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現行的資源稅制度已經不能適應這一目標,難以發揮對促進對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積極作用,資源稅改革已經成為完善我國稅制、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資源稅 稅制改革 可持續發展
為保證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調節企業間不平衡收入,我國從1984年10月1日起對原油、天然氣和煤炭3種礦產品征收資源稅。在經濟發展中,資源稅雖然為地方財政收入的增加和節約資源起到了一定的調節作用,但是隨著自然資源的日益枯竭、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現行資源稅對我國的經濟發展發揮的作用受到限制,需要進行改革并不斷完善。
一、資源稅改革階段的發展過程
在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確立了新的財政體制,地方稅體系建設比較緩慢,使得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對稅收的依存度日益降低,一部分地區的財政收入出現緊缺的情況。而資源稅本來應發揮增加財政收入的作用,但現實中的資源稅并未發揮這一優勢,于是,自進入21世紀以來深化資源稅制度改革成為熱議的話題。從2010年起開始的資源稅改革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2010年6月1日,對原油、天然氣資源稅從價計征的試點工作在新疆先行展開,這意味著我國資源稅改革拉開序幕,是一項重大突破;
2010年12月1日,原油、天然氣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試點不斷擴大,由新疆擴大至全國12個地區;
2011年10月10日,在《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暫行條例〉的決定》正式提出,要求從11月1日起在全國推開原油、天然氣從價計征改革的工作;
2013年,對部分地區的部分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采用從價計征的試點工作展開;
2014年12月1日起,煤炭資源稅全面實行從價計征,稅率是 2%~10%,在此同時,清理相關費用。
二、資源稅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阻礙市場發揮對經濟的基礎性調節作用
第一,資源稅征稅范圍狹窄。目前,只有原油、天然氣、煤炭、黑色金屬礦原礦、有色金屬礦原礦、其他非金屬礦原礦、鹽等列舉資源產品在資源稅征收范圍內,但是水、土地、森林、草場等自然資源都不征收資源稅。這種分配范圍的不合理無法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不利于經濟健康發展。
第二,計征方式是從量計征。由我國資源稅改革過程可以發現,目前,原油、天然氣、煤炭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但其他的資源依然是從量定額計征。但是,由于資源開采條件的不穩定性等因素,各類資源的價格變動較大,采用從量計征的方式無法保證市場經濟和財政收入的穩定性,更無法發揮稅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作用。
第三,資源稅稅率偏低。一直以來,國家對資源產品價格嚴格管控,通過控制資源產品價格來推進工業化進程,這種舉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經濟發展,但是長遠看來,必然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惡性循環的發展模式勢必阻礙我國經濟的發展。
(二)“政府俘獲”逐漸顯現
我國的資源稅改革從開始征收至今一直受“政府俘獲”的影響,所謂政府俘獲是指“企業通過公職人員提供非法的個人所得來制定有利于自身的國家法律、政策和規章的企圖”。政府俘獲實際上是公權私用-即公共權力為少數利益集團而不是人民大眾謀利益的問題。因此,在資源稅征收之初就已經背離了初衷,嚴重影響了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實現。
資源稅改革的目標是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但煤炭資源稅改革并沒有提高煤炭產業的稅費,而是一種公私交易的產物,嚴重忽視了市場對于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重要影響,也無法促進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以及技術的創新方面有大的作為。
三、推進我國資源稅改革的建議
(一)樹立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國家對經濟的發展可以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在此過程中,要利用稅收這一經濟手段,合理規劃資源管理,制定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鼓勵相關企業積極進行技術研發,用更加先進的手段開發自然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節約成本。
進行開采的企業要遵循國家產業政策指導,積極創新開采技術,用科學集約的方式對自然資源進行高效率的開發,降低資源消耗,節約開采成本,真正為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做出努力。
公眾要樹立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積極踐行“綠色消費”,為推進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和發展共添一份力。
(二)推進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
由于我國經濟、政治等多方面現實因素的原因,國家在推進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的進程中比較緩慢。只是在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后的第四年,2014年12月1日,煤炭行業邁出了資源稅改革最難的一步.從此以后,三大能源產品也逐漸實現了資源稅從價計征的全面推行,對于資源稅后期的改革鋪平了道路。國家應該加快改革的時間表,盡早實現資源稅所有稅目采用從價征收。
另外,對于壟斷資源的企業獲得的高額利潤等問題,國家在繼續推進從價計征改革、完善資源稅制度的同時,對于一些獲得高額利潤超過一定標準的部分的利潤要征收資源超額利潤稅,建立起完善的立體型資源稅體系,確保國家可以在各個環節獲得更多的收益。
(三)優化資源稅制
一是擴大資源稅征稅范圍?,F行的資源稅征收范圍狹窄,要將水、土地、森林、珍貴藥材等資源納入征收范圍,完善礦產品資源稅的稅種,規定不常見礦產品的具體征稅辦法,減小資源稅制對市場經濟的不良影響。
二是建立動態資源稅率制度。市場供求受眾多因素的影響,波動很大,而資源產品的價格又是變化的,其對國內外市場供求變化具有調節的作用,資源稅可以通過調節資源的價格對經濟起到一定的調控作用。因此,在不同的時期用不同的稅率,有助于實時適應經濟發展動態,促進國民經濟穩定發展,比如在宏觀經濟發展的高峰時期,提高資源稅稅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經濟過熱的趨勢;然而在宏觀經濟發展到低沉的時期則適當的調低資源稅稅率,刺激企業的活力,減輕企業的負重,推動經濟的發展。
(四)堅持稅收法定原則,降低“政府俘獲”風險
一方面,堅持稅收法定,推進資源稅立法。在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背景之下,財稅體制改革必須充分體現社會主義法治要求。目前,我國資源稅還未以法律的形式頒布,這有悖于稅收法定的原則,延緩了完善社會主義稅收法制體系的進程,因此,有必要盡快的將資源稅等各個稅制要素以法的形式確立下來,有效防范立法過程中的出現的“政府俘獲”風險。
另一方面,對資源稅費優惠政策的清理,謹防政府資源壟斷集團“政府俘獲”問題。國家在對煤炭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的同時,也制定了相關的很多稅收優惠政策,為資源企業留有了很大的稅收規劃的空間,也出現了了“政府俘獲”問題。
參考文獻
[1]吳新文,盧武濤.我國煤炭資源稅改革歷程回顧及建議[J],經濟論壇,2014(01).
[2]張玉龍.煤炭資源稅改革研究探析[J],煤炭經濟研究,2012(06).
[3]吳奇修.資源稅改革政策效應分析[J],中國財政,2012(04).
[4]宋馨.對深化資源稅改革的思考[J],中國財政,2010(11).
作者簡介:孟亞琦(1991-),女,山西人,山西財經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院系:法學院,研究方向:財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