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舒倩+陳燕飛
摘 要:杭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民辦博物館發展的勢頭良好,其存在也有重要的意義。民辦博物館不僅僅是公辦博物館的有益補充,更是帶有鮮明的地域性和特色性的標志。但是由于民辦博物館的“民辦非企業單位”性質,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遇到了重重阻礙。本文基于對杭州地區民辦博物館的調查,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幾家民辦博物館通過實地調研、館主訪談等形式,深入探索杭州民辦博物館的生存現狀。
關鍵詞:杭州; 民辦博物館;發展現狀
本文系2016年浙江省大學生“新苗人才計劃”項目《民辦博物館的生存現狀調查與反思――以杭州地區為例》成果,項目編號2016R42302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各類博物館不僅是中國歷史的保存者和記錄者,也是當代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見證者”[1]。博物館是展示國家歷史文化的重要場所,博物館也承載了一代人的記憶。在2016年國家文物局發布的博物館統計數據中,杭州共有15家民辦博物館[2],占杭州博物館總數的27.78%,在全省居于領先地位。但是民辦博物館由于“民辦非企業單位”的性質等原因,生存現狀不容樂觀。
1 場地不足,資金匱乏
民辦博物館不同于公辦博物館的重要一點在于,它是“由社會力量利用非國有文物、標本、資料等資產依法設立并取得法人資格,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3]。收藏家出于“情懷”或“情結”,建立了民辦博物館。浙江省第一家私人辦的圓木博物館(東方圓木博物館)館長胡興法介紹說,“辦這個博物館是因為自己的愛好。在當今,圓木已經沒有什么使用價值了,走進博物館讓更多人知道這門手藝,便是它最好的歸宿”。杭州眼鏡博物館、江南錫器博物館博物館、高氏照相機博物館也都表示一開始建立屬于自己的博物館都是因為“愛好”,同時想把自己成果分享給大家,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這是民辦博物館建立的最初原因,也是造成民辦博物館現狀的主要原因。
“弄堂里的博物館”是對民辦博物館最真實的概括。它們或是隱藏在居民住宅區里、或是散布在狹窄的巷子里,或是被遮蔽在企業的角落里。場地的限制,導致民辦博物館難以“做大做強”;無處擺放的文物,難以傳遞出那一份屬于歷史的美感。
高氏照相機博物館高繼生館長戲謔地稱自己是“啃小族”,每年兒子給他十萬元支持他的博物館建設,但是即使如此還是難以維持。為籌辦“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照相機展覽”,高老館長只能忍痛拍賣了自己的藏品[4]。而以企業為依托的眼鏡博物館,在資金越來越匱乏的時候,只能選擇將自己的博物館不斷縮小,來維持自身的發展,展示企業文化。
2 人才緊缺,文物難修
博物館的運營不同于一般的企業運行,在日常的展覽之外還需要進行精細的保護工作。而這樣的保護工作,亟需要“博物館人才”。在國家文物局發布的《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指出,將大力進行博物館人才的培養,推進“文博人才金鼎工程”,由此可見博物館人才對博物館發展的重要作用。
通過這幾家民辦博物館的調研,我們課題組發現這些博物館大都是“四位一體”,博物館館長既是藏品的管理者、講解者,也是保護者、修復者。由于館長的時間以及精力有限,很多文物都無暇顧及。同時,高繼生館長指出,“由于藏品的特性,在許多藏品的修復方面不得不聘請專業的人員”。同時,由于場地的限制,許多藏品都不能得到很好地展示,它們只能被擠在某個角落里,或者是堆砌在倉庫里。潮濕的環境對文物的損壞尤為嚴重。民辦博物館沒有雄厚的資金支持,它們很難有很好的通風系統、防潮系統,加之缺少人才支持修復文物,很多藏品漸漸地成為“殘品”,甚至是“廢品”,這對文物來說是一項很大的損失。有館主也指出,政府部門能夠舉辦這樣的培訓班,讓民辦博物館人員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能夠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
3 關注偏少,亟待扶持
民辦博物館“藏”在民間,其社會的關注度遠遠不及公辦博物館。2008年,杭州市為發展青少年教育,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開展了杭州市青少年學生第二課堂行動計劃。中小學生利用假期時間深入博物館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大大地提高了公眾對公辦博物館的認知度。而民辦博物館由于本身選址不如公辦博物館,大多處在“郊區”,訪問的人數明顯偏少。
同時,電視、報紙等媒體在宣傳博物館時,民辦博物館的出鏡率明顯較低,大多也都是言說民辦博物館的“尷尬”處境,以及發展的艱難,并未能把民辦博物館自身的特色、優勢以及舉辦的展覽等做一些“正能量”的宣傳。而在自媒體發展的今天,很多公辦博物館都建起了宣傳自己的公眾平臺,微信、微博等,而民辦博物館由于館長大多數年齡比較大,難以緊跟時代的潮流,不會使用網絡,也沒有資金、精力去建設和維護這些網站。雖然館長們都懷有這樣的一份“愿望”,卻終究難以實現。
4 時代挑戰,功能欠缺
民辦博物館的功能大多還局限在陳列、展覽等方面,其單一的運營模式,難以適應時代的挑戰。在許多公辦博物館中,單純的博物館已經慢慢地向“復合型”的博物館轉移,比如騰訊與故宮博物院合作開發游戲、國家博物館入駐天貓商城等等。在文化產業興起的今天,國家也大力推進文博創意產業的發展。雖然民辦博物館大多都有這樣的意識,卻因技術、資金等原因未能很好地開發這一塊產業。
多樣化的發展是時代的要求,雖然在我們課題組走訪的幾家民辦博物館里雖然也有像高氏照相機博物館多次舉辦展覽、江南錫器博物館舉辦學術活動、眼鏡博物館依托眼鏡行業展示企業文化、圓木博物館承辦“第二課堂”等多重形式展開活動,但是這樣的功能的挖掘遠遠不能適應當今的精神文化需求,在這一方面,民辦博物館還需要積極探索,建立起“復合型”的博物館,促進其多元化的發展。
杭州民辦博物館事業仍在蓬勃發展,民辦博物館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大難題亟待解決?;趪摇皞鞒兄腥A文明”的要求,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民辦博物館必須要抓住博物館由博物館的衍生品向文博“IP”轉型的機遇,日益發展民辦博物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2016年11月10日在廣東省深圳市國際博物館高級別論壇開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向論壇致賀信中提到中國各類博物館的重要地位。
[2]國家文物局:《關于印發2015年度全國博物館名錄的通知》
[3]國家文物局:《關于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文物博發[2010]11號)
[4]該藏品不屬于博物館的藏品,為館長私人所有
作者簡介
吳舒倩(1996-),女,浙江開化,本科在讀。
陳燕飛(1995-),女,浙江杭州,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