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勝新+++劉桂蓮+++馮志華
“互聯網+”是指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教育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學校教育之中,提升教育的創新力和效果,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教育模式。
按照國家教育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已進入深水區,質量提升與特色建設已成為學校創新發展的核心和必然。開發與利用新的課程資源是本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新《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在歷史課程的實施中,教師要強化歷史課程資源意識,因地制宜地開發和有效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也提出實行國、地、校三級課程管理,實際上把鄉土歷史教育納入了現行的地方和校本課程計劃。眾所周知,鄉土史有助于促進歷史課程學習和傳承地方文化。鄉土文化是個體生命的發展之“根”,其浸潤與熏陶的作用無可替代。
一、目前在歷史課程中的開發運用鄉土歷史資源存在的問題
一是擔心受中考影響,多數學校和老師的鄉土史課程資源開發意識淡薄,教學中很少運用鄉土史,造成了許多學生對本土史近乎無知!二是部分老師也重視用鄉土史來增強學生學習興趣,但僅僅在教學中零散地聯系鄉土史的點滴,沒有系統化,更未理論化;三是有的學校進行了相關的課題研究,甚至開發有校本課程,但只是為課題而研究,流于形式;四是中學歷史學科三級課程內容之間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復現象;五是即便得到部分優秀成果也不能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巨大優勢充分推廣、應用,最多是本組內交流。
二、“互聯網+”背景下初中歷史新教材鄉土化開發及實施應遵循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
歷史學是通過實證來探求歷史真實的科學,決不能為了課堂生動而罔顧科學。科學性的標準是新教材的鄉土化實施是否能傳達正確的歷史信息,是否有助于學生形成辯證的歷史思維,是否能培養學生科學的創新能力。
2.目的性原則
鄉土化教學是為中學歷史教學服務的,是對課本的補充、豐富與細化,選用的鄉土資源應與教材內容相配合,不能喧賓奪主。如果課本上的資料已經足夠生動、適當,能夠達到教學目標,那就沒必要選擇代替品。拓展鄉土化教學,要根據課堂教學需要,精心選擇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具體的歷史情境的鄉土資源來解決教學重難點。
3.代表性原則
開封的鄉土資源是極其豐富的,“互聯網+”背景下搜索資源也非常便捷,而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所以鄉土資源的選擇必須深思熟慮,選用最具代表性,直指教材重難點,能夠在最短時間內達到教學效果的那一個,選材貴精而不在多。
三、“互聯網+”背景下初中歷史新教材鄉土化開發及實施的有效途徑
1.在日常的歷史課堂教學中穿插相應的鄉土資源,使之與教材資源相結合。學生有強烈的地域人文色彩和情感,開封歷史鄉土教學資源的開發,更貼近學生的生活體驗,必然會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自然大大提高學習時的注意力和主動性,從而提升教學效果。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以鄉土資源導入新課。哲人有言: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鄉土資源導入新課,能夠縮短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講授部編初中歷史新教材七年級下冊《北宋的政治》一課時,馮老師就用雙龍巷的圖片、資料導入新課,這是學生很熟悉的身邊景物,馬上拉近了歷史教材與鄉土資源之間的距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以選取鄉土資源中典型素材進行案例教學,從而使枯燥遙遠的歷史知識更加生活化、趣味化。例如,在講授部編初中歷史新教材七年級上冊第15課《兩漢的科技和文化》中宗教問題時,就可以插入鄉土資源教學內容:讓學生介紹開封本地的寺院和道觀,學生會聯想到大相國寺、白衣閣、寶珠寺、延慶觀等,在此基礎上,老師引領學生進一步挖掘,補充了東大寺、理事廳街天主教堂等其他宗教場所,學生不僅掌握了課本上的相關知識,還了解了當地宗教場所的歷史淵源。
2.圍繞鄉土資源、開展綜合性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當前歷史教育改革強調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高,初中歷史新課標也突出了三個重點要求,即熏陶人文精神,教化公民意識,培養創新思維。當前教材內容遠離學習者生活實踐,使其因陌生而疏遠,而鄉土資源就在學生身邊,結合教材內容對其進行開發,可以構建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歷史學習體系。據此,我市基礎教研室李銘老師組織集英中學、五中、金明實驗學校的基層骨干教師組成課題組,申報省課題并立項,結合歷史新課標要求、新教材體系和教學實際,對開封歷史資源進行挖掘、整理,建立與初中歷史新教材匹配的開封鄉土歷史教學資源庫;在教學設計、課堂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等方面,將鄉土歷史資源開發利用與國家課程進行全面整合應用研究,探索適宜開封學生的國家課程鄉土化教學策略;通過互聯網平臺在本地區內實現資源共享、教學互助并逐步向外推廣。
3.學校為實施鄉土化教學提供相應的技術、環境支持和物質保障。這可以包括提升充實圖書館館藏資料,豐富鄉土文化專輯,包括課標中涉及到的通史著作、歷史刊物、歷史文物圖冊、歷史通俗讀物、歷史小說、考古資料、旅游書籍等;也包括為每個辦公室、教室、歷史實驗室配備必要的硬件和網絡資源,并充分對學生開放。學生可以在知識的海洋里翱翔,把書本上的、網絡上的、身邊的知識信息進行整合并內化。
【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互聯網+”背景下初中歷史新教材鄉土化開發及實施研究》中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cjyc16110222。】
(作者單位:河南省開封市集英中學;河南省開封市金明實驗中學;河南省開封市第五中學)