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云雯
談語文教師學識體系的重組與建構
文/胡云雯
正在進行的語文課程改革,進一步強調學習活動的綜合性,更加注重語文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這對語文教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沖擊著我們幾十年來早已形成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也沖擊著原有的學識體系。如何重組與建構新的學識體系,以迎接新課程的挑戰?這是值得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
1.1 語文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師不斷更新語文學科專業知識,形成新的專業知識結構
語文教師專業知識結構可以分解為三個要素,即語文專業基礎知識,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素養和廣泛的科學文化知識素養。語文課程具有很強的綜合性,教材選文的內容包羅萬象,而且目前的語文新課程標準又進一步倡導語文課程的開放性,需要不斷地吸吶各學科的研究成果和信息,把語文教學植根于社會生活這一片沃土之中,實行大語文教育,讓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就要求教師要豐富自己的生活閱歷和體驗,如哲學、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歷史、軍事、法律、地理、數學、物理、化學、宇宙、生命等諸多學科的書籍和資料,歉收并蓄,為我所用,把語文課上得豐富多彩,妙趣橫生。
1.2 語文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師具備豐富的人文素養
語文課程是具有人文性質的課程,這意味著我們不能僅僅從語文本體的知識與技能來理解語文課程,將其當作單純的語文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和訓練,而應從廣泛的文化情景中幫助學生通過對語文的學習,領會人類豐富的人文內涵,培養人文精神。因此,作為審美對象與學生溝通、連接的中介人,作為學生文化的引導者、促進者,語文教師只有具備較為豐富的人文和科學文化知識,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做到游刃有余。
1.3 語文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師具有明晰的與未來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為自己專業行為的基本理性支點
以往許多語文教師忽視對教育教學理論的掌握,教學中僅憑經驗和感覺來開展教學活動;而傳統的語文課程又較多地重視技能技巧的傳授,也容易導致語文教師拒絕那種依據發展心理學理論和方法去啟發引導、激發學生探究事物規律的教學。如今,新課程特別強調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
2.1 語文教師自身應形成學識優化和專業化發展的價值取向
教師的學識優化和職業發展是外在動力推動下的專業成長過程,也是內在動機引導下的自主完善過程。語文教師要走學識優化和專業化發展之路,必須培養以下三種能力:
一是終身學習的能力。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更要掌握終身學習的能力,緊跟時代科技發展的步伐,學會使用一切先進的設備獲得信息,更新知識。
二是問題研究的能力。有學者認為中小學教師不僅客觀上有最佳的研究位置和豐富的研究機會,而且主觀上有能力對自己的教育行動進行研究和改進。通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繼而用所學理論解決問題,不但可以培養教師主動思考、科學探索的精神,對教育現象進行深入的認識活動,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溝通教育科學與實踐的聯系。這正是促進中小學語文教師學識優化和專業發展的最佳途徑。
三是實踐反思的能力。所謂實踐反思是指中小學教師在教育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行為表現,從而不斷提高自我教學效能的過程。從世界教師培養和發展的趨勢看,實踐反思是未來教師的培養的基本模式。
2.2 語文教師要善于學習,善于總結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
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快,具有高度的不可預測性和復雜性。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教育新理論、新方法不斷出現,信息技術在教育中廣泛運用。這些都要求教師及時更新知識結構。有句老話:“活到老,學到老?!痹趺磳W?借用張大千先生的一句話“第一是讀書,第二是多讀書,第三是有系統、有選擇地讀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善于總結工作中的經驗和教訓。作為一名現代社會的教師,必須這樣,才能勝任教師之職。
2.3 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促進語文教師的學識優化和專業發展
2.3.1 學校要營造教師專業發展的人文關懷
教師是教育發展的資源,是學校發展的資本。學校要高度重視教師專業發展當中的人文關懷,把提升教師專業發展作為提高辦學質量的生長點,使學校成為教師賴以生存的精神家園。要追求一種文化管理,以人為本,搭建民主平臺,確立教師在辦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凸現教師的主體精神。
2.3.2 學校要成為開放的“學習型組織”
隨著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學校的職能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上,學校一般只被認為是學生發展的場所,學校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塑造學生,使他們獲得全面發展。而在今天,學校又多了一個功能,即通過舉行專業活動和交流,使自身成為一個開放的“學習型組織”,營造專業氛圍,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語文教師學識體系的重組、建構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只有在語文課程改革實踐中才能不斷豐富和完善。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必須積極投身課程改革,才能建構更為完善的學識體系,適應新形勢下的語文教育。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文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