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湘西自治州保靖縣碗米坡鎮土家語漢語雙語教育為研究對象,實地調查了解了當地小學土家語漢語雙語教育的現狀,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了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建設性的對策。
關鍵詞:雙語教育;現狀;對策;土家語
對于雙語教育的理解,學界有不同的看法。英國教育家DerekRowntree認為“雙語教育是培養學生以同等的能力運用兩種語言的教育,每種語言講授的課業約占一半”。[1]著名的雙語教育專家M.F.麥凱(加拿大)和M.西格恩(西班牙)曾在《雙語教育概論》中作出定義:“雙語教育這個術語,指的是以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語的教育系統,其中一種語言常常是但并不一定是學生的第一種語言。”[2]我國著名學者嚴學窘認為“雙語教育即使用兩種語言,其中一種通常是學生的本族語言,作為教育教學實施的工具”。[3]可見,學界對雙語教育的理解雖有分歧,但一般認為雙語教育是一個包括母語和第二語言教學的體系。同時,對雙語教育的理解還有廣義狹義之別。廣義的雙語教育就是泛指使用兩種語言進行教學的教育體制。狹義的雙語教育就是特指在一個多民族國家里以少數民族學生為教育對象,使用其本族語和主流語(族際語)兩種語言的教育系統,我國學者通常稱其為少數民族雙語教育。[4]
關于我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模式,戴慶廈教授則是將我國雙語教育劃分成一貫雙語類型、小學雙語型和輔助雙語型三種。由于我國少數民族的分布情況不同,社會文化發展情況不均,少數民族雙語教育也因地區、民族、居住環境、方言等諸多的因素的差異體現出了不同的特點。在各地區的少數民族雙語教育過程中,就著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語言環境和文字使用的差別,實行的雙語教育的目標也不一樣了,因為雙語教育在其發展的模式上呈現出了多樣性,具有了地區的民族特色風格。湘西州的雙語教育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是湘西自治州民族教育改革的黃金時代,1956年,在土家族被確定為單一少數民族后,土家族地區的小學紛紛開始運用土語教學,龍山縣、永順縣、保靖縣等縣的他沙鄉、對山鄉、小白鄉、龍頭鄉等鄉小學教師,積極向土家族群眾學習土語,課堂上運用土語進行輔助教學。吉首大學的葉德書副教授是州內知名的土家語專家,《創制<土家拼音方案>的緣起和經過》(葉德書、彭秀模合著)、《土家語拼音方案草案》等文章是目前國內研究土家語語言和教學的權威論述,著重分析“土家語漢語雙語教學實驗”對土家族兒童掌握漢語過程的影響,也是從雙語教學層面討論。因此少數民族的雙語教育模式多種多樣,文中湘西州保靖縣碗米坡鎮小學的采用的則是一種將民族語文作為一門課程,并只在小學里開設,主要教學用語為漢語并使用統編的漢語文教材的特殊型雙語教育模式。這種模式是“對癥下藥”般爭對某些少數民族地區所作出的權益型教育模式,因為理論上還不夠成熟,因為普及面并不廣。由此可以看出湘西教育工作者對于本地區的雙語教育研究多從學生學業成績著手,側重雙語教學實驗。關于雙語教育歷史的敘述,教育工作者涉及很少。
保靖是土家族聚居區,目前保靖碗米坡鎮小學在開展土家語漢語雙語教育。碗米坡鎮小學全稱“碗米坡寄宿制小學”,坐落在湘西自治州保靖縣碗米坡鎮,距離縣城29公里。學校始建于1924年,原為一所村辦小學,1945年改為比耳區第二中心國民小學,1955年改稱拔茅中心完小,2006年更名為碗米坡中心完小,后改為碗米坡寄宿制小學。學校占地25畝,配備了多媒體教室、電腦室等多種功能室,實現了遠程教育資料共享。全校共有450左右的學生,32個老師,其中土家語老師4個。學校以“團結、奮斗、開拓、進取”為校訓,以“立人、立德、從生活起步”為辦學理念,對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管理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機制,成為酉水河畔寄宿制學校的典范,2004年被確定為“湘西自治州農村民族寄宿制試點校”。學校本著“科研興校”的理念,積極開展教育科研,大膽探索民族教育發展之路,推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團隊活動模式,把土家族擺手舞、土家鎦子等民族文化融入活動課堂。
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是少數民族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民漢兼通人才的需求進一步擴大,雙語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顯重要,尤其是在當前這個傳頌中國上下五千年傳統民族文化的社會,傳承并發展我國民族文化成為了文化工作者的重中之重,而民族語言又是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紐帶與工具。隨著民族語言的不斷消失、瀕危,少數民族地區的雙語教育勢在必行。為了掌握湘西自治州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情況,研究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為州內民族教育決策機關提供基礎資料和決策咨詢,為傳承湘西自治州民族語言文化做貢獻,筆者對湘西自治州保靖縣碗米坡鎮進行了走訪調查。
一、保靖縣碗米坡鎮雙語教育現狀
(一)師資力量及培訓情況
碗米坡小學共有450左右的學生,32個老師,其中4個土家語雙語老師,由此可以看出碗米坡鎮的雙語教育師資力量仍然十分薄弱。筆者在與老師的交談中得知,現學校里的這四個老師雖為土家族當地人卻不會說土家語,是由湘西州內雙語教育基地培訓了之后再進行教學的。校內曾有一名老師教學了三年雙語課程,非常有經驗,但是卻調走了。
湘西地區的雙語教師培訓工作已經開展多年,也有著一定的效果,但是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其培訓方式、培訓模式等方面存在問題。目前湘西州采用培訓模式是暑假期間抽取一個星期的時間,集中各個鄉鎮的雙語教師一起培訓,培訓內容主要為土家拼音,土家歌曲。培訓的主要目的是教會老師拼寫土家文字,以方便老師傳教于學生。
(二)少數民族雙語教育教材、課程情況
由于碗米坡鎮小學的雙語教育模式采取的是特殊型模式,只在小學開設,并只將民族語作為一門課程教授,因為碗米坡小學的雙語教育課程分別在四年級和五年級中實行,每個年級抽取成績較好的兩個班級,一共四個班,每周各班分別有兩節民族語課程,四個老師分別負責一個班級的民族語課程。
雙語課程的教材為1988年,葉德書教授使用《土家語拼音方案》,選擇了土家族優秀的搖籃曲、兒歌、咚咚虧、盤歌、諺語、謎語、童話、寓言和兒童劇等編寫了土家語課程教材《土家語課本》(共四冊),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上課時完全按照教材來教學。由于現今土家話的傳承出現嚴重的缺失問題,學生們從小并不會說土家語,因此在教學了一年后才開始學會拼讀,好在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濃厚,喜歡在課下拼讀土家語,喜歡哼唱老師所教學的土家語歌曲。土家語教師中有一位音樂老師,在音樂課的時候,會教學大家學習土家語校歌,但學生們依舊需要在有歌詞的情況下進行演唱。
(三)雙語教育中的教學活動
在2016年上半年,有四個雙語教育聯絡學校來到碗米坡鎮小學進行文化交流調研,學校邀請了保靖縣沙灣的土家文化傳承人來學校與老師們進行了交流,此次的交流開拓了校與校之間的聯系,也可以讓年輕的教師們分享一下雙語教學的經驗,互相交流。
校園中有一幢風情樓,經老師介紹,這座風情樓主要是用來學生進行少年宮活動以及傳承土家文化,里面存放有各種土家傳統樂器,道具等,還有學生們每周跳舞表演所使用的傳統服裝。由此可見,碗米坡鎮小學很重視土家語教育和文化傳承,這也是這所小學的特色之一,每年都堅持將年輕老師們送去培訓。在校園內的宣傳欄上可以看到,學校積極普及土家文化,欄上貼有土家族、擺手舞、茅古斯、銅鈴舞、竹竿舞、吊腳樓、土家鎦子等民族特色的簡介,讓學生們更直接的了解到土家的傳統文化。老師告訴我們,學校每周一進行升國旗,周二、四跳竹竿舞,周三、五跳擺手舞,而周三下午最后一節課用來使用風情樓讓學生們參觀,以弘揚土家文化、土家傳統風俗。
(四)雙語教育效果及師生語言能力情況
談及到土家語教學,老師跟我們說到,課程教學效果良好,由于教學班級抽取的是年級中成績較好的班級,學習能力強,學習興趣高,因此學生對土家語的學習十分認真,每次課程的教學都能較好的吸收,但是語言的學習除了課堂上的吸取,還要適當的進行反復使用來加深記憶。老師告訴我們,保靖縣及這鎮上的學生大多都不會說土家語,縣里及碗米坡鎮上土家語已出現瀕危現象,只有很少一部分的老人家會說,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已被方言所取代,生活中民族語言老不傳小,一來二去,土家語的傳承越發艱難。而在學校里,老師也不怎么會說,老師學生之間交流大都使用方言或者普通話,導致在校學習期間沒辦法與學生使用土家語相交流,因此土家語教學效果只能看學生自己的學習能力了。
二、碗米坡鎮雙語教育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碗米坡鎮當地學校土家語漢語雙語教育現狀的調查,我們發現當地的雙語教育雖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在政策落實、教學模式、民族語教材和師資力量等方面還存在著很大問題。
(一)雙語教育政策處于停滯狀態
通過對學校的少數民族雙語教師的采訪中可以看出,碗米坡鎮的雙語教育課程處于州里的試點教育。州內試點的學校出現的問題大多與碗米坡鎮小學一樣,80年代中期以來湘西地區的雙語教育曾進行了一系列效果良好的教學實驗,卻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更大范圍的推廣。教學實驗成果沒有得到推廣發展,師資不斷出現問題,機構建設變動太大,資金短缺等各種問題逐漸導致90年代后期至今湘西地區的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發展開始停滯不前。采訪中雙語老師還認為雙語教育只是為了讓學生在土家語逐漸被漢化的情況下學會說土家語,而不是讓學生們從真正意義上掌握土家語。
(二)雙語師資力量薄弱、不穩定,教學能力欠缺,經驗不足
校內雙語教學的老師皆是剛畢業進行教學的年輕老師,老師本身雖為土家族,卻早年求學深造在外地,根本不會使用土家語,為了進行土家語教學,經過了三番湘西州里的培訓才了解土家語的皮毛,教學著他們并不擅長的語言,這個根本要素就存在著缺陷;再者剛畢業的年輕老師沒有過多的教學經驗,僅憑著自身的教學愛好方式和照葫蘆畫瓢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教學質量。還有教師被調走這一事可以看出在保靖縣農村地區,雙語教師隊伍不夠穩定,沒有固定的團隊進行這項教學事項。
(三)雙語教育未能擔負起復興土家語的重任
作為本民族為土家族的學生們,對土家語像是初識語言。當下土家語嚴重流失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土家族老一輩會說土家語的已逐漸減少,家庭內部成員老不傳小,從小交流主要靠地區方言,從而導致土家語的傳承受到影響,逐漸流失。而學生需從頭開始學習土家語,不僅從興趣方面更從日常使用方面來看,學習有著一定的難度。即使外在因素準備的充足,作為內部原因的學生自己及老師,都存在著嚴重的不足。
(四)雙語教材課程單一,教輔資料缺乏
幾年如一日使用的教材也成了當下的問題,教材單一,教輔資料很是缺乏。碗米坡鎮一直使用的都是全州統一的由州教委編寫的教材,共4冊。教材內容分為字詞拼讀和課文拼讀等。老師的教學也機械地圍繞教學生學習拼讀方法以及教授課文,并沒有從專業的角度教學少數民族語言的精髓,從語言的各個要素出發教學少數民族語,讓學生從根本上學習少數民族語。
再者對比其他課程,土家語課程所占比例相對較少,而土家語課程的學習難度又較大,學生們要在較少的時間內掌握學習內容相對困難。
(五)雙語教師教學培訓模式陳舊
州教委的雙語教育培訓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多是圍繞教學老師如何拼讀土家語,還未涉及到如何進行教學這點,使年輕教師在學習磨合過程中就開始進行教學,且教學過程中千篇一律的按照教材進行教學,教學初期學生難免對內容產生好奇而學習,但時間一長,因教學內容枯燥無味難免會對學習產生厭煩心理,這對雙語教育將會是嚴重的影響。
(六)雙語教育經費不足
對于一個擁有土家族特色的雙語教育學校來說,碗米坡鎮小學每周都會進行土家族特色活動,每月也會邀請土家族文化傳承人來到學校進行表演教學,近距離的讓學生感受到土家族的民族文化。而支持這一系列活動少不了需要大量經費的支持,因為沒有政府的支持,僅依靠學校單方面是遠遠不夠的。
三、保靖縣碗米坡鎮雙語教育的建議
總結以上碗米坡鎮雙語教育的現狀及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深化政策認識,做好教育規劃
保靖縣政府加大對雙語教育政策的貫徹力度,根據地區學校民族特色制定因地制宜的雙語教育政策,讓更多的人關注雙語教育。提高學校教師們對雙語教育的認識,只有老師理解了雙語教育的真正含義,才能促進雙語教育的發展;再者,根據不同學校,不同校內特色,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這樣才有利于學校更好地開展雙語教育;同時,學校領導也要嚴格把關,重視雙語教育工作,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
(二)加大政府對雙語教育的投入,促進均衡發展
只有國家地區政府重視了,地方教學才能均衡發展起來。政府重視了地區雙語教學的問題,加大對各地區的雙語教育的投入,控制少數民族地區的經費使用,每一點經費都用在該使用的地方,才能從根本上促進地區雙語教育的發展。成立相關少數民族語言文化相關的機構部門,嚴格執行各種相關政策落實到實處。民族文化的傳承不僅僅局限于授課這一方面,還應將經費多使用于各地開展民族文化活動,讓人們近距離的接觸民族文化,拉近文化與人之間的距離。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
師資力量薄弱是每個地區雙語教育面臨的最大的問題,而且雙語教師的水平是決定雙語教學質量的關鍵。雖然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雙語教育領域已然出現了大批的教師工作者,但在當前的雙語教學隊伍,不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能力上還很不適應社會的需要,有待進一步去提高。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雙語教師大多畢業于普通師范學校,在校期間學習的課程主要是漢語,只有少部分人學習過民族語。這是因為我國雙語教育起步晚,還未在師范學校內設立雙語課程,因此這些雙語教師并未能系統的學習到雙語教育的相關理論和知識。加上不少教師整日關注在如何教學,未能思考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因此在今后,應該擴展每年培訓的名額,讓更多的老師接觸學習土家語,了解土家族文化,以此來方便學校儲備師資力量。并通過培訓等形式讓教師有時間和條件的去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與其他教師進行互相探討互相借鑒,提高他們的理論知識水平。在挑選培訓老師這點上應該嚴格把關,選擇有責任心有思想進步心理的老師,提高雙語教育老師的素質。培訓內容應多種多樣,不局限于土家族拼讀,還應聯系土家族的民族文化一起進行教學,讓老師們在培訓過程中將土家族文化緊密聯系,融會貫通。再通過培訓考核來選拔可進行教學的老師,從一定程度上提高雙語教育老師的教學能力。
在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隊伍中,需要培養出一批高層次的人才,造就出一批專門從事雙語研究與雙語教學人才。不僅要融會貫通雙語教育的理論,還要有從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實際能力。我國的少數民族雙語教學隊伍要靠這一批人才來帶動,來促進。希望各地高等學校都來重視高層次雙語人才的培養。
(四)調整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模式,加強教材范圍
雙語教育不僅僅只是語言教育的問題,還與我國民族文化傳承發展息息相關,民族語作為傳統民族文化交流的載體,直接的影響著傳統民族文化的發展。教學模式、內容的單一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教育講究學習方法,只要方法用對了,過程可以事半功倍,學生學起來也輕松,從而興趣也提高了,學習效果也大大改善。因此學校應該結合自身的教育特色制定出多種多樣的教育模式,從語言自身的魅力出發,教學土家語的語音、語法、詞匯等元素,讓學生直接深刻感受到土家語語言的親和力;將日常用語與課間土家族特有的文化活動相結合,用語言帶動身體,合二為一,以此來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
教材的單一也是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重要方面,語言的學習離不開教材。因此需重視教材的內容編寫,將土家族日常生活編入教材中,讓學生找到共鳴,產生興趣學習;將土家族歌曲加入到教材中,增加學生學習土家語的樂趣;將土家族特有的日常使用語編入教材,加大學生日常使用的次數等。
(五)增加雙語教學學校之間的交流
碗米坡鎮2016年上半年進行過一次教學文化交流,州內四所學校來到碗米坡鎮小學進行雙語教育交流,受到了老師一致好評。在采訪過程中,不時有老師提出希望這類活動每年能多進行,不僅能促進州內各地區雙語教育的均衡發展,也有利于老師之間的互相交流學習,探討雙方的教學方式方法,更進一步的提高老師的教學素質和能力。在探討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基礎上,增強少數民族學生對民族的親切感和歸屬感,從根本上認識到傳承民族語言文化的重要性;在州內多進行民族文化相關的文娛活動,雙語學校的學生們可通過表演課程中習得的民族語言歌曲來激發對民族語的喜愛與熱情。
保靖縣碗米坡鎮土家語漢語雙語教育受到政府及學校的重視,學校的雙語教育也開展得有聲有色,對于保護和傳承土家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學校開展土家文化活動,既傳播了土家文化,也提高了學生學習土家語的興致。但學校的雙語教育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很多教育體制需要進一步完善。總而言之,保靖縣碗米坡鎮的土家語漢語雙語教育依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英漢雙解教育辭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
[2]M·F·麥凱,M·西格恩.雙語教育概念[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45.
[3]嚴學宭.中國少數民族雙語研究論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4]瞿繼勇.雙語教育與母語保存[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
作者簡介:石依婷(1991.5),吉首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