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思運
〔摘要〕 在習近平治國理政實踐中,老子思想的獨特智慧得到了深刻運用。習近平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大國胸懷體現了老子“大邦者下流”思想,習近平遵循規律、尊重民意的治國態度體現了老子“治大國如烹小鮮”思想,習近平真抓實干、蹄急步穩的改革舉措體現了老子“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思想,習近平居安思危、見微知著的國安觀念體現了老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思想,習近平團結合作、互利共贏的國際交往原則體現了老子“智者求同,愚者求異”思想。習近平治國治理實踐不僅來源于對實現中國發展目標條件的認知,來源于對世界發展大勢的把握,也來源于中華文明的深厚淵源。
〔關鍵詞〕 習近平,治國理政,大國情懷,治國態度,國安觀念,老子智慧
〔中圖分類號〕B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7)02-0059-05
中國的和平崛起是中國對國際社會關注中國發展走向的回應,更是中國人民對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自信和自覺。高度重視“根植于中國大地”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在習近平治國理政實踐中得到了充分體現。習近平指出,中華文明“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 〔1 〕260 ,“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莊子等中國諸子百家學說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義” 〔2 〕 。習近平強調,“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 〔1 〕161。在不同場合的講話中,習近平引用傳統文化經典或者俗語來闡釋主張、發表觀點、說明問題,這已成為他的一種風格。其中老子的一些重要思想在不同場合被多次引用。研究和探討習近平對老子深邃思想和高超智慧的運用,為我們更深入、系統理解習近平治國理政的理念和實踐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視角,同時對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大國胸懷——“大邦者下流”
2014年3月28日,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中引用老子 “大邦者下流” 〔3 〕288來闡釋他對處理國與國關系的態度和看法。他說,大國要擁有容納天下百川的胸懷,就如同居于江河下游那樣。我們也期待世界能夠更多以客觀、歷史、多維的眼光觀察中國,中國愿意加強同外界對話和溝通,以開放包容心態傾聽世界的聲音,消除各種偏見和誤解,從而使世界真正認識一個全面、真實、立體的中國。
“大邦者下流”出自《道德經·六十一章》,是老子關于國與國交往的一個重要思想,蘊含著深刻的政治智慧。老子從“道法自然” 〔3 〕159 出發,認為強作妄為、恃剛凌物是促進事物走向反面并快速滅亡的根本原因。因此,在處理國與國關系包括大國和小國關系的問題上,老子認為:“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蓄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3 〕288 老子告誡世人,人類能否和平相處,處理好國與國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其中大國對待小國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更是關鍵因素。一方面,老子指出,不管是大國和小國,都應該謙虛處下,這樣才能“或下以取,或下而取”,確保大國與小國相互尊重,各居其位,各取所需,共同發展,天下和平。另一方面,在這二者關系中,老子又特別指出“大邦者下流”“大者宜為下”,強調大國在國與國關系中的主導作用和支配地位,提出大國應謙下包容,虛懷若谷,不可自恃強大而凌越弱小,這樣不僅能夠保持大國自身旺盛的生命力,以不至于“物壯則老……不道早已” 〔3 〕182,而且這樣才能贏得小國的心悅誠服,做到天下歸心、長治久安。正如老子所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3 〕303
“大邦者下流”蘊含了深刻的大國之道。中國走的是“和平崛起”的王道,而不是“逢強必霸”的霸道。習近平強調指出,只有和平發展道路可以走得通,中國不認同“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國際上有關中國發展起來后也搞霸權主義的擔心完全沒有必要。“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 〔4 〕習近平關于中國“和平崛起”的重要論述,具有深刻的文化根基和中國特色。第一,從文化傳統上,中國人的血脈中沒有稱王稱霸、窮兵黷武的基因。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以及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融合于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是對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第二,從發展實踐上,中國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們在政策上是這樣規定的,在制度上是這樣設計的,在實踐中更是一直這樣做的。第三,從現實要求上,中國要聚精會神搞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兩個基本條件,一個是和諧穩定的國內環境,一個是和平安寧的國際環境。只有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第四,從時代環境上,國與國之間、不同文明之間更加需要平等交流、相互借鑒、共同進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是當今世界的潮流。因此,習近平認為,中國作為負責任的世界大國,愿意虛心傾聽世界的聲音,以開放包容心態加強同外界對話和溝通。習近平這些論述是老子“大邦者下流”思想的必然邏輯和現實體現,是中國面對復雜國際環境,特別是某些國家基于“霸道”進行圍堵和挑釁的情況下,擁有足夠的戰略定力和戰略自信的智慧之源。
二、遵循規律、尊重民意的治國態度——“治大國如烹小鮮”
2013年3月19日,習近平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時針對治理國家之道指出:“這樣一個大國,這樣多的人民,這么復雜的國情,領導者要深入了解國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要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態度,絲毫不敢懈怠,絲毫不敢馬虎,必須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4 〕 “治大國如烹小鮮” 〔3 〕286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六十章》,其要義在于尊重治國規律,遵循法律規則,洞察國情,體察民意,其核心在于“不折騰”。老子認為,管理者能否真正順應民心、尊重百姓意愿,是實現國家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重要前提。《道德經》對于統治者脫離人民、違背民意,特別指出了作為管理者不能深入基層群眾,了解百姓疾苦而驕奢淫逸、發號施令,以致國家失序、民不聊生的情況予以深刻揭露和警醒。“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 〔3 〕327在這里老子深刻地揭露了管理者不能順應民心而“強作妄為”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為盜夸。非道也哉!” 〔3 〕262在這里,老子對管理者“驕奢淫逸”所帶來“非道”的嚴重后果給予了無情鞭撻。所以,老子認為,真正好的管理是順應民心、尊重民意,也只有這樣,人民才會真心擁護,真正好的管理者是“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3 〕289。
“治大國如烹小鮮”是老子給予后人極具辯證的深刻思想,也是作為大國領導人治國理政的重要智慧源泉,“治大國如烹小鮮”作為治國態度,在實踐中必然體現為一種政治理念和治國能力。一方面,就領導者而言,要以人為本,順民意。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這句話,很形象地說出了國家治理應該秉持的理念和精神。他指出,“人民是我們力量的源泉,只要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完成不了的任務” 〔4 〕。由此可見,不管是中央領導也好,還是地方官員也罷,“以人民為本”才是治理的根本。“掌勺者”不僅僅是指中央領導,也泛指各地方官員,甚至可以擴展到所有能夠作出重要政策決定的公務員,“治大國如烹小鮮”對于“掌勺者”提出的要求則是要把握好“適度”原則,做好政策決定。正如老子所言:“濁以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 〔3 〕116
另一方面,就治理國家而言,要尊重規律,不折騰。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繼續簡政放權,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創造良好發展環境。簡政與放權,二者是辯證統一的。前者是“有所為”,通過精簡機構、厲行節儉,切實減輕人民負擔,完成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后者是“有所不為”,即減少對各行各業的干預、束縛,使其自由發展,不受阻礙,并以法治予以保障。讓市場來決定生產要素的流動,不強加妄為,不行政干預,看似什么也沒做,其實已經做了一切。老子認為:“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3 〕178小政府,而后才會有大管理。這一觀點和政策,體現了我們黨對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管理規律的深刻洞察,也必將催生出一個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三、真抓實干、蹄急步穩的改革舉措——“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
2014年4月1日,習近平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發表重要演講時指出,我們推進改革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 〔5 〕。 有關大小難易問題,老子還有許多精辟的論述。《道德經·六十三章》指出:“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3 〕293老子說“道大” 〔3 〕159 ,同時認為“見小曰明” 〔3 〕259,強調大小兼顧,認為大生于小,多生于少。老子在提升人的思想視野和精神空間的同時,又提示人們大道及事理往往“隱晦”而“希聲” 〔3 〕221 ,需要知微者才能體會,見小者才能洞察。難易問題同大小問題一樣,老子提醒人們,處理艱難的事情必須先從細易處著手,并且面臨細的事情,卻不可掉以輕心。所以老子總結說:“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于無難矣。” 〔3 〕293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一定會遭到更多的困難,所以圣人總把事情看得艱難,因此終究沒有困難。“難之”是一種審慎的態度,根本的要求是謹慎周密,細心而為,這樣才可以解決大事和難事。
對于“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這一思想,習近平還在不同的講話中運用其他語言表述。2014年1月22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時強調,推進改革既要敢于出招又要善于應招,做到“蹄疾而步穩”。對改革進程中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困難要一個一個克服,問題要一個一個解決。在談到改革走向攻堅期、深水區的時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做到善為大事、善圖難事,深入推進改革事業,就必須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落實,做到“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習總書記在這里實際上是講,改革是大局,是大事,改革越是深入,越要以“難之”態度審慎推進。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戮力謀劃全面深化改革,目前的改革之“大”在于綜合,改革之“難”在于全面。所以,推動當前的改革,沒有別的出路,只有“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
對于如何推進改革攻堅,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不同講話中作出的動員、部署也充分體現了“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思想。第一,要有一個好的開始。2014年2月28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發表重要講話中指出,好的開始等于成功了一半,起好步、開好局意義重大,起跑決定后程 〔6 〕。 第二,要明確工作重點。對新啟動的改革舉措,要加大組織和協調工作力度,確保取得成效;對已經推出的改革舉措,要加強跟蹤了解,及時總結經驗、解決問題,鞏固和發展改革成果;對需要長期抓落實的項目和任務,要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堅持不懈抓下去。找準工作著力點,提出可檢驗的成果形式和時間進度安排〔7 〕。 第三,要統籌協調。習近平強調,改革是一項全面性、系統性的工程,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可以說“牽一發而動全身”,寄希望于“管中窺豹”很難保證改革達到預期的效果 〔8 〕。
習近平這一系列講話精神,實際上是對老子“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思想在新時期、新實踐中的靈活運用。一方面說明黨中央對于深化改革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掌握了最新理論武器;另一方面說明黨和政府駕馭改革的能力不斷增強,能夠正確看待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切實做到“蹄疾而步穩”,確保又好又快發展。
四、居安思危、見微知著的國安觀念——“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2014年4月25日,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切實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定進行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發表了講話,指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我們保持了我國社會大局穩定,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營造了良好環境 〔9 〕。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出自《周易·系辭下》,核心是“居安思危”的思想,對這一思想,老子十分重視和強調:“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3 〕296 老子認為,事故不會突然發生,在其發生之前早已有所征兆。要做到居安思危,見微知著,在事故發生之前采取措施,從而防微杜漸。凡有遠見的人,能夠看見事故的隱患而將其化解。如果不懂得防微杜漸,不能做到見微知著,更談不上預先防范事故,事故遲早會發生。所以,老子強調“豫兮若冬涉川” 〔3 〕159,要像冬天涉足江河一樣小心審慎,不能安而忘危、存而忘亡、治而忘亂,“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3 〕327 ,因其不驕橫自滿,才能去故更新,做到“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3 〕296。習近平特別重視和強調“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6 〕,其深刻意蘊和根本要求,就是要“慎終如始”,這也是“居安思危”的邏輯必然,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政治宣言,在國家安全觀上是最深刻的指導思想。
習近平在不同場合談到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在紀念五四講話中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而距離目標越近,我們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在切實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定進行第十四次集體學習講話中習近平指出,我們黨要鞏固執政地位,要團結帶領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證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同時,習近平指出,必須清醒地看到,新形勢下我國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定面臨的威脅和挑戰增多,如果憂患意識下滑,忘記居安思危,保證國家安全就是一句空話。因此,必須強化對國家安全、對憂患意識的理解和重視,保持清醒頭腦、強化底線思維,有效防范、管理、處理國家安全風險,有力應對、處置、化解社會安定挑戰,方能筑起一塊堅實的“安全之盾”。
2013年1月5日,習近平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指出,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創造條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緊學習研究弄懂,來不得半點含糊。這就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的廣度和深度闡發了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的極端重要性。2013年7月11日,習近平在河北省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習近平在調研時指出,“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志說是‘進京趕考。60多年過去了,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嚴峻復雜,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 〔10 〕。 習近平強調,要牢記“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的道理,“抓早抓小”,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懲,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反腐倡廉常抓不懈,拒腐防變警鐘長鳴,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1 〕392。習總書記告誡全黨同志務必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必須保持對歷史周期律的足夠警醒,居安思危,以如履薄冰的心態,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滿意的答卷。只有這樣,我們黨才能始終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才能永遠跳出“歷史周期律”的制約。
五、團結合作、互利共贏的國際交往原則——“智者求同,愚者求異”
2014年3月29日,習近平在比利時《晚報》發表題為《中歐友誼和合作:讓生活越來越好》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智者求同,愚者求異”,中歐只要本著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異、合作共贏的態度去加強對話和溝通,就能在深化合作中尋求利益最大公約數,共享機遇,共迎挑戰 〔11 〕。 “智者求同,愚者求異”深刻體現著老子思想的意蘊和精髓。
“智者察同,愚者察異”見于《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老子更是在根本觀點上堅持了“求同”智慧。他認為,以身觀身、將心比心是走向“求同”的途徑,“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3 〕246。老子“求同”思想是針對“求異”思想提出來的,老子對于因“求異”而表現出來的“好徑”“前識”給予批判,進而提出了“滌除玄鑒”的認識方法,其本質就是要求人們去除“先見”“成見”,從有限的“先見”“成見”中走出來,站在更加廣闊的空間、更加宏遠的背景上,去回歸事物本來面目,發現事物本身具有的無限可能性,這就是“求同思維”,也是寶貴的“創新思維”。老子指出:“大道甚夷,而人好徑……非道也哉!” 〔3 〕262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3 〕206老子告誡人們,“求異”最大的危害在于使得人們陷入自我中心,而不善于去與他人、環境達成合意,進而危及自身,這就是“非道”。老子更看重和支持善于達成“合意”、善于“求同”的人,明確提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3 〕340 契,契約、合約,合意的達成需要雙方讓步,達成一定的妥協,其前提是放棄一定的自我需求;徹,賦稅,繳納賦稅則是單方面的意志,帶有強制性,并不是“求同”的結果,這是老子反對的。所以,老子進一步強調說:“魚不可脫于淵。” 〔3 〕198 可以說,“求同”思維是老子思想的基礎,是老子智慧博大精深的內在根據,放在今天仍然擲地有聲,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智者求同,中西方同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共同創造了世界文明,共同促進了世界進步與繁榮。所以,習近平指出,中國與歐洲都是智者,在人類文明進步的道路上,雙方互相學習,互相借鑒,互相映照,互為精彩;在求同中,發展各自的個性與特色,讓各自的發展之花共同美麗,共同芬芳,共同讓世界更美麗。中歐友誼必然在智者求同的道路上更精彩,更瑰麗,向世界文明傳遞更多正能量。同時,習近平也指出,愚者求異,如果一個人總是看對方與自己不同的地方,就會滋生友誼的嫩芽,如果一個國家總是看他國的不足,就不會產生交流的動力,只求異是笨拙的思想,是愚鈍的情懷,最終只能是自以為是,自我封閉,故步自封,互不進步,互相倒退。在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發展主流的今天,我們都應該避免這樣的愚蠢行為。習近平強調,所謂智者求同、愚者求異,說到底是擇寬處行,謀長久利。中歐友誼如此,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方的發展也是如此,只要我們堅持求同存異,只要我們堅守“智者求同,愚者求異”,那么,彼此友誼就能更加精彩,更加互利,更加成為共同發展的美麗源泉。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以其“非常能干、有智慧” 〔12 〕 的大國領袖形象展現在世界面前,美國《時代周刊》更是撰文指出,習近平“風格穩重自信” 〔13 〕。習近平運用了一系列“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 〔14 〕68來闡釋治國理政的思路和理念,創造性地運用老子思想是重要體現。“大邦者下流”以及相關“大者宜為下”“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等一系列大國之道體現在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大國胸懷之中,“治大國如烹小鮮”以及相關“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等一系列思想體現在遵循規律、尊重民意的治國態度之中,“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 以及相關“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多易必多難。是以圣人猶難之,故終于無難”等一系列思想體現在真抓實干、蹄急步穩的改革舉措之中,“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以及相關“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豫兮若冬涉川”“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等一系列思想體現在居安思危、見微知著的國安觀念之中, “智者求同,愚者求異”以及相關“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大道甚夷,而人好徑……非道也哉”“有德司契,無德司徹”“魚不可脫于淵”等一系列思想體現在團結合作、互利共贏的國際交往之中。這種自信和自覺,不僅來源于對實現中國發展目標條件的認知,來源于對世界發展大勢的把握,當然也來源于中華文明的深厚淵源。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2〕習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3-29.
〔3〕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價〔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習近平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采訪〔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320/c1024-20845460.html.
〔5〕習近平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的演講〔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4/01/c_1110054309.htm.
〔6〕習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的講話〔EB/OL〕.http://www.gov.cn/ldhd/2014-02/28/content_2625924.htm.
〔7〕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7/01/c_1119150660.htm.
〔8〕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EB/OL〕.http://news.xinhuanet.com/3gnews/2014-02/17/c_126147767_2.htm.
〔9〕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并發表講話〔EB/OL〕.http://www.wxyjs.org.cn/zyldrhd_547/201404/t20140427_149204.htm.
〔10〕習近平在河北省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12/c_116518771.htm.
〔11〕習近平.中歐友誼和合作:讓生活越來越好〔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330/c1024-24772748.html.
〔12〕江澤民會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講話〔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7/22/c_125046572.htm.
〔13〕楊子巖.《時代》周刊上的中國領導人〔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04-29.
〔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學習讀本〔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蘇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