步驟”。 1917年11月,他在《關于土地問題的總結發言》中指出:“消滅土地私有制、實行工人監督和銀行國有化,這一切都是導向社會主義的措施。這還不是社會主義,但這是引導我們大踏步地走向社會主義的措施” 〔6 〕95。1921年10月,一份私營《小廣告報》引發了列寧關于十月革命期間蘇俄經濟政策的回憶。他在莫斯科省第七次黨代表會議上的報告中對革命勝利初期蘇俄措施進行了評價:“一方面,無產階級國家在1917-1918年在人民意氣風發的條件下進行了轟轟烈烈的斗爭,取得了勝利;另一方面,蘇維埃政權試行了一種經濟政策,起初打算實行一系列漸進的改變,打算比較慎重地向新制度過渡。” 〔11 〕225這段話語可以說是列寧對十月革命期間蘇俄政治變革“劇變性”與社會發展“漸進性”的經典表述,盡管后期蘇俄所采取的漸進措施被國際國內反動勢力破壞所中斷,但是這不能掩蓋十月革命時期列寧關于社會發展漸進性的內在本質。

三、革命條件:十月革命是社會矛盾發展必然性與歷史條件偶然性的統一

十月革命是俄國社會矛盾激化、階級力量和領導力量成熟的必然產物,是俄國民心向背的歷史選擇,具有歷史合理性的必然性特質。同時,俄國進行革命的生產力水平與思想意識的滯后以及革命發生時機、革命領導者等方面所體現的不確定性又使得十月革命帶有一定的偶然性色彩。

(一)十月革命是“俄國歷史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

俄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錯綜復雜是革命爆發的根源。俄國1861年改革后,陷入了“下層不能照舊生活下去,上層不能照舊統治下去”的危機局面。據俄羅斯統計資料顯示:1910年俄國經濟罷工有214次,政治罷工8次,1914年經濟罷工上升到1370次,政治罷工達1034次,參與者近十萬人。〔12 〕民族階級矛盾的激化和軍事的失利大大削弱了沙皇政府的統治力量,沙皇統治的合法性逐漸喪失,在此背景下推翻羅曼諾夫王朝的二月革命成功爆發。沙皇政權推翻后,出現了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臨時政府”和代表工農群眾利益的“工農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臨時政府囿于所代表階級的利益只是對國家政治門面進行掩飾和粉刷,并沒有消除資本對勞動的剝削,不能解決農民問題并獲得農民支持,最終喪失了政治統治的合法性并走下歷史舞臺。相反,布爾什維克及時轉變斗爭策略和方針,滿足農民要求,不斷壯大自身影響力,努力爭取政治統治的合法性和權威性,順勢完成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階段的轉變。正如列寧所言,十月革命“是歷史形勢,是沙皇制度的后果,是俄國資產階級的軟弱,而不是我們的意志,也不是因為我們要這樣做,而是形勢要求這樣做” 〔13 〕318。

布爾什維克政黨的正確領導以及俄國無產階級力量的成熟是十月革命爆發的關鍵因素。二月革命后,俄國政治舞臺上黨派林立,其中布爾什維克是最具有紀律性和組織性的黨派,它由無產階級中最有覺悟的革命分子組成,革命性強,是“全世界革命無產階級的先鋒”。與動搖軟弱的資產階級政黨相比,布爾什維克在組織原則方面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保證了黨的團結和統一;在革命立場方面,制定了契合俄國社會各階層政治訴求的革命綱領,把工人、農民、士兵所關心的利益問題寫到自己的旗幟上,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在斗爭策略方面,積極掌握主動權,在革命口號、農民土地問題、工人問題、民族關系和國家形勢問題上適應革命形勢發展,采取了務實靈活的斗爭策略。布爾什維克政黨所具備的優質頂層設計使其在與各黨派爭奪統治合法性的博弈中脫穎而出,并成功領導了十月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此外,處在內憂外患狀態下的俄國各階級特別是工農群眾、士兵的成熟壯大是十月革命勝利的堅強后盾。一方面他們深受沙皇專制統治和資本主義剝削壓迫,階級覺悟和革命熱情高漲,有“甘愿同他們的壓迫者決死一戰”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他們經歷了1905年革命和1917年二月革命的政治洗禮和意志鍛煉,在斗爭中創立了蘇維埃革命組織并認清了資產階級政黨的階級本質,轉向支持擁護布爾什維克政黨的領導。同時,農民同穿起軍裝的士兵有天然的聯系和共同的利益訴求,易于形成穩固的工農聯盟,這為十月革命的勝利奠定了階級基礎。綜上可以看出,十月革命的爆發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軟實力、工農兵革命硬實力和布爾什維克領導人宣傳組織巧實力等歷史合力的必然結果,是俄國歷史發展進程和俄國人民理性思考后所作出的必然選擇。

(二) 十月革命的必然性“通過各種偶然性而得到實現”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何時變革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社會主義社會是基于資本主義生產力高度發達和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的社會形態。也就是說,在馬恩看來,生產力水平的高度發達和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前提。此外,馬克思主義還認為先進的革命意識和思想觀念也是革命爆發的主觀因素。而人的思想意識的產生總是受制于當時的社會存在,是“在現有的生產力所決定的和所容許的范圍之內取得自由的” 〔14 〕507。而從十月革命爆發時俄國的歷史條件看,無論是在生產力水平還是推動革命發展的思想意識方面都是十分稚嫩的。在經濟方面,俄國是一個工業化程度異常落后的小農國家,在資本主義發展到高潮時期的1913年,俄國工業總產值只是法國的40%、英國的21.7%、德國的16.7%、美國的7%,在工農業產值比重中,工業占42.1%、農業占57.9%。〔15 〕16在社會文明發展程度方面,俄國四分之三的居民是文盲,識字的人只占21.1%,大部分地區仍處于“宗法制度、半野蠻狀態和十足的野蠻狀態”。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十月革命在經濟文化異常落后的俄國首先爆發,它的成功并不是資本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而是特殊戰爭背景下在帝國主義鎖鏈中的薄弱環節和俄國社會矛盾激化條件下促成的,它在發生時機、領導者、革命進程方面都表現出一定的偶然性,但是這不能改變占主導地位的必然性因素的決定性作用,十月革命的發生是歷史發展必然規律與偶發事件的結合,是以偶然性為表現形式的必然性趨勢。正如恩格斯所言:“歷史事件似乎總的說來同樣是由偶然性支配著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 這種偶然性始終是受內部的隱蔽著的規律支配的……。” 〔1 〕254

四、十月革命“三個統一”的現實啟示

正確把握十月革命所蘊含的內在關系,對于正確認識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曲折性、匡正西方學者對十月革命的歪曲以及指導當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現代化進程必然呈現曲折性和漸進性

十月革命的爆發點燃了西歐無產階級革命的導火索,芬蘭、德國、匈牙利紛紛爆發無產階級革命,建立無產階級政權。英國、法國、意大利、美國等國家的工人運動通過罷工斗爭積極聲援俄國革命。但是囿于各種主客觀原因,這場革命風暴很快就偃旗息鼓了,西方工人運動在上世紀20年代以后陷入了低潮。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進程并沒有按照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寧的革命圖式 “直線地前進”,西方國家并沒有步入社會主義社會。俄國十月革命的國際性趨向未得到充分實現,它雖拉開了歐洲社會主義革命的“序幕”,但并未與其保持同向進行,未得到“西方社會主義國家”的“支持”和“補充”,而是沿著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單向發展,俄國也成了被包圍在資本主義海洋中的一座孤島。一方面,由于缺少建立在先進生產力基礎上西歐社會主義榜樣的引領,再加上資本主義國家對新生社會主義政權的扼殺和演變,俄國社會主義建設必然要“摸著石頭過河”,呈現出一定的曲折性。此外,俄國十月革命條件的“特殊性”和“偶然性”特征決定了革命勝利后俄國社會主義進程的漸進性。俄國是一個小農經濟占主體的落后農業國,它是在自身經濟條件不成熟的基礎上走上現代化道路的,所以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必然有其特殊性,正如列寧在俄共(布)十大報告中所言,俄國實行社會主義革命“必須通過一系列特殊的過渡辦法,這些辦法在工農業雇傭工人占大多數的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里,是完全不需要采用的” 〔16 〕50。另一方面,由于俄國大部分居民是文盲,整體文化水平和管理素質低下,所以無產階級掌握政權后必須漸進地推進經濟文化建設進程。雖然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俄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政治保障,但是革命摧毀的只是舊制度,而隱藏在舊制度背后的深厚的傳統習慣和保守觀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造成功的,革命只是對傳統舊制度改革的開始而不是完成。由此可以看出,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進程必然呈現一定的曲折性和漸進性。

(二)無產階級政黨既要敢于抓住歷史時機又要立足國情務實進取

十月革命道路是俄國特殊時代背景下孕育出的不同于西方一般革命規律的特殊道路,它所體現的“劇變”與“漸進”的內在精神啟示我們,既要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敢于抓住歷史時機,又要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立足國情務實進取。1917年二月革命后,不能照舊維持自身統治的沙皇政權迅速土崩瓦解,俄國進入了“兩個政權”并存表象下的無政府狀態。政治上的危機、經濟上的苦難以及軍事上的失利使俄國局勢呈現“劇變”態勢。列寧很快意識到布爾什維克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機會,拖延起義就是“自取滅亡”“就等于斷送革命”。他說:“如果我們現在不奪取政權,歷史是不會饒恕我們的。” 〔17 〕234隨即列寧回國并根據新的形勢制定革命策略,及時轉變口號,滿足人民對和平、土地和面包的愿望,同時排除了黨內對武裝奪取政權時機并未成熟的分歧,最終領導工農群眾抓住歷史“劇變”的契機,實現了奪取政權的目標。同時,列寧立足蘇俄生產力落后和農民占多數的客觀國情,遵循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反對將革命直接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主張“漸進”地發展革命并實施了一系列漸進發展的具體措施。他認為十月革命是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的準備階段,它的未來發展趨向是社會主義。由以上可以看出,十月革命的爆發既是解決現實矛盾的需要又是適應俄國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它體現了現實政治壓力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之間的暫時統一,同時啟示無產階級政黨在領導革命和建設的進程中既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又要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在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我們應該充分體會列寧關于十月革命發展進程的內在精神,認識到經濟文化落后的東方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必然是一個長期的艱辛過程,雖然我國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但是依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仍要立足國情,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穩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十月革命開辟了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試驗田,它作為影響20世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重大歷史事件,不可避免地成為“后蘇聯時代”國家政治輿論的熱點話題。近些年來,國內外學界出現了否定十月革命的思潮,有些學者宣揚十月革命不符合歷史發展規律,是“一小撮人的密謀”和“政變”,是一個“悲劇性的錯誤”和“早產兒”;有些學者認為這場革命的代價遠遠大于“改良”,它打亂了俄國歷史的進程,阻斷了俄國資本主義現代化的道路,是蘇聯解體的“原罪”。十月革命所蘊含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內在精神,對匡正西方學者對十月革命的歪曲提供了方法論指導。首先,十月革命的爆發有其歷史合理性。當一國上層建筑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阻礙時,必然要通過來自“上層”的改革或者“下層”的革命為社會發展掃除障礙,而采取改良還是革命主要取決于當時的社會存在。在俄國,無論是沙皇政府還是臨時政府都逆歷史潮流而為,在政黨“攻守邏輯”中逐步喪失存在的合法性,而布爾什維克順勢而為組織領導了十月革命,為俄國現代化掃除了障礙。它的爆發是社會矛盾博弈中民心向背的選擇,不是“一小撮人的軍事政變”,正如恩格斯所言:“把革命的發生歸咎于少數煽動者的惡意那種迷信的時代,是早已過去了。現在每個人都知道,任何地方發生革命動蕩,其背后必然有某種社會要求” 〔3 〕566。其次,不能把對蘇聯政權發展的價值評判同十月革命發生的歷史必然性混為一談。十月革命開啟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坐標原點,它之所以成為后蘇聯時代爭議的輿論點不在于革命本身,而在于革命后建立的無產階級政權在政治建設和經濟建設中所遭受的挫折和不幸。正確理解十月革命,需要我們把十月革命與蘇聯發展道路剝離開來,不能將蘇聯政權建設的成敗作為衡量十月革命的標準,更不能將蘇聯模式的覆滅“歸罪于”十月革命,正如我們不能把“日不落帝國”的衰落“歸罪于”英國革命一樣。總之,我們應該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實事求是地看待分析十月革命,既不能用現實去否定歷史,也不能用歷史來裁剪現實。我們不能因為十月革命產生了無產階級政權就賦予它本身所不具有的特殊價值和功能,也不能因為后蘇聯時代的挫折和劇變而“去革命化”,視革命為“原罪”,從根本上否定人民的“革命權”,畢竟“革命權是唯一的真正的‘歷史權利——是所有現代國家無一例外都以它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唯一權利” 〔1 〕395。

十月革命改變了俄國無產階級和貧苦大眾的歷史命運,實現了俄國社會的大變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開辟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階段。它的光輝不會因為蘇聯模式的失敗而大打折扣,也不會因當前資本主義仍具有較強生命力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而黯然失色。2017年是十月革命勝利100周年,認真領會十月革命發生發展中所蘊含的內在精神,對于正確認識列寧主義的歷史地位以及指導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仍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俞良早.馬克思主義東方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列寧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5〕列寧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列寧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7〕列寧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列寧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列寧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0〕列寧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1〕列寧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2〕吳恩遠.十月革命發動的內在邏輯性〔J〕.江漢論壇,2007(9).

〔13〕列寧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王進芬.列寧共產黨執政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8.

〔16〕列寧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7〕列寧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責任編輯 王建軍

猜你喜歡
列寧
俄羅斯醉漢 竟想偷列寧遺體
環球時報(2023-02-08)2023-02-08 17:17:28
列寧
中外文摘(2022年15期)2022-11-21 14:50:39
列寧的偉大人格及其當代意義
意識形態建構理論的源與流:從馬克思到列寧
學術論壇(2018年4期)2018-11-12 11:48:36
列寧晚年意識形態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論列寧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思想
列寧:沙皇專政的囚徒
領導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8:55
民意調查:列寧和斯大林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
列寧的贈言
紀念列寧
環球時報(2013-01-22)2013-01-22 17:43:5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a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国产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色图|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日本www在线视频| 久视频免费精品6| 国产91蝌蚪窝|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国产无码在线调教| 天天综合亚洲| 欧美国产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日韩二区三区| 国产91高跟丝袜|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啪啪| 色爽网免费视频| 久久亚洲欧美综合|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伊伊香蕉综合精品| 97色伦色在线综合视频| 夜夜操天天摸|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国产区免费精品视频| 午夜欧美在线|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直播完整版| 激情亚洲天堂| 69免费在线视频| 91无码国产视频| 深爱婷婷激情网| 亚洲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成人亚洲天堂|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a级毛片网|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在线精品自拍| 广东一级毛片| 亚洲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亚洲视频二|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狠狠色丁香婷婷|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久久香蕉国产线| 成人免费一级片| 91亚洲视频下载| 亚洲三级片在线看| 亚洲无码久久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欧美日韩|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