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一幟
〔摘要〕 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學習蘇共的政治審查經驗考察入黨積極分子和干部隊伍,加強了黨組織建設,純化了干部黨員隊伍。新中國成立后,政治審查拓展到干部和人才管理各方面,包括學校招生、部隊征兵、企業招工、出國留學等領域,成為國家管理社會的重要手段。“文革”時期,政治審查出現“唯成分論”的極端演化,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負面作用。改革開放以后,政治審查在糾偏中發展創新,審查標準更多地強調本人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表現,不僅考慮政治因素,也考慮個人能力。
〔關鍵詞〕 “政治審查”,審干運動,黨組織,社會管理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175(2017)02-0099-05
“政治審查”是無產階級政黨純潔隊伍的重要方式。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就學習蘇共的政治審查經驗考察入黨積極分子和干部隊伍。通過了解入黨積極分子、黨員、干部的全面情況,包括個人經歷,家庭出身,社會背景,是否忠誠,政治表現如何,有哪些優缺點和功過,能力專長等,使我們黨能夠大量吸收新鮮血液,純潔隊伍,鞏固組織。本文擬對政治審查的形成與發展作一梳理,并就其在黨建尤其是在干部隊伍建設中的作用作一粗淺分析。
一、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政治審查的緣起和確立
毛澤東在1939年10月發表的《〈共產黨人〉發刊詞》中總結中國共產黨在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大法寶是統一戰線、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其中在黨的建設方面,利用政治審查這一手段對吸收新黨員和純潔黨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并為新中國成立后政治審查的正式建立提供了實踐經驗。
在吸收新黨員方面,政治審查經歷了一個建立和逐步完善發展的過程。1922年黨的二大通過的第一個黨章即嚴格規定了黨員入黨的政治審查流程。規定申請入黨人員須有一人介紹,經地方執行委員會許可后依次上報區執行委員會和中央執行委員會,經過層層審查通過后方可成為正式黨員;工人只須地方執行委員會承認后報告區、中央執委會即可成為黨員 〔1 〕164。黨作為代表無產階級的政黨,對于工人入黨政治審查的步驟相對簡化,體現了建黨之初吸收和依靠工人階級的政治思想。但其他申請者的政治審查則需要地方、區、中央三級組織逐步進行,造成了實際工作中的重復與不便。1923年黨的三大對黨章進行了第一次修正,將一名介紹人改為兩名,申請經小組會議通過后,只由地方委員會審查,區委會批準后即可成為候補黨員〔1 〕270。至新中國成立前,黨章雖經數次修改,但黨吸收新黨員的政治審查工作基本沿用了黨的三大通過的第一次黨章修正案的規定。在具體實踐中,對申請人政治情況的審查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介紹人對其個人情況的掌握。因此,我黨早期的入黨政治審查成為把控黨員質量的重要一環。
隨著黨組織的迅速發展壯大,“黨內混入了大批的投機分子,但是沒有清洗出去” 〔2 〕610。在第一次國民大革命中國共的分裂和對革命領導權的喪失,讓黨進一步認識到政治審查的重要性。八七會議的緊急召開重新確立了新的革命發展路線,其中通過的《黨的組織問題決議案》就是針對黨組織建設提出的方案。《決議》明確規定了黨的各級組織結構,并決定在每一黨部委員會之下設置組織審查委員會,以審查各黨部的黨員中是否有不可靠或可疑分子。這次全面的黨內審查成為我們黨利用政治審查純潔黨組織的開端。此后,我們黨就一直堅持以政治教育和政治審查相結合的方式建設黨組織。
1937年國共結束內戰,正式達成合作抗日后,一方面大批青年奔赴延安申請加入共產黨;另一方面為了適應抗戰需要,黨需要迅速擴充實力,壯大組織隊伍。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下發《關于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規定基層黨組織為大量發展、吸收新的組織力量,應適當放寬政治審查條件,“反對把黨的注意力局限在恢復與審查舊關系和舊線索的狹窄圈子內” 〔3 〕186。《決議》下發后,“全國一時有很多人涌進來” 〔4 〕664。在政治環境復雜的抗戰初期,為了過濾新進黨員干部,拔除日本法西斯和國民黨的特務人員,1939年10月10日下發《中央關于反奸細斗爭的決議》,要求開展鋤奸運動。通過“系統的考查干部和黨員,堅決的同時是慎重的、個別隔開的清洗敵探奸細土匪叛徒及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并采取一切的方法來阻止這些分子混入組織” 〔5 〕33。1940年,黨中央決定正式在全黨、全軍、學校開展審干運動。這次運動一方面是通過個人政治品質的考察為干部分配、提拔、調動做準備,另一方面是為了掃清黨內的特務和反動勢力。與此前黨內的審干不同,此次運動建立了人事檔案制度,為所有被考察者建立了完整詳細的個人檔案。檔案主要由三部分內容組成:一是由被審查者本人填寫信息表格及詳細履歷;二是個人履歷中“重要關節(如被捕、被俘、出獄、釋放及犯重大錯誤……的經過),必須找到旁證人寫出證明書,根據上述材料精細審查” 〔4 〕435;三是被審查者的家庭背景和社會關系也應包含在檔案中。地方上區級以上的干部檔案交由區黨委保存,軍隊中團級以上干部的文件交由師或軍政治部保存。這些檔案被長期保存下來,成為任用干部的基礎資料。至1941年春夏,審干運動基本結束。總體而言,此次運動對純化干部隊伍起到了關鍵作用。同時,運動的指導思想較為科學,沒有擴大鋤奸的打擊面。如,審查不以黨員社會關系的復雜來決定黨員是否純潔,而以黨員對其社會關系的認識來決定黨員對黨是否忠誠。又如,黨員的忠誠與否決定于本人的政治立場,而不決定于其過去的政治關系,即前國民黨或其他黨派成員已經脫離原來黨派,并對共產黨忠誠,則不應打擊。
1940年審干運動基本結束后,1941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高級會議上作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標志著延安整風運動的正式開始。1943年4月3日,在整風運動“有了大的成績”的情況下,中共中央發布《關于繼續開展整風運動的決定》,規劃在整風運動結束后繼續開展審查干部與清查內奸的工作 〔6 〕277。8月15日,《中央關于審查干部的決定》標志著新一輪的審干運動正式開始 〔7 〕16。與1940年審干運動不同,此次運動與整風運動相結合,力求徹底。其范圍由黨內運動發展為工農商學兵的群眾性運動。由于指導思想上受到“寧左勿右”的影響,出現很多“帶錯帽子”的現象。太行區黨委“采用所謂突破的方式進行審干,產生打人、熬夜等逼供辦法,形成嚴重的擴大化傾向。……甚至發生逃跑、自殺等嚴重現象” 〔8 〕。康生更是直接推動了“搶救運動”,誤抓了大批的“特務分子”,尤其是外來的知識分子受害最為嚴重。對于這次運動帶來的錯誤,毛澤東提出“凡是帶錯帽子的都取下來” 〔9 〕263。1948年開始,各黨委根據中央指示復審運動中被劃為特務內奸者,對他們重新作出結論,糾正運動中的錯誤。
總結新中國成立前的政治審查工作,按照時間不同可以分為事前政治審查、事中政治審查及事后政治審查。事前政治審查即招收新黨員的政治審查,審查通過后申請者方可入黨。事中審查是在政治運動中對個人進行調查,如歷次審干運動。事后審查是事件結束后重新審查并作出結論,即1945年審干運動結束后的重審工作。黨務工作中的三類政治審查方式在新中國成立后均被借鑒學習,個人檔案制度的建立也為1950年代政治審查的正式確立奠定了基礎。
二、新中國成立后至“文革”:政治審查的廣泛拓展
新中國成立后,黨務工作中的政治審查不再僅僅作為加強黨組織建設的方式,而是逐步被應用到征兵、招工、招生等民眾生活的各方面,成為國家管理社會的重要手段。由于不同時期國家的政治導向不同,政治審查的內容、標準及其發揮的作用也不同。
新生的人民政權基本穩定后,加強黨組織建設成為一個急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對此,我黨沿用了新中國成立前的基本做法。一方面,不斷提高入黨政治審查的標準。1951年,黨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就對黨員條件和標準進行了討論。1956年9月黨的八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規定,即使入黨申請時的政治審查已經通過,在預備黨員期間也應當被不斷考察,通過后方可轉正 〔10 〕277。另一方面,為了保持執政黨自身組織的純潔性,1953年11月24日,黨中央頒布了《關于審查干部的決定》,對各級黨政機關、人民團體及財經、文教等部門的全體干部進行審查 〔11 〕498。這次審干規模大、時間長,主要審查干部的政治歷史情況并作出結論。與此同時,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個人檔案管理系統、干部審查機制并長期發揮作用。
借助黨務工作的經驗,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我黨逐步將政治審查的應用范圍擴大到社會管理的各個方面。
在教育招生方面,針對自1951年即開始向蘇聯派遣留學生這一實際,1953年中組部下發了正式的《關于留學生政治審查的標準條件及審查程序的通知》,規定了政治審查標準及程序 〔7 〕111。同年7月,教育部會同公安部規定了高等學校錄取新生應進行政治審查,標志著政治審查在高校招生中正式確立。從1953年至1965年,高校招生政治審查有三個特點:一是突出個人的政治成分。招生政治審查時提高工農學員的錄取比例,給予適當的優錄或保送政策;而壞分子、反革命分子等則不予錄取。1958年,教育部開始限制錄取剝削家庭出身的學生比例。全國高校實際錄取學生中,工農家庭出身和本人是工農成分的新生占總人數比例從1958年的55.28%提高到1964年的70.1%;剝削階級家庭出身的比例則由1958年的16.97%下降到1964年的5.32% 〔12 〕525。二是逐步完善了政治審查機構和具體制度。高校招生的政治審查,從1954年開始逐步完善政治審查機構。各區招生工作委員會建立人事組,公安局、高校、生源單位等積極配合。各地有條件的中學則從1956年開始逐步建立畢業生人事檔案。三是從1964年起,對工人、貧下中農及其子女、退伍士兵、勞動知識青年,采取了推薦與考試相結合的辦法,當他們達到報考學校最低要求時可以優先錄取。推薦制的實行為“文革”開始后招收“工農兵學員”埋下了伏筆。
在企業招工方面,1952年,政務院開始將公營、私營企業的招工實行“統一介紹”的方針,即企業的雇工計劃報送勞動局,再由勞動局所屬機構統一介紹登記在冊的失業者。隨著工業的發展,勞動力短缺使得企業普遍存在私自招工的情況。為了保證勞動力質量,1954年政務院下發《國營企業內部勞動規則綱要》,一方面再次強調統一招收和調配勞動力,另一方面要求對民工進行政治審查,申請錄用的職工須向企業行政部門提交原工作部門或當地人民政府勞動行政機關的證明書;初次參加工作者則應提交其居住地區政府機關或學校發給的證明書 〔13 〕147。在1958年招工造成城市勞動力過剩及戶籍制度建立的情況下,1959年中共中央下發通知,要求停止招收新職工和固定臨時工,并同時嚴禁私招亂挖在職工人〔14 〕8。在精簡員工的情況下,農民工調用也基本停止。
在軍隊征兵方面,1955年7月30日,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規定中國實行義務兵役制度。只要年滿18歲的男性公民,不分種族、職業、社會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服兵役的義務。征兵應完成兵役登記、體格檢查和應征公民的政治審查工作 〔15 〕29。政治審查的內容,一是“反革命分子和依照法律在一定時期內被剝奪政治權利的封建地主、官僚資本家和其他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都不得服兵役” 〔15 〕30。二是公民如果是家中唯一勞動力或是獨子,經兵役委員會審查可以免于服役。
總結這一時期的政治審查工作,從1953年到1955年,政治審查從黨務工作擴展到留學、招生、征兵、招工等領域,逐步演變為長期執行的一項政策。這一時期國家基本上實現了政權的建設和穩固,經濟的戰后恢復,開始通過“一化三改”向社會主義過渡。由于受特定時期階級觀念的影響,政治審查內容在留學、招生、兵役等方面都貫徹了黨的階級路線:向工農開門,限制地主、資本家,同反革命分子、壞分子等堅決斗爭。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尤其是1958年“三面紅旗”的提出,使“左”的指導思想從經濟領域逐步蔓延到政治、文化等領域。政治審查的標準也出現了“唯成分論”,尤其是招生政治審查方面,對家庭出身的限制更加嚴格。
三、 “文革”期間:政治審查的“唯成分論”極端演化
1966年“文革”開始后,政治審查的標準按照“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思想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同時在干部和人才管理方面出現極端化。
在教育招生方面,1965年的政治審查重視出身成分。1966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廢止高等學校招生考試辦法,實行推薦和選拔相結合的新招生方式,突出無產階級政治,貫徹執行群眾路線,把德、智、體三方面條件較好的學生推薦出來,從中擇優選拔錄取 〔16 〕。高中的招生也采取該辦法執行。自此考試制度被廢除,高校和高中招生的推薦選拔主要依賴政治審查開展。1970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作為試點重新招生。招生條件為具有3年以上實踐經驗,年齡在20歲左右,有相當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貧下中農、解放軍戰士、青年干部(一般只招收未婚者)以及一些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人、貧下中農 〔17 〕。在政治審查環節,對自愿報名的工農兵生源的家庭出身、直系親屬和有影響的主要社會關系都進行仔細調查并完善證明材料。從1970年至1976年,高校共招收工農兵學員7屆,共計94萬人,占新中國成立以來畢業大學生數的21.4% 〔18 〕181。中共中央規定,“高等學校選拔新生,必須堅持政治第一的原則” 〔17 〕。所以,推薦招收工農兵學員使更多原本沒有機會上大學的工人、農民有機會受高等教育,但是生源的文化水平較差。據抽樣統計,工農兵學員入學時的文化程度絕大多數是初中,少數是高中,另有極少數是小學文化水平。在就學期間,工農兵學員教學無標準、畢業無標準。據有關部門估計,“工農兵學員”畢業時達到大專水平的不到20%。
在招工方面,由于“文革”初期工礦企業停止招工,1968年毛澤東發動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以解決大量初高中生的待業問題。1971年全國計劃會議決定招工144~155萬人,招工對象包括經過鍛煉兩年以上的上山下鄉知識青年以及一部分貧下中農,招工方式主要是地方推薦和組織政治審查兩個環節。其中,政治審查要查階級成分和家庭出身,不僅要查直系親屬,還須審查主要的親友,即所謂的“查三代”。除個人基本政治情況外,在農村的實際表現和政治思想覺悟也屬于考察內容。在嚴格控制社會流動的情況下,不論對知識青年還是貧下中農而言,招工意味著城市戶口。但全國招工的計劃人數較之龐大的需要就業者而言,數量比例較少。
“文革”期間,審查干部得以強化,不僅審查干部本人,還審查干部家屬。審查內容主要是個人的政治思想、家庭情況、歷史表現,甚至包括人際交往。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壞分子、右派分子合稱為“黑五類”被打倒,這樣不僅影響本人的工作生活,甚至累及親友。黨的十大以后,“四人幫”加緊審干步伐,提出“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資派” 〔19 〕。在大規模的審干運動中,制造了一批冤假錯案,嚴重影響了國家正常的政治生活。
總體而言,“文革”期間的政治審查工作,不論是升學、招工還是干部審查,遵照“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思想,對“唯階級論”的過分強調,政治身份成為個人標簽,嚴重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活。不僅如此,“查三代”導致的血統論使得階層結構固化,對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極大的負面作用。
四、 改革開放時期:政治審查的糾偏與發展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到來。政治審查按照新的指導思想煥發新貌。一方面,政治審查在平反冤假錯案中起到撥亂反正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政治審查本身也發生重大變化。
1978年底開始,中共中央先后下發《中央組織部關于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幾點意見》《轉批中共最高人民法院黨組〈關于抓緊復查糾正冤、假、錯案認真落實黨的政策的請示報告〉》等一系列平反歷史上冤假錯案的通知,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政機關對這些案件重新調檔取證。到1982年底,大規模的平反冤假錯案工作基本結束。據不完全統計,在此期間全國共有約300萬干部的冤假錯案得以平反 〔20 〕13。與此同時,對“四類分子”的摘帽工作也開始進行。到1984年底,全國約有兩千多萬“地、富、反、壞”分子被摘帽。此外,對知識分子、民主人士、僑胞、少數民族等各個群體被錯劃政治身份的公民也重新審查定案,恢復名譽。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大規模的平反冤假錯案,重新審查評定,不僅改正了歷史上的錯誤,也為撥亂反正奠定了基礎。這次大規模的政治審查是新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大規模的事后審查。
政治審查的標準在新時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想指導下,出現了明顯變化。審查標準不再強調階級成分和家庭出身,更多地強調本人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表現。在教育方面,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復結束了“文革”時期推薦選拔的招生方式。1978年政治審查標準為“有成分論,不唯成分論,重在政治表現” 〔21 〕。與“文革”時期的政治審查相比,雖然依舊參考個人的政治成分,但重在表現的標準使一大批家庭出身不好的青年知識分子重新獲得了升學的機會。1979年,教育部《關于一九七九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規定:“政治審查工作要堅決貫徹執行黨的主要看本人政治表現的政策。考生所在單位應該認真地、實事求是地對考生的政治態度、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作出全面的鑒定。” 〔22 〕113從這條規定可以看出,1979年的政治審查已經不再考察個人的階級成分,而僅以本人的思想道德為主。從1981年開始,教育部取消了“過去政治審查按考生家庭出身和主要社會關系劃分密級” 〔23 〕。政治審查在高校招生方面的改革,有利于改革開放時期的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在招工方面,1983年,勞動人事部作了《關于招工考核擇優錄用的暫行規定》,提出招工用人主要依照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錄用的原則 〔24 〕。新的考核內容和標準既考慮政治,也考慮個人能力。在征兵方面,1985年新的《征兵工作條例》頒布。其“政治審查的重點是應征公民的現實表現,嚴防將流氓、偷盜、經常打架斗毆等思想品質不好的人征入部隊” 〔25 〕。2014年新的征兵政策將“政治審查”正式改為“政治考核”,與現行法規的提法保持一致。從“審查”到“考核”是法律賦予國家管理社會的新形式。需要強調的是,政治審查不為中國所獨有,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在征集兵員、招聘政府公務人員等工作中也會對公民進行個人情況的登記,這是保證國家政治、軍事安全的必要措施。
隨著改革的全面深入,政治審查作為國家管理社會的一項重要手段,不僅審查標準出現變化,其應用范圍也發生了改變。教育的改革促使1985年教育部取消自費出國留學生的政治審查。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人才資源的配置逐步市場化,招工政治審查也隨之退出歷史舞臺。這些取消審查公民政治情況的現象正是政治審查對當代社會發展的適應性改革。與此同時,也有新的領域開始應用政治審查。1993年公務員制度建立,公務員實行全社會公開招考。為了保障公務員的政治素養和國家安全,政治審查是對新公務員思想品德考察鑒定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大后,中央提出好干部的標準應當是“做到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 〔26 〕。黨中央先后出臺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細化了黨章對黨員、干部的要求,都體現了政治的要求。
總之,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什么時候都得講政治,講政治關乎黨的命運,是我們黨管黨治黨、避免顛覆性錯誤的根本保證。任務越繁重,風險考驗越嚴峻,政治的弦越要繃得緊一些、再緊一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5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7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5〕中共中央組織部干審處.干審工作政策文件選編(上)〔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1993.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0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7〕審干工作政策選編(一)〔M〕.北京:鐵道部政治部審干辦公室,1982.
〔8〕太行區黨委組織部.關于復審整風審干遺留問題的初步總結〔J〕.建設周刊,1949(40).
〔9〕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9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4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12〕楊學為.高考文獻(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3〕勞動工資文件選編〔M〕.太原:山西省太原市革命委員會勞動局,1973.
〔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2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1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7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16〕徹底搞好文化革命 徹底改革教育制度〔N〕.人民日報,1966-06-18.
〔17〕崔武年,等.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中的一個問題——談正確對待“工農兵學員”〔N〕.人民日報,1985-03-19.
〔18〕周全華.“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
〔19〕切實清理審干積案 落實黨的干部政策〔N〕.人民日報,1978-01-19.
〔20〕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新時期簡史〔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9.
〔21〕高考政審必須堅決執行黨的政策〔N〕.人民日報,1978-04-26.
〔22〕楊學為.高考文獻(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3〕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于一九八一年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的報告的通知〔N〕.國務院公報,1981-03-02.
〔24〕勞動人事部關于招工考核擇優錄用的暫行規定〔N〕.國務院公報,1983-02-25.
〔25〕新華社.加強兵役法規建設 做好新時期征兵工作〔N〕.人民日報,1985-11-13.
〔26〕盛若蔚,鞠 鵬.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 建設一支宏大高素質干部隊伍 確保黨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N〕.人民日報,2013-06-30.
責任編輯 王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