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粹
讓數學課堂充滿“數學味”
文/張粹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中,數學思維活動過程得不到應有的體現,這樣使得數學課堂失去了“數學味”。其實,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生活,它與實際生活聯系密切。數學課堂教學中既要有“生活味”又要有“數學味”,它們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
伴隨著課堂改革的深入進行,數學生活化已經成為一種教學的時尚。“數學知識生活化、生活經驗數學化”這一理念給小學數學課堂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精心創設生活情境、積極開展小組活動、熱火朝天的討論交流使小學數學課堂變得有趣了、活潑了、熱鬧了,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然而,數學課在“生活味”越來越濃的同時,“數學味”已變得越來越淡,使得數學課堂原有思維魅力漸漸的失去了生氣,從而導致數學教育的失衡。所以,我們在注重“生活味”的同時,更要注意數學課堂的“數學味”。下面就來談談我的粗淺認識:
“數感”就是“數的感覺”,如同球員的球感、歌手的樂感一樣,而真正的數感首先是靠學生數出來的,如在《1000的認識》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給每位學生發一張千字文,并把千字文進行了分塊排列。200個字一組,一共有五組。練習可以這樣設計:
1.“學”在哪里,從頭數是第幾個?2.第996個是什么字?3.第292個是什么字?
其次數感是讀出來的,如大數的讀法(3000006000的讀法),數的組成(0、1、2、3、4、5可以組成哪些六位數)……在我們的諸多教學環節中都能培養學生的數感,例如數概念直觀化的練習中、計算教學中、解決問題中,都有數感的體現。
符號意識主要是指能夠理解并且運用符號表示數、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知道使用符號可以進行運算和推理,得到的結論具有一般性。對于小學數學來說首先讓學生親近符號,接受、理解符號。如:運算符號和關系符號。如采用動態演繹每一筆畫的含義。數學符號如同象形文字,簡潔生動形象傳神,符號本身就具有促進理解幫助記憶的數學功能。學生有了符號意識,數學味在無形中就體現了出來。
情境創設越來越多的應用到了數學課堂教學中。如果情境創設的好,既可以將數學知識還原到生活中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價值,又可以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但如果一味追求情境創設的生活化,會適得其反,丟失了學習材料的數學味。例如,在四下《平行與相交》一課中,一位教師創設了汽車在路上行駛的情境。有3個畫面:
畫面1:兩輛汽車在交叉的兩條路上行駛,快到路口時。教師問:“兩車會相撞嗎?”(學生認為會相撞)
畫面2:兩輛汽車在即將相交的兩條路上行駛。教師問:“兩車會相撞嗎?”(會相撞)
畫面3:兩輛汽車在平行的兩條車道行駛。教師問:“兩車會相撞嗎?”(不會相撞)
這樣的情境設計,雖然找到了與學習內容相似的素材,但并不嚴謹。學生不僅不能建立起兩條直線互相平行的數學模型,而且干擾了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圍繞教學的重難點,創設具有數學味的情境,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促進數學知識的建構。另外,創設情境應讓生活味與數學味有機結合,要為學生學習數學服務。其實可以這樣教學“認識平行”,讓學生觀察教材上的三幅情境圖,提問:“請你根據這三幅圖畫出三組直線,看看兩條直線有幾種不同的位置關系?”之后,再讓學生交流、比較、分類,引出相交與平行的概念。這樣引入,學生容易抓住概念的本質特征。情境的數學味更濃了,有利于從最有利于揭示學習內容本質屬性的角度創設情境。
再比如在教學六下《鴿巢問題》一課中,我是這樣設計的:出于學生對明星喜愛崇拜的心理,我先出示魔術師劉謙的照片,然后模仿其和學生表演了一個讓學生感覺神秘的魔術:從一副撲克牌中取出大小王,在剩下的52張牌中任意抽取5張。然后老師說:“我猜,這5張牌中至少有2張牌是同一花色的,你們相信嗎?”在學生充滿疑惑和好奇的目光中,老師接下來問:“你們想知道這個魔術的秘密嗎?其實,它屬于一種很有趣的數學問題——鴿巢問題。”即可自然地導入新課,又能讓學生充滿濃厚的興趣和探知欲,又同時充滿了濃濃的“數學味”。
作為一節數學課,應讓學生感受和體會數學課該有的數學味,將數學味融入課堂的每一個環節,使生活化的題材為數學活動所用,將生活問題及時地數學化。例如在教學五下《可能性》一課的開始,以摸球比賽為活動,而透過活動這一載體,意在激趣和啟思,在教師明確的指向下,學生體驗到了事情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課中通過抽獎活動,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到數學的用處。通過體驗可能性大小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經歷了數學研究過程,同時滲透了科學研究方法,體驗了可能性的大小,感悟了“小概率現象”。課末的評價,也能融數學思考為一體,發展了學生的分析、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同時,使學生也充分體會了用數學的妙處。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只有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實際生活的情境中體驗數學,才能使學生自覺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實踐中。在注重“生活味”的同時,更要注意數學課堂的“數學味”。才能使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好數學,讓數學課堂教學適應社會生活實際,讓我們的數學教學更加生活化、社會化。所以,我認為只有這樣的數學課堂才是有用的課堂、高效的課堂。
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眾興學區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