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玲
我兒子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我早早去接孩子放學,兒子不像平時那樣興高采烈地飛奔而來,嘴里嘀咕說:“今天被老師罵了一頓。”我很吃驚,趕緊問為什么,兒子很嚴厲地模仿說:“別人都不敢上窗臺,就你敢上是不是?”哈,原來如此,我順口說那可真的是危險,可兒子馬上不在乎地說:“就是那么小小的一個窗戶,我只不過是去看看風景啊……”這件事情的結果是老師和孩子不歡而散,教育似乎也收效甚微,在我們日常的學校教育中這是司空見慣的場景。有一位哲人說得好:“教育就是溫柔且理性地對待每一個想要成功的孩子。”
一、走進孩子的心里,傾聽學生的心聲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藝術的基礎在于教師能夠在多種程度上理解和感覺到學生的內心世界。”教師要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
最近,小強在家里總是和自己的父母作對,和媽媽頂嘴,甚至離家出走,他的媽媽實在沒有辦法,向我哭訴。作為教師,也不能憑自己的主觀判斷去對待學生,我試著和他交流。我跟他談話的時候,他極少直接面對我的眼睛,整個過程眼神游離不定,說話唯唯諾諾,沒有一點兒男孩的陽剛之氣,最多的一句話是:“沒有。”,而且不斷地重復。我的第一直覺告訴我,這個學生身上一定有很多“故事”。果不其然,隨著談話的深入,隨著跟我的不斷交流,很多事情一件件浮出水面:逃學、曠課、離家、上網、盜竊……我問他為什么他會變成這樣?他說:“媽媽不理解我,總是抱怨我的成績太差,在我面前有意無意表揚別人家的孩子,說人家孩子如何如何優秀,我的心里總是憋著一股氣,我是故意氣她……”的確,任何一個孩子的變化都是有原因的,當他們學習成績不好時,沒有得到及時的鼓勵和幫助,相反受到太多的批評,于是產生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的做法,慢慢就發展成了劣跡學生。通過交流,慢慢地,他對我敞開了心扉,我發現他也是一個有同情心、懂得感恩的人。在談到媽媽身體不好,做了一次大手術,還堅持給他做飯時,他流下了感動的淚水。要挽救一個孩子,不要僅僅因為學生一時犯錯,就認為他是一個無可救藥的壞孩子,我們拋掉“高高在上”的姿態,懷抱著一顆與學生同樣年輕的心,朋友般平等而真誠地和他們交流,學生會對老師產生親切之情。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而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可見真誠的交流,娓娓地談心會潛移默化地改變一顆迷失的心靈,如涓涓細流滋潤著他們的心田。
二、放平心態,靜待花開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告訴我們教育千萬不能操之過急,要舍得投入時間。張文質先生說過:“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是由認識到積累,從量變再到質變的一個過程。
作為一名班主任,我的工作就是籌劃時事無巨細,執行時雷厲風行,必要時我是消防員、救生員、調解員、警察等角色,如遇事件我總是第一時間趕到“事故”現場,處理各種雜事,學生的表現無外乎氣憤、無辜,各自闡述著帶有主觀色彩的所謂事實,教師又要調解又要警告,處理的結果還不一定能讓學生心悅誠服,嚴厲的處理方式,學生并不能完全接受,可是經歷了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讓我漸漸覺得很多時候處理班級事務時可以“慢”一點,有時你的行動“緩慢”,可以促成學生的成長。
那天,我剛上完課回辦公室,班長跑過來告訴我說,有同學打架了,我一聽趕緊往教室趕,教室很安靜,只是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的大洞,昭示著一場惡戰剛剛結束。按照以往,我會立即詢問來龍去脈,把肇事者狠批一頓,但我轉念一想,也許可以嘗試采用溫柔的方式,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學會化解矛盾,搞好人際關系不也是我們教育的內容嗎?所有我按兵不動,只是平靜地說;“你們兩個自己去走廊上把矛盾解決吧!”過了一會兒,兩個人進來了,看樣子是和好了,這時我才想起問他們打架的細節,兩個人竟然不約而同地不想再提打架的事情,明顯是覺得羞愧了,楊×拿出男子漢的寬容說道,“老師是我錯了,不管怎樣,我都應該謙讓同學。您別問了,我保證以后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了,”而皓×一聽他這么說也不好意思了,連連認錯,就連黑板的損壞賠償都協商好了。此時我的心里還是挺美的,覺得學生發生矛盾后讓他們自己解決還是有一定成效的,道理他們其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已經領悟到了,所以教師采用適當的方法去處理孩子遇到的問題或困難,才能算是真正理解孩子的老師,真正懂孩子的老師。要有耐心,要分情況,放平心態,一位哲人說:“長期以來,我一直以為小鳥飛不過滄海,是因為小鳥沒有飛過滄海的勇氣。多年以后,我才發現,不是小鳥飛不過去,而是滄海的那一頭,早已沒有了等待。”學生成長是需要過程的,每一個學生性格都不一樣。對于他們的教育,我們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去等待,用溫柔“靜待花開”。
三、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如果不愛學生,就像歌手沒有嗓音,樂師沒有聽覺,畫家沒有色彩感。”愛學生要關注所有學生,要舍得投入愛的情感,老師要把自己的心分給每個孩子。
級部里舉行歌詠比賽,我班歌曲是《歌唱祖國》,十天的準備工作、家長給予了許多的幫助與支持,一次次音樂的響起,一張張漲紅的臉蛋,那是十幾歲的孩子,傾注了太多的愛與熱情,大家都希望展現最棒的自己。比賽中,孩子們太激動了,歌曲太高亢了,由于緊張和激動領唱“紅”忘詞了,由于受到前面的影響,指揮“棟”也發揮失常,我們失誤了!與冠軍失之交臂。當時的心情難以言表,正是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帶隊回到教室,時間已近放晚學。夜幕四合,正如內心里的沉重。孩子們都一言不發,我的心竟也難過得墮下去了。口里說著“重在參與,重在過程”之類話的同時,卻發現自己就像是脆弱的孩子一般內心里感傷起來。孩子們散學歸去。依稀記得幾個女生輕輕地拉著我的衣角說“再見”,平時淘氣的幾個男生在走出教室時還在回頭深深地看我一眼又一眼……回到辦公室,白天的熱鬧與緊張散去,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此時顯得偌大的空間里,猛然醒悟到自己的角色定位,真是夠率真也夠任性的一個班主任啊。悔意與我不期而遇。拿起手機,撥通了領唱者“紅”、指揮者“棟”的電話,我告訴孩子們,歌曲的難度真大,老師寫的串聯詞太長,可是同學們演繹得真好,聲音真好聽,指揮很有激情,老師都被打動了。諸如此類的話,反復了多少遍自己記不清楚了,但我不曾忘記也不敢忘記的是——孩子們的成長路上需要老師及時的鼓勵與關愛!
四、要善待孩子的錯誤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犯錯,就好像小樹在成長中總會有旁枝斜叉,當我們用小斧頭大力砍掉的時候,有可能真的傷了這棵小樹,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一定不能過于嚴厲地責備他,尤其是當孩子在學校犯了錯誤,我們應先根據錯誤的性質判斷一
下,是否需要和家長溝通,如果我們能教育好就不要麻煩家長,孩子都要臉面,都有自尊心,如果動不動就請家長,他們也會覺得很沒有面子,如果確實需要,可以采用電話、短信、QQ等方式進行個別溝通,你的包容會讓學生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改正錯誤,重新認識自己。
一天我正批著作業,一份漂亮的完美的作業映入我的眼簾,是她?我吃了一驚,不可能,我了解她,她的水平沒有這么高,于是我馬上找到她,委婉地問她作業是否是抄了答案,她的臉馬上紅了,然后堅定地對我說,不是抄的是我自己做的。我心里明白,她撒謊了,于是我馬上改變了語氣,高興地說,原來你進步這么大啊,在下個月的階段測試中你一定能取得好成績啦。她使勁地點點頭。看得出,她的內心很糾結,但是又不想承認,也許是自尊心在作怪,我假裝相信了,時間在一天一天過去,我驚奇地發現她變化很大,上課聽講非常認真,并且不會的題立即問老師和同學,我暗自慶幸,這不就是我想看到的嗎?她的加倍努力,是為了兌現自己的承諾,這不正是我所希望的嗎?有時,大發雷霆抵不過一個贊許和鼓勵的眼神,我們期待孩子成為善良的人,教師就要用正直的人格影響學生,才能使學生成為正直的人,整天對著學生板著臉,或者整天對孩子大聲叫喊不是真正的“嚴格”,每一個學生的心里都有一桿秤,他們每天都在觀察和感受老師對他們的愛,包括學校或是課堂中的一些趣事,師生的幽默交流,同學間的詼諧調侃。李鎮西先生說:“在學生從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應該在他們的心田上依次播下三粒人生的種子:善良、正直和機智。”教師不但要引導學生成為智慧博學的人,還要引導學生成為身心健康、正直善良的人。
我一直記得夏遠景老師的那句話:“教育就是一群不完美的人帶領另一群不完美的人,一起走向完美的過程。”學生的成長固然需要老師的引領,但歸根結底是學生自己在成長,我們永遠無法替代他們的成長,我們要做的就是做一個暖心的班主任,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條件,走近他們內心的深處,與他們同呼吸,共成長,在感動中收獲孩子們的點滴成長,感受著學生成長過程中所帶來的驚喜。
參考文獻:
[1]莊巖.做個暖心農村小學班主任[J].學子(理論版),2016(9)18:12.
[2]常磊.細說班主任工作感悟[J].新課程(中學),201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