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志成
小學語文教學讀寫結合策略探究
文/張志成
小學是孩子們邁入學校的第一段經歷,而語文又是各階段教育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小學語文作為學生接觸語文的初級階段,如何打好這個基礎,是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師的工作重點。近幾年我國教學改革的實施取得了些許成績,在眾多新觀點、新方法推出的同時,讀寫結合的教學法脫穎而出。“讀”“寫”作為語文教學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二者的關系是密不可分且相互影響的,那么二者融合將會產生什么樣的教學效果呢?因此本文將探討小學語文教學讀寫結合的具體含義,以及具體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正確實施讀寫結合的策略方法。
小學語文讀寫結合的教學法可以讓學生真正的學會“讀”與“寫”并重,使學生在此過程中不斷積累語言,逐步學會如何運用語言參與社會交際。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存在很多弊端,為適應課改的要求,找出存在問題并予以解決。現階段的許多教師并沒有認識到閱讀和作文的教學關聯之處,將二者總是分開來獨立教學,于是學生的積極性不高,教師的教學效率過低。為了避免這一現象,就應該大力將讀寫結合的教學法推行到實際小學語文教學中去。
1.1 讀寫結合的概念
單從字面上來看,就是閱讀和寫作在一定情況下的合理共同進行,究其深層含義可以理解為是以文字為載體,從文字的內容出發,設計與之相關的書寫的訓練。通過“讀”與“寫”的有機融合達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作用,提高教師的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
1.2 讀寫結合的作用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組成部分,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要想真正的學好語文就應該以扎實的閱讀能力來實時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而語言文字訓練的目的又是為了更好的提升寫作能力。相對于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讀寫結合模式下的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更高,在閱讀教學進行時同步進行小練筆,此時題材廣泛,學生的自由選擇性更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精華中的精華,教師在教授這些文質兼美的文章時每個學生都會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此時再加以隨筆訓練不僅利于文章內容理解的加深,更為學生日后習作積累了良好的素材。無論從什么方面來講,讀寫結合對小學語文教學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1 正確引導學生讀寫結合
寫作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形成自己的寫作模式,而不是照搬其他優秀文章,刻意模仿他人作品。雖然在大力推行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今天,還有許多教師并沒有真正領會其含義而產生了很多錯誤的做法。例如將大量文章機械的讓學生進行閱讀,結果就是不但沒有達到讀寫結合的作用反而學生給學生造成了倦怠感,加大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所以對于教師來說,如何在課堂上正確實施讀寫結合顯得至關重要。例如在“月光曲”一文中有很多關于聯想句子的優秀范例,教師應該在課上帶領閱讀文章的同時進行逐句分析其句子寫的精妙之處,然后教師可以給出一片去除了聯想句子的空白文章讓學生仿造課文中聯想的句子對其進行適當的填充,然后教師對比原文的效果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通過這種手段將寫作教學完美的融入到閱讀教學中去,從而正確的引導學生進行了讀寫結合。
2.2 豐富閱讀量積累語言用于寫作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只有豐富的閱讀量才能使寫作的進行更為順利。所以,為了更好的將優秀的語言用于學生的寫作中,教師應該采用更合理的拓展閱讀量的方式,引進多種多樣的文章,利用新穎的教學模式進行加大閱讀訓練。現階段的教學條件十分優質,教師可以利用高科技的教學器材進行授課,比如在“貓”的閱讀教學時,文章有很多老舍對貓的喜愛和贊美之詞,教師可以通過上網下載關于貓的圖片和視頻,以供于文章內容的具體分析,讓學生通過更有吸引力的直觀感受帶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進行自我寫作的啟發。
2.3 巧妙設計問題為讀寫結合提供材料
教師在文章閱讀教學時,可以巧妙的根據文章內容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領悟文章,進而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進行寫作的練習,達到雙贏的效果。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章在最后留有一個懸念供學生加以思考,教師在進行這種文章的教學時完全就可以利用此點,讓學生在充分發揮自己想象的前提下,對文章進行進一步的推測、構思,讓學生在對文章進行補充的同時,又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記憶。例如在“負荊請罪”文章中的一處,在藺相如的一番解釋后,作者僅以廉頗“若有所悟”結尾,并沒有對此情此景的廉頗的真實想法進行具體描述。教師可以借此機會讓學生加以想象,以小練筆的形式寫出自己認為廉頗的心里動態,這樣既讓學生加深的對文中人物設定的理解,也同時進行了人物內心刻畫的寫作練習。實踐證明,巧妙的問題設計可以為讀寫結合在提供有用的寫作材料。
總體來講,閱讀和寫作這兩者是相互依存的,要想切實的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教師就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特性,將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應用到教學中。讓學生在文章閱讀時充分的積累知識,在寫作練習時學以致用,在雙向推進的同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的實施是小學語文教學歷史的一個里程碑式的舉措,它將豐富我國的小學基礎教育事業并與之共同前行。
(作者單位:西吉縣新營鄉大窯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