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
【摘 要】 “大舞美”觀念給藝術創作理念帶來了深刻變化。設計師們應該用“大舞美”觀念來思考戲劇舞臺,要以創意 為引領,平衡技術與藝術的關系,把握好二者的節奏,使雙方相互融合,形成良性互動。
【關鍵詞】 大舞美;舞臺美術;演藝技術;人才培養
文章編號: 10.3969/j.issn.1674-8239.2017.04.010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Technology Under the Concept of "Vast Stage Design"
CAO Lin
(China Institute of Stage Design, Beijing 100710, China)
【Abstract】The concept of "Vast Stage Design" has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for the artistic creative ideas. Designers should use the concept of "Vast Stage Design" to think about the drama stage, emphasize creativity as leader,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and art, grasp the rhythm, make the mutual fusion, form well move mutual.
【Key Words】Vast Stage Design; stage design; technology for performing arts; talent training
1 中外交流給舞臺美術領域帶來新氣象
隨著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以往那種單一服務于戲劇舞臺、為表演而設計的舞臺美術設計理念,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于社會需求。從戲劇舞臺本身來看,多元化的藝術風格和更加靈活的觀演關系,要求舞臺設計師們要面對更為復雜的時空變化,用不斷創新創意的設計作品來適應時代的要求。當然,一些優秀的創意也在引領提高觀眾的審美趨勢和欣賞水平。
如果把眼光放遠一些,在思路上走出劇場,用“大舞美”觀念審視舞臺美術領域就會發現,這個已經產生了巨大變化的社會和時代向藝術家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創新也給藝術創作理念帶來了深刻變化,整體上的知識結構都需要更新。舞臺美術在更廣闊意義上的專業屬性發生了一些變化——它已經突破了舞臺的相對局限性,邁向了廣闊的社會服務、走進了變化萬千的大自然。比如,現在國家正在大力推進的文化創意產業、文化旅游產業、特色鄉鎮建設等等,處處會看到舞臺美術設計者們的身影。“舞臺美術”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載體之一,擴散到更為普及性的公共文化服務空間。
這種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是,舞臺美術設計專業本身先天的素質就具備理論與實踐相呼應、藝術與技術相結合、多種學科相互交融的特征,所以在文化創意方面顯示出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既有想象力也有執行力,他們更善于把抽象的設計構思具體化,進而使其順利“落地”。
2 更加寬廣的舞臺空間催生“大舞美”觀念
近年來,舞美領域倡導“大舞美”觀念,在藝術視野上更加開闊。設計師們面對新生代觀眾群體,在承繼傳統美學體系的基礎上,不斷求新圖變,使舞臺的視聽效果更加豐富。“大舞美”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
首先,從專業內部理解“大舞美”觀念。在中國的傳統戲曲舞臺上,只是滿臺大白光照耀下的一桌二椅,但其程式化的擺放形式,加上與演員之間的互動,形成了復雜的時空觀念。這種行之有效的舞臺樣式,隨著傳統劇目的成熟而逐漸固化。到近現代,在西方鏡框式舞臺影響力的沖擊下,傳統戲曲舞臺樣式已經基本失去了向當代發展轉化的機能。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觀眾對舞美的認識就是布景、化裝和道具,所謂燈光的功能基本等同于照明,不要求有多少變化,所謂音響,都歸到“效果”上——模仿風聲雷電等環境聲音。而現在的舞美完全不一樣了,從舞美自身行當劃分上有所擴展。不僅原來的內容在材料更新和功能使用上更加豐富,舞臺上應用到的設計門類出現了新媒體藝術、裝置藝術、復雜的舞臺機械設備及眾多新型材料的使用等,大大地促進了舞臺美術的表現力。所以,當今的設計師要廣泛了解掌握新技術、新材料,不僅要在設計方案上高度契合劇目所表現的內容,為表演而設計,而且還要顧及觀眾的因素,充分考慮不同劇場的空間特點和觀演關系。此外,在商品經濟的大背景下,設計師還要關注經費預算、硬件物流等內容。還有,就是在當下的數字網絡化時代,各種藝術門類之間的界限也愈加模糊。比如,在當代藝術的行為表演作品中就含有戲劇因素,形成“戲劇無處不在”現象,舞臺美術與當代藝術觀念相互影響,成為外延拓展的一部分。
其次,泛化至外部理解“大舞美”的涵義。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舞美的疆界在外延。舞美設計師的工作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幕后英雄”,他們的視野從戲劇舞臺逐漸放寬到更廣闊的社會空間領域。一些娛樂性的“秀”、文體活動、節日慶典、綜合晚會、旅游演出、民俗文化活動,甚至城市環境亮化工程、特色小鎮建設、創意產業規劃等等,這些項目都與舞臺美術設計之間具有交叉性和跨界性,都需要設計師發揮他們的創意才智。
因此,設計師們應該用“大舞美”觀念來思考戲劇舞臺,使舞美之“美”,更偏重于戲劇“美學”的整體性,而非僅僅是美術之“術”的層面。
3 演藝設備行業技術性與藝術性的契合度將越來越高
我們已經處于一個“新文化創意時代”,同時,數字網絡技術也已經覆蓋我們所有生活角落的大背景下,社會經濟和文化建設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所謂藝術和技術也在趨于高度融合的狀態。在眾多藝術門類當中,舞臺美術是與科技聯系最為緊密的藝術形式。從發展歷程來看,每個時期的舞臺美術都運用了當時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在戲劇本體發展相對遲緩的現代,得益于多媒體技術的進步,舞臺美術迎來了蓬勃發展的好時機,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戲劇形式的多樣化發展。
然而,長期以來,中國演藝設備行業從整體上都比較被動,從研發到生產,都是根據市場的具體要求進行器材的加工,缺乏自主創新和主動開拓的意識。所以,筆者建議,面對日新月異的市場需求和國際競爭,我們的企業要主動出擊,大力強化創新意識,要勇于探索一些引領性的新概念和新技術。這也是一個新的話題和課題。演藝設備行業的總體發展趨勢,往往都是由戲劇舞臺的潮流所引領的。就燈光和音響專業設備和技術而言,戲劇舞臺上多元化與個性化的需求,帶動相關技術和設備的應用。因此,企業要主動與藝術家們互動,廣泛深入了解藝術創作基本規律,全面靈活理解藝術作品呈現形式;同時,要有一種淡化功利色彩的雄心壯志,重視創意研發,與藝術家合作,把藝術家的思想和行為納入演藝設備創新設計當中。
“大舞美”觀念下藝術與技術的邏輯關系,就是首先要發現技術本身具備的審美要素,從“技術服務于藝術”,進而發展到“藝術與技術相互融合”。
4 以創意為引領,平衡科技與藝術的關系
伴隨著各種多媒體技術在舞美設計中的運用,舞臺美術極力展現高科技帶給人的感官刺激,一度出現奢華之風。由此引發了一些思考,應不應該在戲劇舞臺上使用機械裝置、LED大屏幕、投影技術和一些煙霧特效等技術手段,一直是爭論不休的話題。
筆者認為,舞美設計的價值在于為表演而設計,甚至要用自己的語言參與表演。對戲劇舞臺而言,適合就是好的。如話劇《兵者,國之大事》中使用的升降和旋轉裝置,音樂劇《烽火·冼星海》中使用的視頻投影技術,都與舞臺表演融為一個共生的有機整體。再比如話劇《從湘江到遵義》、兒童劇《紅纓》等劇目,也不同程度地使用了一些現代科技手段。即使像芭蕾舞劇《八女投江》、舞劇《家》等這一類在舞臺布景和裝飾方面較為簡潔的作品,其實在燈光設計方面也是極為講究的,多重設置而變化復雜的燈具保證了層次感和微妙的氣氛變化。這些技術都有效地支持了戲劇表演的節奏和氣氛,成為不可分割的必要成分。我們要肯定優秀的舞美創作,反對脫離實際的大制作。所以,在新文化創意時代,要求舞美設計師要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廣泛涉獵數字技術帶來的新興領域,以藝術創意引領技術應用,合理利用高新技術含量增強藝術作品的張力。
舞臺美術是非常物質化的藝術,簡陋、簡單和簡約具有不同層次的含義,既要呈現出簡潔、干凈的視覺效果,又要理性、節儉的物質投入,合理平衡科技與藝術的關系,這個話題需要舞臺美術從業者持續思考。
5 大舞美觀念為專業人才培養提出新課題
整體來說,舞美專業領域不斷擴展,人才后繼有人。
2012年,教育部出臺了新的學科劃分目錄,在新設立的一級學科門類“藝術學”下設置“戲劇電影電視美術設計”,這是舞臺美術專業的準確名稱。在我國,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和中國戲曲學院這幾所國家級的專業高校,都開設有專門的舞美設計專業。這幾所高校有比較悠久的辦學歷史,有雄厚的教育資源和學術積累,可以說是“精英教育”。但是這幾年出現了快速發展的勢頭,據不完全統計,進入21世紀以來,全國開設本科學歷舞美專業的院校增加到四十多所,這個數字可以折射出社會對舞美人才的需求。同時,這幾年報考舞臺美術專業的人數也在持續上升,藝術院校的招生報名人數歷來都是風向標,它昭示著專業的發展走勢和社會追捧度。
舞臺美術設計專業本身的先天素質就具備了理論與實踐相呼應、藝術與技術相結合、多種學科相互交融的特征,所以他們在創意和實施兩個方面都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既有想象力也有執行力,他們更善于把抽象的設計構思具體化,進而從“襯托表演”轉向“為表演而設計”,最終達到“參與表演”——與戲劇舞臺形成共存關系。
面對新形式下的人才培養需求,我個人有四點建議:一是招生方向上有所調整。將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更多面向一些有實踐工作經驗的人,而不是一味地只面向高中生。二是教學過程,基礎訓練和專業創作應同步。自始至終都同等重視造型能力、創作方式和戲劇舞臺設計的訓練,使這幾項訓練內容同步推進。三是課程內容上優化銜接過渡。四是加強實踐環節。在實施過程中也要貫穿始終才行——對學生腦、眼、手的訓練要同步。
在這個令人興奮的新文化創意時代,舞臺美術在融入越來越多的科技元素的同時,要理順技術與藝術的邏輯關系,把握好藝術與技術的節奏,形成雙方的良性互動,這或許就是筆者對演藝設備行業未來發展的期待。
(編輯 張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