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有平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校教育管理問題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特別是初中留守兒童。初中階段的留守兒童思想比較叛逆、追求個性獨立,容易出現各種教育問題,需要得到學校更多的關注。結合農村初中留守兒童教育發展現狀,為如何改善初中留守兒童教育進行策略分析。
關鍵詞:農村 留守兒童 學校教育
留守兒童是指無法跟隨父母外出務工、經商或者從事相關活動而留在家鄉經由代理監護人管理和照顧的沒有成年的人。黨和國家政府部門在教育改革發展綱要中明確指出,要進一步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成長問題,將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成長問題作為三農事業建設發展的核心問題。在留守兒童中,初中學生的數量不斷增多,基于初中生復雜的心理、生理和成長學習問題。為此,文章結合實際分析如何完善農村初中留守兒童成長教育工作。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初中學校教育發展現狀
(一)農村留守兒童缺乏良好學習習慣
第一,留守兒童的學習、紀律、行為習慣較差。很多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缺乏家庭和學校的雙重教育管理,在學習上的表現為學習主動性差、紀律性差,沒有自主完成作業的意識,也無法按時完成作業,最終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一些農村初中留守兒童生活習慣不好,存在打架斗毆、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的現象。第二,留守兒童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無法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第三,教育部門對留守兒童的考核片面集中在成績上,忽視了留守兒童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的培養。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學習心理健康問題
初中留守兒童在心理和生理發展上不夠成熟,對待事物缺乏辨證思考、分析的能力,加上他們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這些留守兒童出現的學習心理障礙問題無法得到及時的輔導的糾正。
(三)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監管力度不夠
大多數的留守兒童都是經由隔輩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顧,隔輩人對留守兒童往往充滿了溺愛,認為只需要在飲食和穿戴上給予留守兒童以關心就可以,忽視了對留守兒童的教育。
(四)留守兒童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
農村留守兒童,特別是初中生很少利用業余時間和父母進行情感溝通、向父母主動匯報和述說自己的學習成長問題。父母長期不在他們的身邊,缺乏了對兒童溫暖的家庭教育。
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的初中學校教育策略
(一)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意識
教育人員要充分認識到自己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重要作用,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拉近自己和留守兒童的距離,爭做留守兒童的“好朋友”。我校八年級有一個學生是留守兒童,這名學生一言不發,平時的課外活動也無法融入其中。教師看到這種現象之后,了解到這名學生的家長工作,原來學生的家長長年外出工作,每次聽到他成績下降的消息就會對這名學生嚴加訓斥,由此導致學生的心里孤僻和情感孤獨。之后,教師經過對他的觀察發現他的行動處處維護家庭、照顧家庭,甚至因為別人嘲笑自己母親和別人大打出手。在事情發生之后,教師沒有立刻訓斥這名學生,而且批評了其他學生,讓這名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
(二)加快建立留守兒童家庭信息卡,定期和家長溝通
初中班主任需要充分了解留守兒童家庭經濟情況、留守兒童父母的工作去向、留守兒童家長聯系電話、留守兒童家庭詳細地址等。另外,教師還需要定期和留守兒童的父母進行溝通,向家長講述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包括好的表現和不好的表現,并根據留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家長共同探討留守兒童的成長教育方法。教師在得到家長對這名學生學習成績過度在乎,甚至不惜詆毀學生的自尊心情況之后,及時和這名學生的家長取得了聯系,告訴家長不應該以成績好壞衡量學生,而且應該多關心自己的孩子。
(三)拓展農村學校職能,讓學生成為留守兒童的第二家庭
學校需要將家庭教育和學校管理教育結合,在留守兒童缺乏親情教育的情況下,從多個角度為留守兒童開展家庭教育,表現為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創設留守兒童成長發展的空間。針對班級學生孤立這名學生現象,教師在晨讀期間對班級學生開展思想教育工作,告訴他們不應該鼓勵班級上的留守兒童,而是應該更加關心父母離家在外打工的同班同學,積極主動帶領他們融入到班集體活動中。在教師善意的指點下,班級學生開始主動邀請這名學生參與班級集體活動,長期發展下去,這名學生性格也不再向以前那樣孤僻。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村留守兒童往往比一般的兒童存在更多成長教育問題,特別是初中階段的留守兒童,他們的思想情感更加細膩、復雜、敏感。作為教育工作者需要為這些留守兒童予以更多的關愛和教育指導,多表揚和鼓勵留守兒童的學習行為,并調動學校一切力量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提供重要的支持。
參考文獻:
[1]潘璐,葉敬忠.“大發展的孩子們”: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與成長困境[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4,(03):2-12+188.
[2]段成榮,呂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