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
學習音樂最基本的工具是樂譜,而識譜是唱好歌所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要進行音樂表演和創造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音樂素質,就得先培養學生的識譜能力,而現階段音樂的教學也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識譜能力,不同的學時段對識譜能力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課堂上的唱歌、律動、游戲等活動讓學生們喜歡音樂課,可是枯燥的識譜課堂往往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現階段小學音樂教學中常有的情景。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以下幾方面闡述了我對現階段小學音樂識譜教學策略的看法。
1 加強音階教學,夯實基礎知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基礎知識的傳授,比如在對1—7音名進行教學時,教師要利用課堂講解,讓學生們了解到音名是什么?唱名是什么?學生們知道1—7的音名是C、D、E、F、G、A、B,唱名為do、re、mi、fa、sol、la、s i之后,教師還要解決好學生們對于音高的把握問題,可以通過問“你們的班級在樓上,同學們怎么上來的?”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加深對音階的認識,學生回答是通過上樓梯之后,教師接著回答學生,七個音符的發音就是像上樓梯一樣,每個臺階像一個音階,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有利于讓學生們對音階有一個形象的認識。教師通過合理運用課堂時間,讓學生們唱2~3分鐘的上行音階和下行音階,通過“跳房”這個游戲,去練習找音、唱音高,通過這種游戲的方式來帶入對基礎知識的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整體上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小學生的學習主要目的是培養思維能力,教師想要引導學生們積極的參與學習,享受對音樂的學習,可以通過語言描繪、圖畫再現、角色扮演、多媒體課間等方式來進行教學,這種有趣的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去。對于音符這種枯燥知識的教學,教師可以通過“找朋友識音符”的游戲來加深學生們對音符的認識,學完《找朋友》這首歌曲,讓學生們把音符和唱名貼在頭上,分組進行找朋友的游戲,讓學生們比比對音符掌握的熟練程度,這種教學方式讓枯燥無味的音符知識很輕松的被學生接受,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基礎知識得到積累之后,學生在進行音樂學習時,就可以很容易的接受教育。
2 注意循序漸進,提高學習信心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花費大量時間、精力來提升學生們的識譜能力,卻得不到想要的教學效果,反復對枯燥的知識進行講解,不僅會降低學生們對音樂學習的興趣,還降低了課堂教學的質量。適當的在教學中轉換教學模式,讓學生們通過聽磁帶錄音來進行模仿演唱,再能熟練唱完歌曲之后,讓學生認識曲譜,對旋律有印象的基礎上再看曲譜,對于音符就能更加準確的了解,這樣也能提高學生對學習的信心。大多數人都是先會說話再會識字,先唱歌再識譜也是這個道理,先熟悉發音再來學唱曲譜,循序漸進的進行教學,讓學生更加容易的接受所學習的知識,也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
小學生的識譜能力是比較低的,小學階段的教學對的教師備課能力要求嚴格,教師通過合理安排教學時間,對知識點的教學順序進行科學、有序的安排,教學環節緊緊相扣,通過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課堂知識教學,讓學生們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想讓學生更加輕松容易的學習知識,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起承轉合、波瀾疊拓的教學環節,來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學生們也更加容易的學習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
3 合理運用樂器,豐富課堂內容
“識譜要與演唱、演奏、創造、鑒賞等教學內容密切結合”是《音樂課程標準》中所指出來的,識譜的最佳教學活動就是將樂器引入音樂課堂教學,在學習樂器演奏的過程中進行識譜能力的練習,提高對自己的要求,讓自己在練習的過程中準確的了解每個音符的時值、音高,并練習自己的聽音能力,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提高自己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在進行新歌的教學時,通過讓學生練習樂器的曲調,來讓學生加深對音符的認識。
學生要想終身學習音樂,就必須擁有一定的識譜能力,學生想要感受到音樂表現手段的豐富與多樣,就必須擁有獨立識譜能力和音樂基礎知識,對這些知識有一定的掌握之后,對音樂內涵的認識就能跟上一層樓。在進行小學音樂教學時,教師一定要注重學生對樂器掌握的能力,讓學生通過對樂器的合理運用,加深對音符變化的認識。
總而言之,小學生音樂教學要注重對基礎知識的積累,“識譜教學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必要環節,但教學內容安排要符合學生心理和心理發展的規律。不要把識譜與視唱作為孤立的知識點……要從感性入手,深入淺出,逐步提高”這是由《音樂課程標準》提出來的,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教學內容與音樂學習的規律相符合,不能把認識樂譜作為小學音樂課堂最主要的教學內容,避免偏離音樂教學的主要方向,使學生產生對學習音樂的厭煩心理,從而喪失對學習音樂的熱情和信心。小學音樂教師要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教學內容循序漸進,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效率。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趙集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