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靜
摘要: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重要的專業技術性人才的培養基地,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充分發揮技術人才優勢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實現高職院校的產教結合是進一步激發地區經濟活力、完善市場要素的關鍵。京津冀地區的協同發展涉及三個地區生產要素和資源的深度整合,其中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和教育體制的綜合發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同時高職教育的改革與創新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三地之間的均衡發展,對于我國經濟體制和教育體制的完善與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現實的角度對高職院校產教結合在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作用和相應的實現形式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和研究,以期進一步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深化產學研相結合,并實現經濟水平的同步提升。
關鍵詞:最優化模型 京津冀 協同發展 高職院校 產教結合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5-0067-02
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已經早已獲得了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批準,并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三地經濟和教育協同發展對于穩定市場格局、激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活力以及促進國民經濟的平穩快速增長、縮小地區之間的貧富差距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015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審議并通過了《京津冀協同規劃發展綱要》,明確表示高等教育在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的改革與發展,以教育和技術帶動區域穩定發展。產教結合是高職教育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同時也是為國家培養專業的復合型技術人才的關鍵所在,因此必須進一步明確高職教育的主要培養目標,通過高職教育水平的提升促進京津冀三地經濟和教育協同發展,為社會主義生產力的提升提供穩定的保障。
一、京津冀協同發展與高職教育協同發展
(一)經濟發展與教育發展之間的關系
京津冀協同發展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協同發展,更是教育、環保、文化等領域的協同發展,是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社會改革與發展中的核心內容之一。從根本上來說,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成果要體現在增強三地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上,將協同發展的果實惠及到個人,真正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體現“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從發展水平上來看,北京是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更是諸多資源的集結地,在三地的工業體系建設中一直走在前列,天津地區近幾年發展迅猛,尤其是塘沽開發區已經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代名詞。而河北地區則發展速度較為落后,目前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雖然三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不盡相同,但是同屬同一經濟發展圈的三地人民在教育、娛樂、健康以及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具有趨同性,如何滿足三地人民尤其是河北地區人民的社會訴求成為影響民眾獲得感的決定性因素。在社會公共服務中,教育具有先導性、公平性以及基礎性的作用,高職教育更是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為專業技術性人才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更是各地區爭搶的主要類型之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訴求之下,必然會引起教育資源的深度調整和教育產業的深刻變革,因而應當將完善教育體制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擺在突出的地位,以產教結合的新型教育理念帶動區域經濟和社會的協同發展。
(二)產教結合在促進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高職院校的產教結合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專業人才短缺的問題,實現產學研綜合發展。高職教育的根本教育理念就是為國家培養專業的技術人員,而實現產教融合是解決人才培養問題的關鍵,可以從根本上提升人才教育質量,為社會經濟發展輸送高質量的技術人才。其次,可以實現人才的流動,緩解京津地區人才過剩的問題。由于京津地區長久以來占據著巨大的政策和資源優勢,導致人才過剩,不能充分發揮專業人員的優勢,而產教結合可以很大限度上緩解這種尷尬的局面,通過提供優質的產業發展機會和教育資源吸引人才,分擔京津地區的人才過剩的壓力,引導技術和人才的合理流動。最后,產教結合的高職教育發展模式對于京津冀地區人口的均衡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京津冀地區的協同發展的根本目標就是打造以北京、天津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緩解城市人口極化嚴重的問題,形成城市帶動鄉村、京津帶動河北的良好市場發展格局,實現產教結合可以進一步推動城市優質的教育、醫療、行政機關和高新技術產業向周邊區域和城鎮進行外遷,從而緩解中心城市的壓力,促進人口的轉移,進而解決人口不均衡分布帶來的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實現京津冀地區的協同和穩定發展。
二、產教結合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應用
(一)優化資源配置
從京津冀地區教育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存在著嚴重的不均衡現象,京津地區的初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處于全國全列,而河北省由于地理環境和國家政策扶持上的劣勢導致全省的教育水平一直處于全國中下游,并且北京和天津享有豐富的教育資源,河北省在優質教育資源上的占比甚至不到北京、天津市的四分之一,這種教育資源的分布不均成為影響經濟發展水平的關鍵因素。因此完成三地經濟協同發展的目標首先是要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一方面,要打造覆蓋京津冀三地的教育資源共享機制,探索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實現跨領域、跨專業的產學研協同增長模式,同時高職院校要立足于現實發展跨專業的集團化辦學,逐步完善三地教師的輪崗機制,進而達到京津冀地區的產教結合和產學結合,避免優質教育資源扎堆的現象,為教育薄弱地區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輸送。另一方面,要從根本上實現教育質量、教育均衡以及教育創新的全面發展。首先要通過多種激勵措施提升教師的教學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學術和研究氛圍,逐步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建設高水平的教師人才隊伍。其次,要實現高職教育與基礎教育、中學教育和高等教育均衡發展,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并實現高等教育與高職教育的機會均等。最后,要運用創新理念和創新思維實現招考制度和人才培養機制的改革與創新,形成良好的競爭機制和科學的人才培養體制,激發教師和學生的熱情,使得創新人才培養取得突破。
(二)協同與創新
京津冀三地教育資源和教學體制各有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增強教育體制的活力,促進三地教育領域的協同與創新。其一,要由京津地區牽頭成立三地教育協同發展的治理機制,通過深入調研理清各地區教育資源的優勢和劣勢,并分析各級教育部門在促進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中的作用,著力構建一個覆蓋政府、教育部門、工業產業和教育部門的綜合治理機制,將覆蓋范圍內的教育資源和產業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為產教結合提供基礎和保障,如可以在高新產業聚集地建立相關專業的高職院校和高等院校,一方面為經濟建設輸送高水平的技術人才,另一方面也促進了高等教育的協同發展。其二,要立足于當地經濟發展格局和市場規劃現狀,調整高職院校與產教結合之間的關系,有必要針對當地的用工需求和教育教學現狀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有效整合教育資源,突破辦學瓶頸,建立辦學和實習共存的教育機制,給高職院校學生提供充分的社會實踐的機會。
三、結語
在當前形勢之下,要想實現京津冀三地經濟協調發展,必須將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實現產學研綜合發展擺在一個突出的位置,以教育帶動產業結構調整,激發教育系統的活力,通過產教結合的模式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從而為京津冀協調發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儲備。
參考文獻:
[1]李強.京津冀地區職業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現狀分析[A].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四個全面”·創新發展·天津機遇——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十一屆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下)[C].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5:8.
[2]郝盼.京津冀城市群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協調度實證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15.
[3]張翼.京津冀經濟一體化:現狀與發展[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5.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