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風池
變“以師為本”為“以生為本”
文/王風池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數學教學大綱提出:數學是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學習必不可少的基礎工具,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我國公民應當具備的文化素養之一。從九十年代初,各國都在著力建立健全的教研究活動制度,全面提高學校數學教學水平。下面就從幾個方面進行總結:
1.1 建立健全教學研究活動制度
每學期根據校務工作計劃提出的落實教學常規管理,提高教研、教改質量的要求及措施,切實安排教師業務學習;集體備課,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1.堅持教師業務學習制度。根據教育的發展需要,教師業務學習要有計劃、有目的、有準備地進行,并聯系教改實際,針對性地組織教師學習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學習有關數學教研的先進經驗和方法,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業務能力。2. 堅持集體備課,教研制度規定每周一次集體備課。集體備課的要求是:(1)深入鉆研數學教學大綱和教材,力求掌握本年級要完成的教學任務。掌握各單元的教學目標,每課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及教學進度。(2)全面了解、分析學生狀況,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基礎、智力水平、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3)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程序和方法,做到教學程序層次分明,教法選擇要符合教學目的和任務,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真正發揮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4)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寫好教案,精心設計板書和練習作業。
1.2 建立健全作業布置和批改制度
布置和批改作業是鞏固學生所學數學知識、檢查師生教學效果的必要手段,具體要求是:
(1)布置作業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和計劃性。要圍繞教學目的,這樣有利于加強數學雙基、發展學生智力、培養能力。
(2)作業分量適中和難度適當,嚴格執行國家教育部有關規定,嚴格控制作業量,要面向大多數學生,減輕他們的負擔,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
(3)教師應與教學同步,力求作業及時布置,及時批改、評講。4. 作業的題型要多樣,訓練要嚴格,書寫要規范。
在知識經濟及創新教育的呼喚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開展小學數學專題實驗,就是將就范式的教育改變為創新式的教育,克服因循守舊的思想,要有獨到的見解,要有創新意識,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做課堂的主人。在教學中實驗,以實驗促教改,使其達到優化課堂教學,讓學生學會學習,力求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水平。為實現以上目標,必須做到:
(1)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與興趣都是在學習需要的基礎上產生和形成的,而這種學習的需要又取決于數學自身的特點,這需要有激勵、推動學生學習數學的內部動力,并借以達到學習的目的。
(2)構建知識結構,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及動手能力。實驗中,教師根據學生能力發展和知識結構的形成,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思維力。在數學教學中,指導學生如何變被動學為主動學,變單純知識訓練為突出思維訓練,靈活多變,確定"自學基礎為起點,培養能力為重點,指導方法為主線"的教學思路。
(3)有效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我校根據學生發展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建設有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室,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從具體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飛躍的目的。因此,開展數學專題實驗,是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
當今,知識經濟已見端倪,新的教學理念應運而生,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小學課堂改革已進入了重要時期。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教師不能把自己當著至高無上的權威,充當知識的“施舍者”,而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體驗、領悟和創造中學習數學,變傳統的“講授式”為“啟發、引導式”;課堂上,我們努力營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變“以師為本”為“以生為本”、“以人為本”,鼓勵學生向教師質疑問難;課堂教學改變以往的傳授知識為目標,在引導學生探索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學方法的研究,使老師們告別了"只注重塞給學生現成的結論而不重視得出結論的方法及過程"這種舊的教學模式,教師們深深認識到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比掌握知識更重要;由于老教材已經滯后于新大綱的要求,滯后于時代的發展,所以我們要求教師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地利用教材,盡可能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主動探索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教師應更新觀念,以學生發展為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樂學數學,并學會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具有創新精神。
作為老師,我深深體會到把學生“牽著走”,“趕著走”即勞心又費力,效果不是很好,如果學生沒信趣,只是被動的學習,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因此教師的真正本領,不是在于講授知識,而是在于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興趣盎然的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來。
總之,新課程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簡單的觀念轉變,再面對我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觀點時,我們必須加強學習,有勇氣剖析自己,學習新觀點、新理念,充分了解學生和信任學生,丟掉“師道尊嚴”的舊觀點,在現代課程中變為學生學習中“平等中的首席”。所以變“以師為本”為“以生為本”——全面提高數學教學水平是《數學課程標準》的重要目標,教師將由傳統的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課堂上積極組織引導學生營造良好心理氛圍,放手讓學生從身邊收集、發現、尋找和利用學習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這樣才能達到改革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文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