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燕
【摘 要】當前幼兒園教育追求培養幼兒科學意識及實踐能力培養,強調幼兒科學素質發展,傳統教學模式中單一的科學知識教學已不能滿足幼兒學習需要。而引入科學探究課程,讓幼兒在實踐探究中發現知識、獲取知識,實現知識與技能、思維與情感的全面發展,十分契合當前幼兒教學需要。本文從實際出發,根據幼兒思維認知特點及教學要求,從多方面探討在幼兒教學中如何有效開展科學探究課程。
【關鍵詞】幼兒園;科學探究課程;開發;應用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會解題、考試會拿高分”已不再是判定學生學習成果的唯一標準,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基礎教育倡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實現人才培養素質化。而幼兒園學習作為幼兒教育啟蒙階段,對幼兒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學習思維等方面培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此階段培養幼兒科學求真意識、發展幼兒實踐探究能力,為幼兒進入小學學習打下堅實基礎,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經過近年來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幼兒園科學探究課程的開發與應用取得了矚目成就,但還存在不少問題,如何進一步優化科學探究課程教學策略,提高科學探究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當前幼兒科學探究教師探索重點。
一、幼兒園科學探究資源開發利用的研究
教學資源開發是科學探究課程的研究重點,直接關乎課程教學的有效性。科學探究資源可分為軟件資源與硬件資源兩大類,教師要雙管齊下,保證課程教學的合理性。軟件教學資源的開發主要遵循以下兩個原則。其一是主體性,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展主體是幼兒,而幼兒基礎知識儲備有限,對一些復雜、抽象的科學原理難以理解,對一些操作復雜的探究活動也難以完成進行下去,因此教師要要選擇原理簡單、易于操作的科學探究項目,保障科學探究活動的實效性。其二是趣味性,幼兒對一切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喜歡游戲,教師要抓住學生這一天性,充分發掘趣味科學探究資源,將科學探究變成一個玩樂的過程,寓教于樂,讓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科學探究中來,培養學生探究興趣。例如教師可以從幼兒生活實際著手,讓學生“制造”彩虹,在制造彩虹的過程中了解光的折射及反射現象。硬件資源開發也主要涉及兩個方面,其一是利用好現有教具的,部分實踐探究活動都不便于操作或幼兒操作困難,這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用多媒體演示科學探究過程及現象,在讓幼兒進行思考探究,以此提高教學效益;另一方面,教師要充分開發廢舊用品,變廢為寶一直是幼兒教育的一個主題,教師在科學探究資源開發、利用中也要深入貫徹這一理念,降低教學成本,培養學生優秀的思想品德。
二、幼兒園科學探究環境創設的研究
科學探究環境也分兩個方面。一是大環境建設,教師在平時要加大宣傳,在學校里掀起一股崇尚科學、崇尚實踐出真知的學習風氣,讓幼兒以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為榮,以此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讓幼兒充分參與到科學探究活動中來。同時,教師還可在園中創設科學角,為幼兒提供一個交流想法的平臺,讓幼兒在課后自主進行科學實踐活動。二是課堂教學環境建設,教師既要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輕松的探究氛圍,讓幼兒全身心投入到探究過程中來,又要給幼兒創造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環境,使幼兒在實踐探究過程中不被他人干擾。只有如此,創建好這兩個科學探究環境,才能切實將科學探究課程效益發揮最大,促進學生科學求知意識及基本科學素養提高。
三、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的實踐研究
實踐是科學探究課程的重中之中,在實踐活動中,教師要以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的身份參與到活動中去,要尊重幼兒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幼兒主觀能動性,開展好活動實踐。例如在探究光的反射與折射時,先向幼兒提問:同學們有沒有見過彩虹呢?你們見到的彩虹是什么樣子的呢?這個時候幼兒便七嘴八舌的議論起來,教師再稱熱打鐵,向幼兒發問:你們知不知道為什么大雨過后馬上出太陽才會有彩虹?想不想自己“制造”出一個彩虹來?此時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便充分調動起來了,再給他們示范如何“制造”彩虹,讓幼兒看到現象后解釋其中原理,以此取得事倍功半的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將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在他們了解原理后,提出一個有關原理應用生活實例,并動手做一個簡易成品。在實踐活動中發展幼兒的知識應用能力及創新能力。當然,教無定法,課堂是千變萬化的,幼兒也可能在實踐活動中迸發出諸多靈感,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教學藝術,善于應變,切實提高實踐活動質量,促進幼兒學習發展。
結語
科學探究課程是科學啟蒙教育,它為幼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科學學習、實踐平臺,對幼兒今后學習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本人根據多年教學經驗,從三個角度闡述了高效科學探究課程的構建策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以幼兒學習發展為最終教學目標,使學生認知、探究過程與科學知識內容三者和諧統一,真正提高科學探究課程的實用性,提高幼兒園教學質量,推動幼兒教育體系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蓉.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與指導[J].學前課程研究,2009.No.39(2):26-28
[2]王美娟.提高幼兒科學探究有效性的指導策略[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6):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