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叢穎
摘要:地方高校由于財政投入少,綜合實力較差,美術專業作為傳統專業,受到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的影響,難以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適時進行調整。美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影響到人才素質,對學生的就業有著決定性作用。隨著近些年來高校美術專業人才培養問題的凸顯,亟需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應用型人才素質,改善美術專業人才就業,促進地方高校美術專業可持續發展。本文通過對地方高校美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幾點反思,以期促進美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
關鍵詞:地方高校;美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專業應用型人才是國家人才培養的重點,可以很好地解決人才素質和就業問題,國家在十七大中制定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的核心,突出培養創新型人才,重視培養應用型人才。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應用型人才需求量大,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校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當地地域環境、社會、人文等因素的影響,并且財政投入少,綜合實力相對較差,美術專業專業性特殊,地方高校美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對于發揮人才優勢,培養高素質人才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一、地方高校美術學專業培養模式現狀
地方高校開設美術學專業主要以培養學生的基礎美術能力為主,在大一、大二階段所學內容主要為公共課和專業理論課,專業知識學習不多,主要開設專業技能、素描、色彩等課程;在大二下半學期會詳細分專業,學習國畫、油畫、版畫、水彩、設計等相關專業方向。美術教學方法和教育實習等課程也是學習的主要內容。一些地方高校美術專業設立之初,主要以培養美術教師為目的。所培養教師目標主要為中小學、中專等學校,課程大致分為教育國畫、教育油畫、教育水彩、美術教育等方面;主要開設美術基礎理論、美術專業技能類課程,學習中外美術史、藝術概論、心理學、中國畫、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等專業型課程,比較偏重理論;教學方式主要通過理論講授、課堂作業、教師示范等方式進行。地方高校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實踐環節流于形式,造成學生的動手能力比較差。
美術專業作為高效的“老專業”,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教學模式和師資結構,同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存在明顯的脫節。近些年來隨著高效的擴招,過去經營型人才培養模式,到現在大眾普及型人才教育方式,地方高校的規模都在一兩萬人之間。美術專業作為傳統專業之一,是培養中小學美術教師的主要途徑,隨著近年來畢業人數的增加,美術專業人才需求出現飽和態勢。就業形勢不樂觀,但是美術類專業報考人數卻一直較高。根據當前地方高校美術專業培養模式和人才就業情況來看,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存在脫節,迫切需要對地方高校美術專業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筆者根據長期教學總結,結合相關教學理論,根據當前地方高校美術專業人才培養中出現的問題,對課程設置、教學、考核等方面進行了幾點思考。
二、課程設置改革
當前地方高校美術專業培養目標同當地經濟實際情況存在脫節。傳統上美術專業主要培養教師人才,但是目前美術教師呈現出飽和狀態,要實現畢業生順利就業就要對專業培養課程進行改革,改變人才培養方向。傳統地方高校發展過程中幾乎沒有考慮人才需求的變化,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缺少民辦高校的市場調研和適時調整專業設置,不能及時取消一些就業能力差,社會需求量小的專業,造成學生畢業之后就業困難。地方高校美術專業學生在畢業之后,常常選擇教師、事業單位、特崗等就業,就業過程中面臨著重新學習,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
這些專業人才培養缺少充分靈活性,因此應用性人才培養機制下,美術學專業要及時調整,不能僅僅通過加強管理、調整課程內容方式來為繼生存,要把重點放到社會,通過引入一些特色專業,如字畫裝裱課程等,市場需求量大,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發展前景比較好,可以很好地擴大學生的就業面。
三、教學改革
高等院校要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改變傳統上學生型院校的發展方向,重視應用型院校發展,從過去給學生講解理論和原理,轉向講“怎么做”,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考核體制進行調整。美術專業要改變過去重視理論知識講解的習慣,對理論課程進行壓縮,將這些課程滲透到教師講授技法課程中。此外,要對課程設置思路進行調整,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課程設置,遵循“有用”、“管用”原則進行課程對接,重視課程的實踐性,開設學生容易接受,可以學以致用的課程。教師可以自己編寫講義、教材,教材選擇用時,不可以按照學術型人才培養模式選擇。傳統的教學模式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上課過程中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在技法課上老師做示范,學生按照教師的程序完成作業,學生無法領會技法的要領。對美術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教學改革,要形成以學生為中心,采取任務驅動、項目驅動、問題驅動、案例教學等方式進行,考慮到學生就業的多元性,可以采取分層教學,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課程。比如,學生可以選擇一些選修課,針對教師、考研、創業等不同就業方向,學生自主地進行課程選修,從而改變傳統被動的學習模式。
引進項目進課堂,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建立工學結合的全新教學方法。傳統課堂教學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不重視實踐操作,造成學生對應用細節缺乏理解。可以通過與行業崗位的結合,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學校可以嘗試同行業合作辦學,相互取長補短,通過與專業人員的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將企業發展成學生實踐的理想場所。課程和崗位融合,也實現了教學與職業的結合。學校可以建立專業工作室,對外承接項目,同時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將項目引進課堂,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操作,這種禪學結合的方式,能夠明確學生學習目的,同時提高學習自覺性。
四、考核方式改革
高效學生沒有了中考、高考的壓力,學習目標不明確,教師日常教學也沒有完善的考核機制,很多課程考核都流于形式,理論課常常采用閉卷考試。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缺少學習動力,考試臨時突擊背誦,并沒有深刻理解知識。技法課也不能對學生獨立完成任務情況進行準確評價,比如,人體寫生課中,學生常常反映沒有掌握基本的寫生能力。因此,一方面要對授課內容、課時進行調整,另一方面要對考核方式進行改變,比如透視課考核時,可以讓學生分組完成任務,可以繪制生活中常見建筑物的透視圖,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反復交流討論,及時請教老師,從而真正掌握知識。傳統上美術理論課采用閉卷考試方式,可以改為半開卷,允許學生帶一定的資料進入考場,改變傳統死記硬背的應試方法,讓學生自發性地改變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1]史曉楠.以社會需求為核心改革地方高校美術專業基礎課教學模式研究[J].大眾文藝,2015,(15):245.
[2]譚傳芳.淺析地域性美術資源在地方高校美術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J].美術向導,2013,(05):86-87.
[3]袁莉,張鳳華,劉波,譚正祥,蔡琨.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創新素質培養模式探析——以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為例[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132-134.
作者簡介:王麗,女,河北張家口市人,文學學士,張家口學院美術學院講師。
叢穎,女,內蒙古通遼市人,藝術學碩士,張家口學院美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