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超峰
降低物流成本要明確目標
文/姜超峰
當前,全國掀起了降低物流成本的熱潮。這是一件好事,若通過本次關注和行動,使物流成本大幅度降低,對中國制造的國際競爭力大有益處,也會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實惠。
有人從宏觀的角度研究物流成本,認為社會物流總成本占GDP的比重代表著物流成本的高低。那么,1991年我國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為24%,2016年大約為13.8%。已經有很大幅度的降低,為什么還要降?參照的指標是發達國家的8~10%,認為還有下降空間。有人從微觀的角度研究物流成本,認為物流企業的成本在增加,主要是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稅費成本增長較快,必須降低以獲取得生存空間。還有人從消費和商貿的角度研究,認為物流成本推高了商品售價,影響了人民生活。
物流成本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從物流環節看,社會物流總成本分為運輸成本、倉儲保管成本、管理成本,大體上分別占總成本的比例為54%、34%、12%。這個比例是否合理,應該如何改進另當別論。僅從我國的經濟布局看,礦產類資源分布在西部和西北部,而生產與消費地在東部和東南部,每年都有近30億噸的煤炭運出,且陸路運距在1000公里以上,必然產生較高物流成本。前些年,鐵路運力不足,每天有4萬輛大卡車往返于內蒙到秦皇島碼頭的京藏線上。隨著價格更為低廉的鐵路、水運的增加,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很快降低,說明這個指標與運輸方式、貨品結構、經濟結構關聯度較大。從成本科目上看,物流成本又分為折舊、維修、水電、油料、輪胎、路橋費、罰款、設施設備租賃、包裝、信息、無形資產攤銷、人員工資及五險一金、差旅、辦公、咨詢、財務費、融資成本、營業稅、增值稅、城市建設維護費、教育附加、地方教育費、房產稅、土地使用稅、印花稅、所得稅等。所有費用均從企業經營收入中列支,再扣除公積金、公益金,剩下的才是企業凈利潤。收入增加,成本增加低于收入增加,企業盈利才會增加;收入不變,成本降低,收入降低、成本更多降低,盈利也會增加。
在充分競爭的環境中,物流企業往往是降低服務價格以取得市場份額。過去的30年中,汽車貨運單價從噸公里0.5元下降到0.25元,不升反降。直到去年的治超,價格才有回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汽車普通貨運的收入利潤率為5%,倉儲業為2.5%。實際上,物流實體企業的獲利能力已經很弱,剛性成本不斷增加。降低物流成本,實在不應該在物流企業上打更多主意。那么,從政府那里降低物流成本如何呢?稅收改革試點后,物流企業紛紛反映稅收負擔不降反增,許多年過去了,依然沒能解決。這說明政府確有難處,一是政府負擔沉重,百業待興需要資金。政府的負債已達GDP的40%以上,土地財政難以為繼。各業都減稅,政府必須加大赤字財政,寅吃卯糧。二是龐大的紅頂中介雖已脫鉤,但壟斷的收費標準還在。比如,土地收儲、平整、測量、安全設施技術咨詢、安全評估、文物發掘、文物保安、庫區規劃設計、鐵路專線可行性研究報告等,這些在物流園區的建設中,大約占工程造價的12%~20%。
降低物流成本,應該把視野放得更遠些,方法才會更多。一要做好物流規劃,物流設施應該與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交通規劃同步進行。物流設施距城區60公里,倉儲、運輸和配送成本必然增加,污染和交通擁堵必然加重。二要調整產業布局,生產地和消費地距離不要太遠。地產地銷會減少很多運輸成本。三要落實多式聯運。18個部委下發的《關于進一步鼓勵開展多式聯運工作的通知(2016年12月28)》,無疑看到了問題的癥結,但實際只有兩個關鍵問題:實現設施設備的通用和完善聯運規則體系。四要加強物流組織和運行監督。公路治超把貨源推向鐵路,如果鐵路運費漲價則抵消治超的成果,降成本的目的并未達到。五要妥善處理當事各方的利益關系。政府減稅能否讓物流價格下降?回答是不一定,因為誰和盈利有仇呢,物流企業會愉快地接受政府的減稅而不會降價。六要盡快使用適用的物流技術和管理技術,包括裝卸搬運技術、存儲技術、自動分揀技術、信息技術、共同配送技術、包裝技術和運載技術,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七要確定降低成本的目標,做到什么程度才算降了成本,要有明確的指標體系。
降低物流成本,說著容易做著難,是一個復雜體系。只有各當事方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完成。C


成本之殤 梅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